重溫“魯藝精神”:“藝術為人民”永不過時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1年05月12日 17:26
中國文化報 | 2021年05月12日 17:26
正在加載

 ▲“魯藝在東北”精品文獻展現場

“魯藝在東北”精品文獻展現場

延安魯藝是中國共産黨創建的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親自倡導創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指引下,魯藝精神代表了“藝術為人民”的方向,汲取了大地的養分,堅定了人民的立場。近日,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辦的 “藝術為人民——中國現代新美術作品與文獻展”,以及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魯藝在東北”精品文獻展陸續開幕。以豐富的文獻和作品,展現出中國共産黨“藝術為人民”的文藝方針的發展歷程,回顧與展示出魯藝及魯藝傳人為解放事業以及文藝教育事業、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魯藝在延安

堅持藝術為人民

1938年4月,在毛澤東的親自倡導下,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開啟中國共産黨創立的第一所培養文藝人才的高等學府,史稱“延安魯藝”。毛澤東親筆提寫校名和校訓。其後曾幾易其名,“魯迅藝術文學院”“延安大學魯迅文藝學院”,但“魯藝”這個簡稱最終成為一個最閃亮的名稱。

魯藝是“要成為實現中共文藝政策的堡壘與核心”的文藝教育機構,毛澤東非常重視魯藝的引領作用。1942年4月,他專門約見多名魯藝師生座談延安文藝問題。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時,還邀請40多位魯藝師生參加,佔到座談會代表的半數以上。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後,毛澤東于5月30日親自到魯藝講話,號召魯藝人要走出“小魯藝”,走到“大魯藝”去。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指引下,魯藝在短短7年多的時間中,雲集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文藝精英,培養了1000多名符合抗戰需要的文藝骨幹,冼星海、華君武、賀敬之、劉熾、羅工柳、蔡若虹、于藍……他們在嚴酷戰爭的錘煉下,紮根基層,紮根群眾,創作出了一大批極富影響力的作品。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總結自己在延安的收穫時曾説:“現在想起延安來,真是覺得沒有延安、沒有黨,也就沒有我的漫畫,沒有我,這一點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談到文藝座談會對他的影響,華君武説:“剛到延安時,因為我的表現手法都是外來的,畫的畫沒人看,群眾也不喜歡,但通過座談會,我覺得應該走民族化道路,要走大眾化道路,意識到這一點,畫也開始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了。”

魯藝美術家以講話精神為指引,繼承新興木刻運動的革命傳統,積極投入到勞動生産和抗敵鬥爭中。胡一川、羅工柳等組成木刻工作團深入前線進行宣傳,古元下鄉從事直接的群眾工作,從農民的生活中獲取切身的體驗,從中汲取素材和靈感,還有藝術家學習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形式,進行新年畫的普及運動。“這些美術家真正從小魯藝走向大魯藝,第一次把個人的藝術追求與時代的要求相結合,一方面以美術為武器,發揮出美術最廣泛的民眾動員作用,一方面堅持‘五四’以來中國新文藝運動的歷史傳統,思考著革命現實主義的內容與形式,為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藝上下求索。可以説,延安魯藝所取得的美術上的成就是黨領導文藝的一個光輝案例。正因為如此,延安文藝才獲得永久的精神生命。”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評價。

“藝術為人民·中國現代新美術作品與文獻展”展出徐悲鴻師生藝術作品、延安魯藝優秀藝術家作品及國家文物級藝術作品共計50余幅,同時以“時代新聲”“東方欲曉”“人民勝利”“日月新天”4個單元,通過100余件文獻展品梳理和展示了“中國現代新美術”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展現徐悲鴻和延安魯藝藝術前輩們的愛國精神,體現中國共産黨的正確文藝方針及新中國在藝術領域的豐碩成果。

“魯藝精神”代表了藝術為人民的方向,其核心是為人民服務。如今,“魯藝精神”已經被看作是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文藝要紮根生活、紮根人民的精神,是吸收世界上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藝術成果為我所用、創新發展的精神。

 八百壯士(版畫)  1938年   胡一川

八百壯士(版畫)  1938年   胡一川

魯藝在東北

多方面貢獻建設發展

1945年,根據解放戰爭的發展形勢,為使延安魯藝走向全國發揮更大作用,魯藝師生走出延安,轉戰黑、吉、遼,沿途播撒革命文藝的火種,最後將魯藝定址在瀋陽。1953年東北魯迅文藝學院調整辦學方式,成立東北美術專科學校、東北音樂專科學校,協助組建東北人民藝術劇院,其後分別發展成為今天的魯迅美術學院、瀋陽音樂學院和遼寧人民藝術劇院。一大批魯藝人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紮根於人民群眾,重視體驗生活,反映人民訴求,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美術作品、文藝劇目,謳歌黨、讚頌祖國、歌唱人民,如《我們走在大路上》《我為祖國獻石油》《紅星照我去戰鬥》《我和我的祖國》《報春花》等,在東北的文藝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在歷經83年的歷史風雨洗禮中,延安魯藝的血脈一直得以賡續,延安魯藝的精神始終得以傳承。如今各自綻放的魯美、沈音、遼寧人藝,始終致力於弘揚魯藝傳統,創作藝術精品,打造紅色文化經典,為東北乃至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魯藝在東北”精品文獻展分為“東北魯藝廳”“魯迅美術學院廳”“瀋陽音樂學院廳”“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廳”,分別呈現了這幾家藝術院校與藝術院團的歷史傳承與發展之路。其中,許多魯藝在延安和在東北時期的珍貴歷史文獻、手稿、實物等受到關注。如延安魯藝校址照片、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合影、1945年魯藝美術部師生離延前合影、從延安魯藝到魯迅美術學院遷校圖等等。

魯迅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王慎十表示:“縱觀東北魯藝的發展歷程和教育方針,可以説它繼承了延安魯藝的光榮傳統,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始終是在黨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堅定不移地貫徹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育與群眾文藝運動相結合,文藝與時代和人民相結合。因而使它從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為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服務中,在為培養大量優秀藝術人才和社會主義新文藝的建設中,都譜寫下壯麗的篇章,為黨的文藝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魯藝校景(版畫)  1944年   力群

魯藝校景(版畫)  1944年   力群

時代新章

創作精品 傳承精神

“魯藝在東北”精品文獻展以歷史文獻展的形式,通過數百件(組)展品與場景復原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魯藝在東北的發展歷程。重溫魯藝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讓社會認識魯藝的歷史地位。展覽共展出魯迅美術學院、瀋陽音樂學院、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歷史文獻126件、手稿34件、實物展品158件、老照片367幅。現場採用投影、LED屏幕等聲光交互媒介,播放魯藝歷史上經典的美術、劇目和曲目等作品,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展出了一批大美術作品,展現出了藝術家對於魯藝精神的傳承與發展。胡一川1938年創作的版畫《八百壯士》定格了將士們抗擊日軍的英勇瞬間。江豐的版畫《開荒》、彥涵的年畫《軍民合作》展現了延安時期根據地開荒奮鬥、軍民齊心合作抓生産改善生活的場景。此外,力群版畫《魯藝校景》、古元1941年創作的版畫《逃亡地主又歸來》等,都在此次展覽中亮相。新中國成立以後,從北京農展館組雕《人民公社萬歲》、到哈爾濱防洪紀念碑、再到瀋陽中山廣場組雕《毛澤東思想萬歲》《九一八殘歷碑及組雕》,再到中央黨校《旗幟》組雕,魯美人集體創作了一系列經典作品。此外還有全景畫《攻克錦州》《淮海戰役》《井岡山鬥爭》《錦繡中原》等,這些經典的藝術作品成為集體創作的典範。其中部分作品,在此次展覽中也得到展出。

“我們舉辦此次展覽,通過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優秀作品、珍貴文物的集中展示,全面呈現魯藝在東北的傳承之路、奮鬥之路,彰顯我們對魯藝辦學初衷的堅持與努力,體現魯藝傳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的責任與擔當。並以此為勉勵,不辜負時代召喚、不辜負人民期待,創作出更好更多的文藝精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説。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