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版畫《豆選》:見證人民當家做主

來源: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3月18日 14:05
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3月18日 14:05
正在加載

豆選(黑白木刻) 1948年 彥涵

豆選(黑白木刻) 1948年 彥涵

  “金豆豆呀銀豆豆,比不上咱的土豆豆。一張選票一顆豆,小心投在碗裏頭。”在全國政協收藏的一幅油畫裏,一個農民正小心翼翼地將掉落的豆子撿起,神態專注而認真;臨近的拄拐老者,邊走邊瞧著手中舉起的豆子,顫巍巍地走向選舉的地方……這些根據彥涵經典木刻版畫《豆選》重畫再現的場景,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解放區農村豆選時的場面。

  木刻《豆選》創作于1948年,取材自河北省獲鹿縣大河村土改運動中的場景。當年彥涵帶領華北大學師生在石家莊郊區參加土改,在擔任土改工作組組長時親眼目睹了不識字的農民用投豆子的方式進行民主選舉,從中體會到了中國農村不曾有過的民主萌芽,回校後隨即創作了這幅版畫,這是彥涵木刻版畫中經典的一幅。“《豆選》是一幅影響很大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是他木刻生涯中的經典。”彥涵之子彥東説:“當年土改運動時,父親擔任土改工作組組長,土改開始後就組織當地農民選村長,當時很多農民都是文盲,並不識字,就採取投豆子這種非常原始的方法進行選舉。在一個很大的院子裏擺了很多桌子,上面放很多碗,老百姓依次通過。在選舉之前,他們的村幹部找到我父親,説:‘走個過場得了,就別選了吧。’父親説:‘這是不可以的,這是給你們的權利,你們必須自己選,因為這是一個民主制度的開始。’所以這次選舉很有秩序地進行了。之後他創作了這幅版畫,因為他非常敏銳地意識到了豆選的形式非比尋常,它預示著中國幾千年來封建制度之後一個民主制度的開端。用他的話説:‘那最初的民主意義非比尋常。’”

  “選舉的時候,大河村的農民非常認真,他們很注重選出代表他們利益的村長,這出乎我父親意料。有的老人投豆子時怕投錯了人,還專門轉到這個人前面,看準了之後才投下這個豆子,他們還是真正想選出自己的代表人。所以父親在這幅畫裏,不僅刻出了選舉的場面,還在背景加了一條標語‘中國共産黨萬歲’。”彥東説。

  “用豆子來選舉”並不只發生在彥涵參加土改的大河村,其在蘇區的農村廣為普及。從老記者茹遂初拍攝于寧夏甘肅一帶農村的攝影作品《豆選》中就可以看到豆選發生的真實場景,與彥涵畫中的情形十分相似。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産黨要推翻國民黨獨裁統治,建立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讓人民當家做主。那時候還沒有全國解放,黨員幹部們就從蘇區開始,讓當地的老百姓行使民主權利。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廣大農村地區,識字的人極為個別,如何進行選舉,當時的共産黨人就想出了用豆選舉的方法。

  豆選的力量來自於它在選舉中承載的選舉人意願,使得多數人的主張得以形成、民主得以實現。由於豆子在北方盛産,用豆子做選舉投票的工具在農村普遍易獲。除黃豆外,黑豆、綠豆、紅豆、豌豆、玉米豆等也都用於過豆選。豆選的方式大致為給每個選舉人發幾粒豆子,讓被選舉人背對著一張桌子站成一排,在他們身後各放一隻碗,選誰就在誰身後的碗裏丟一粒豆子,誰碗裏的豆子多,誰就被選中。豆選這種最早的“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有別於“舉手”或“公開表決”,從整個流程設定上,外人很難判斷選舉人到底將票投給了誰,這樣選舉人才能自由地表達內心意願,在公平、公正的選舉下促成民主。

  在《豆選》畫面的主要位置,彥涵刻有兩個包著頭巾的女性形象,一個在選舉桌前小心翼翼地跪地彎腰拾起掉落地上的豆子;另一個左手緊握著(手裏大概是豆子),右手關切地伸向彎腰的同伴。彥東表示:“這是為了強調農民選舉的特殊意義,特別增加的一個情節,彎腰去撿豆子好像是撿起了自己的權利的象徵,表現出這名婦女對民主權利的珍視。”這兩名女性的認真態度,也是作者為了突出女性在選舉權中具有的同等地位。藝術理論家王朝聞曾提到過這個拾豆的細節,認為那個婦女不願犧牲這一票的權利,顯示了選民熱情嚴肅地對待民主權利。

  豆選方法簡便,使佔人口多數的弱勢群體參選,得到人們的支持。特別是中國歷史中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她們被包括進來,更顯難能可貴。在豆選中,女性不僅可以選自己滿意的候選人,也可以選女候選人,讓她們代表自己的利益。因此,我們在彥涵的畫中看到了相似的情景,在近景桌子旁,背對站著的一排被選舉人裏就有一位女性形象,在她身後前來投票的群眾裏,就有一位老婦人。這種做法不僅是人道主義的進步,也是中國共産黨獲得廣大婦女的理解和支持、擴大其力量、貫徹其政策的途徑。

  《豆選》基本延續了彥涵解放區版畫風格,採取了單線的中國民間傳統造型方式。“過去父親他們在敵後的時候,按照西洋版畫的方式強調素描和光線,老百姓看不懂,説這畫上的人都是‘陰陽臉’。而《豆選》這種形式不僅老百姓喜聞樂見,也具有中國民間味道的木版年畫風格。也正是由於這幅畫風格特殊,加上表現內容的時代性,所以國際版畫界非常重視它,古根海姆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都收藏有這幅《豆選》,西方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這幅作品,他們認為這種風格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流派,同時表現的是中國社會深層次帶有社會意義、歷史意義的作品。”彥東説。

  “學古人投豆之法,以黑白二豆分善惡”,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蘇維埃革命根據地、敵後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豆選的作用被發揚光大。中國共産黨用豆選的舉措讓佔人口大多數的人民參與民主選舉、表達意願。這顆民主的豆子一旦被種下,就會自己生根發芽。據彥東回憶:“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女館長到我們家説希望收藏《豆選》的木刻原版,父親就問你為什麼對這張畫這麼感興趣。她指著《豆選》説:‘普遍選舉是我們西方的,為什麼中國也會有這個?’父親回答:‘這幅畫就是在現場證明了,我們中國也是講究民主的。 ’最後這幅木刻原版沒有賣給她,因為這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誠如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所説:“彥涵的藝術創作不僅是其個人藝術理念的抒發,更是對時代的生動記錄。在《豆選》這樣的‘小場景’‘小事件’裏,我們看到了那段烽火歲月裏洋溢著的革命樂觀主義大情懷。”“如果把彥涵的作品連接起來,將會是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版畫家江豐曾這樣評價。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