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題材美術作品的“踏歌之行”

來源: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3月22日 16:31
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3月22日 16:31
正在加載

立春(油畫) 徐青峰

立春(油畫) 徐青峰

  3月16日至5月15日,由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局、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主辦的“踏歌行——少數民族題材美術作品展”在中華藝術宮舉辦,這也是中華藝術宮今年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系列展中的第二個展覽。展覽選取館藏作品為基本素材,並邀請任麗君、陳鈺銘、馬小娟、肖谷、趙培智、徐青峰、孫震生等數十位長期關注少數民族題材創作的藝術家參展,以時代肖像、多彩生活、大地禮讚3個版塊共140件作品構成敘事途徑,探究少數民族題材美術作品通過圖像敘事逐步建構國家民族認同、表達民族主體人文精神、觀照個體生存經驗的發展歷程。展出作品的創作時間跨度自新中國成立初期至當下,伴隨著國家和民族的艱辛發展歷程,直觀地體現了時代的演進和審美的轉向。

  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是由各民族互鑒融通、共同創造的,正是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相互促進,才使得中華文明根深葉茂、歷久彌新。作為中國現當代美術的一個重要面向,少數民族題材的美術作品承載社會變遷,蘊含時代氣質,體現審美歷程,觀照人文精神,展現文化創新,是社會政治生態、民族審美精神與美術家自覺藝術表達三者綜合的結果。

雪域歡歌(中國畫) 孫震生

雪域歡歌(中國畫) 孫震生

  新中國成立之後,各族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共同當家做了主人。黃胄、程十發、方增先、周昌谷等美術大家都因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的體驗和創作,從而在深刻理解表現對象和藝術本體關係的基礎上,開啟了自己現代水墨人物畫的探究之路。美術家們關注少數民族民眾社會身份的轉變,以高昂、飽滿的時代風華展現少數民族民眾的國家民族認同,積極探究外來繪畫語言本土化的路徑。在美術創作曾普遍受到統一創作模式規約的時期,少數民族題材作品的創作或許仍為美術家個人藝術語言的探索保留了一方天地。

  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表現主題更為寬泛,創作手法也更為多元化。少數民族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無意間吹響了新時期美術變革的號角,擔當了整個時代美術轉向變革先鋒的角色。美術家們以平視的視角關注個體的生存經驗,探察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多樣化的情緒。作品在深刻剖析個體的同時,也折射出藝術家的主觀精神世界。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多元化的藝術表現手法既展現著少數民族的文化魅力,又映現美術家觀看的立場和表述的方式。少數民族族裔的美術家自改革開放之後也開始嶄露頭角,他們根植于本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立足於鮮活的個體經驗,勾勒自畫像,成為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重要力量。

  此次展覽展出了如葉淺予的《拉薩舞步》、程十發的《初雪》、吳冠中的《西藏女鄉長》、方增先的《母親》、靳尚誼的《高原情》、汪志傑的《伊犁河畔》等藝術大家藝術風貌轉折時期的重要作品和經典之作;也能看到如徐匡、韓書力、陳鈺銘、馬小娟、肖谷、徐青峰、趙培智、張敏傑、孫震生等當代藝術名家的近期作品,他們深入挖掘人文精神,表達對社會及民眾的人文觀照,不斷為個人藝術風格的塑造注入新的養分;展覽還展出了汪一等在材料、觀念上不斷突破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邊界的青年藝術家作品,顯示了此題材的創作在當下所存在的無限可能性。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