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與“陸絲”的對話——福建陜西傳統民間工藝交流展

來源: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2月10日 11:02
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2月10日 11:02
正在加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福建剪紙)周冬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福建剪紙)周冬梅

  近日,由福建省文聯、陜西省文聯主辦的“美美與共·絲路同行——福建陜西傳統民間工藝交流展(西安站)”在陜西西安亮寶樓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展示了秦閩兩省各具特色的民間文化精粹,為觀看者呈現了一場高品質的藝術盛宴。展覽以“海絲”和“陸絲”為主線,分為福建和陜西兩個展廳。在展廳中,福建民間工藝品整體風格或精雅細巧,或古樸素凈,側重於觀賞性和裝飾性,尤其體現在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和建盞等福建地方傳統工藝上。展廳中有多件壽山石雕作品,其中包含獸鈕雕刻。

  壽山石雕相較于一般的傳統民間工藝,其美學傳統更為深厚。美術評論家漆瀾曾在講座《堂堂正氣——明清壽山石古獸印鈕、羅漢工芻議》中提過:“在晚明,渾厚雄壯的北方風格流傳到南方,轉而變為了輕巧玲瓏的南方風格。而到清初,南方秀美的審美趣味又影響了北方宮廷印鈕,這剛好是一個‘對流’的過程。清代宮廷印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這種秀美、華麗的南方風格向北方的‘倒流’ 。 ”展廳中,如陳為新的《瑞獅》 ,壽山坑頭石古獸鈕章,整體略呈長方,無瑕質地的棕褐色石材上雕刻出的古獅威嚴靜穆,脊骨隆起,雙目圓睜,作伏地回首狀,展現了動勢之美和原始的生命氣息,天然溫潤石料的寧靜之氣與古獅的威儀態勢完美融合於一體。與福建的“精雅”或“古拙”不同,陜西民間工藝品風格則偏華美瑰麗,傾向於實用性,多是生活美的藝術表達,如展廳中所見到的秦派內畫《秦嶺山水》 、安塞農民畫《倆個老漢》 、民間刺繡《五毒虎》和布堆畫《沃土靈花》等。

  除了藝術風格的不同,閩秦民間工藝作品之間還呈現出地域文化的差異。“剪紙”這一傳統民間工藝便是典型的例子,展出的福建剪紙與陜西剪紙作品從整體上看風格差異較為突出,省內各地風格也大有差別,具有濃厚的當地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閩北剪紙以浦城為代表,浦城剪紙的特點是以字組畫,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線條偏渾厚,畫面較為豐滿,俗中見雅,雅不脫俗;而閩東剪紙主要以柘榮為代表,柘榮剪紙承傳了中原剪紙的質樸粗獷,又融合了南方剪紙的細膩,與閩南剪紙在風格上形成鮮明對照;閩南地區常以海産品、海洋動物等入畫,傾向於秀麗纖巧的風格,其中以漳浦剪紙最具代表性。

  此次展覽共展出福建陜西兩省民間工藝精品160余件(組) ,其中福建參展作品80余件,陜西參展作品80余件,涵蓋了壽山石雕、木雕、剪紙、秦派內畫、皮影、烙畫、撕紙畫等多種藝術門類,是一場融合了閩秦兩地且包含多元主題的盛大展示。展出作品和展覽空間的契合是一場展覽得以完美呈現的必要因素。每個展覽都需要根據展覽主題、展品特徵和展廳結構去營建展覽空間,確保在貼合主題的同時還具備一定的藝術性和個性。如何讓展覽不落俗套,從而避免觀看者的“審美疲勞” ,是策展人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美美與共·絲路同行”中,在亮寶樓精心設計的展廳中可以看到,一件以藍色為底色的布藝長卷《五百羅漢圖》和一件以紅色為底色的刺繡長卷《千花帳》各自從天花板順勢垂落而下,鋪展開來,橫跨展廳,分別象徵著“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 ,這些元素蘊藏著古老的閩秦歷史文化,又代表不同的空間語言,讓每一位觀看者都能清晰感受到兩地在藝術層面交流互鑒之下所帶來的文化碰撞。

  民間工藝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素材和靈感大多來源於日常生産生活,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且承載著人文精神。民間傳統工藝在不斷傳承的同時,其人文精神也隨之延續。同時,民間工藝還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隨著當代元素的融入,創作題材和手段愈加多樣化,散發著強烈的時代氣息。如福建展廳中周冬梅的剪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便是兼具創新性和人文精神的代表作品。該作品以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為創作主題,呈現出嶄新的時代風尚。在陜西展品中,李彩蘭烙畫《丁真》耐人尋味。丁真是去年11月從抖音意外走紅的藏族小夥,後迅速成為國民級網紅,發展為“丁真現象” 。走紅之後的丁真並沒有出道,而是簽約國企單位,並作為自己家鄉四川省理塘縣的旅遊形象大使拍攝了宣傳片《丁真的世界》 ,為自己家鄉做推介。堪稱網紅界一股“清流”的丁真清澈的眼神和純凈的笑容被李彩蘭以烙畫的形式定格。民間工藝不僅僅是傳承,還應該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緊隨時代風尚,形成新的創作主題,烙畫《丁真》正是很好的傳統工藝與時代文化相融合的民間工藝品。

  此次展覽跨越山海進行了一場海濱鄒魯與三秦大地的對話,不僅是“海絲”與“陸絲”文化的碰撞,更是譜寫“一帶一路”新華章的重要實踐。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