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王菁菁
在源遠流長的中國蛇文化中,“蛇”所蘊含的寓意深厚多樣。本期《物現文明》蛇年特別策劃,我們專程邀請到了青海省博物館副館長黃培培。跟隨他的解讀一道來了解文物背後更多的故事,感受來自文博領域的新春祝福吧——
這件魏晉玄武硯滴,又名龜蛇硯滴,出土於青海省互助縣的高寨墓群。此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因為基建工程引發了當地的古墓盜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行動,組織人員對被盜情況最為嚴重的兩座墓葬進行搶救性清理。
那一次,考古人員共發掘出陶器、木器、銅器、磚雕器等各類文物60余件,玄武硯滴便在其中;等到考古工作整理完成,它就被移交給了青海省博物館。如今,這件文物陳列於館裏的青海歷史文物展中,是一件頗受關注的明星文物。
魏晉·玄武硯滴 青海省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古人用毛筆書寫離不開硯臺。但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往硯臺裏注水,以防墨汁乾涸,水流量往往難以把控。於是,我們的先人充分利用聰慧和所掌握的科技,發明出了硯滴來解決這個問題。
早在漢代,動物形硯滴就已經出現,多為龜、蟾蜍等傳統靈獸。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延續漢代審美,渾厚莊重的動物形硯滴依然十分流行。
作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玄武是龜蛇相纏的結合體。古時,很多帝王宮殿的北門就皆以玄武命名,是敬畏和崇拜的反映。
而當這一形象被製作成硯滴,同樣蘊藏了不少文化信息。首先,這是漢代審美中的升仙思想,傳遞到文化藝術領域的一種表現。與此同時又融入了五行和方位的概念。你看,北方屬水,硯滴又與水相關,所以在古人眼中,以玄武為倣生題材來製作硯滴,恰到好處。文物,如同文化的一個縮影,承載了古人的智慧、信仰和審美。
當年高寨墓葬出土的器物,整體風格繼承了漢代中原文化;綜合分析,其年代應在漢末至魏晉初期。回顧歷史,自西漢實行“河西初開”的移民政策後,漢族因素在河湟地區逐漸增多;到了東漢以後,這一地區的文化面貌已與關中、乃至中原相近。這件玄武硯滴在青海出土,無疑見證了文化的傳播與融合。雖然,目前尚未發現它與文人之間有特定的故事,但作為那個時代流行的文房用具、與文人生活息息相關,必然是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蛇年新春,歡迎大家到青海省博物館來欣賞這件硯滴的同時,還可以看到我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靈蛇獻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聯展”線上線下圖片展覽。並且,從農曆小年直至正月十五,尋寶大冒險、生肖文物探訪以及元宵節燈籠製作等一系列活動也將適時開啟。
新春到,福運照!希望每一個夢想都能像春天的種子一樣,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收穫滿滿驚喜與成功。特別要祝願可愛的同學們,在學習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品德修養上不斷提升。
祝大家新春快樂,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