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知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著名主持人任志宏獻聲解讀,聆聽國寶背後的文明故事。
撰稿:孫怡
這是一件玲瓏小巧的造像,頭戴花蔓寶冠,面相方圓豐潤,柳葉波曲形的雙目作微瞇俯視狀,仿佛正在沉思……在福州市博物館的展廳內,人們正好奇地圍觀著這尊精緻的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
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臨朐縣博物館藏
與其他前來福州“出差”的古青州佛造像呈現的磅薄氣象不同,這尊菩薩像精緻細巧,雖然面龐也保持著古青州造像的“招牌”微笑,但如此纖纖身量還是讓觀眾嘖嘖稱奇。
展覽的精巧之最
正在福州市博物館展出的“看見微笑——古青州地區造像藝術特展”,集中展出了45件來自青州市博物館和臨朐縣博物館的南北朝時期古青州地區的珍貴造像。其中有接近一半展品為國家一級文物,更不乏首次公開亮相的“隱藏款”國寶。
本期《物現文明》的“主角”——來自臨朐縣博物館的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便是展覽中最具看點的展品之一。作為此次展覽文物中的“小巧之最”,這尊菩薩像通體不過19.5厘米高,但卻十分精彩。
“看見微笑——古青州地區造像藝術特展”展覽現場
只見它頭戴寶冠,冠前飾寶珠,寶繒垂肩,冠上多處殘留朱紅色彩;面相豐潤生動,雙眼微睜,嘴角微揚,平靜安詳地注視著前方;頭後有桃形項光,裸上身,頸飾項圈;披瓔珞,瓔珞自雙肩下垂于腹前交叉,分垂至雙膝上部,再繞向身後;帔帛經雙臂後,沿體側呈波浪形下垂至足踝;右手拿蓮蕾,左手拇指與食指捏圓珠,下垂于體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件菩薩像的左手纖細柔嫩,顯然是作者刻意突出表現的。
造像身著貼體短裙,裙上又罩一圍裙,雙層裙強調刻畫出規律流暢的豎線,簡潔洗練地襯托出菩薩造像的莊重修長。跣足立於覆蓮形臺座之上。
穿越時空的指紋
1996年,山東省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了400余件佛造像,時間跨越了北魏至北宋,長達500年,數量多、形象多樣、雕刻精美。先後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被稱為“改寫東方藝術史的傑作”,青州龍興寺造像因此聲名遠播。《如果國寶會説話》中一句:“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恒。”更是道盡了龍興寺造像的神魂。
與青州相鄰的臨朐縣出土造像,同樣精彩絕倫,廣受考古界、藝術界稱道。這尊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便是其代表之一。
白陶佛教造像是指以瓷土為原料,模製成坯後入窯,經過低溫素燒而成。胎體和表面均呈灰白色,出窯後再通身施以彩繪,是古代佛教造像中較為稀見的一種類型。這尊來自北齊的白陶模印菩薩像,保存如此完好已屬難得,更令人稱奇的是,在其背後還有一組明顯的指紋,專家推測應為當時造像工匠所留。千年前工匠無心留下的指紋,成為今人與之神交的實實在在的介質,鮮活、有力!
意在言外
在佛教文化中,“意”是很重要的精神力量,通常取“思量”之意,指知覺器官所有的知覺能力。《説文解字》釋文則為:“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也就是用心考察他人的言語就知道他人意願的意思。
關於“意”,有很多指向心靈的美好詞彙與之相關,如“意向”“意願”“心意”等等,總而言之,都是自心底發出的聲音。在塑像的製作中,匠人將自己對美好世界的虔誠祈願,寄託在這一次次努力按壓的過程中,因此而意外留存的指紋,何嘗不是一種意願的表達,雖默不作聲,卻飽含深情。
專家評價古青州地區的造像“像遠親,似近鄰,再不是莊嚴肅穆的神”。這一地區的造像呈現出的“寫實之風”,令人們為之親切,為之動容。這尊帶有時空印記的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雖然玲瓏纖巧,卻與其他古青州風格造像一樣,展露出平和靜謐的微笑,令觀者駐足良久,不由得被帶入了某種遐思之中。好似在提醒我們,別處雖能博覽萬象,但別忘了給自己留下一處可以退而靜思的所在。
一抹指紋,一窺工匠虔誠心
採訪嘉賓:衣同娟(臨朐縣博物館館長)
採訪:段旭琪
編輯:王菁菁
近段時間以來,正在福州市博物館舉行的“看見微笑——古青州地區造像藝術特展”,引發了觀眾的極大興趣。這是一場匯聚了45件南北朝時期造像精品的展覽,相當重磅。而其中的“明星”展品,一尊小巧玲瓏的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在展覽開幕前的開箱直播活動中一經露面,便令眾多網友過目難忘。
據悉,作為臨朐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尊北齊菩薩像此次赴閩參展,是其近6年來的首次“外出”。作為展品,它勝在小巧精緻又精彩絕倫,驚艷了世人;身為文物,它玲瓏的體態間有著一種深藏大千世界與蕓蕓眾生的氣蘊,工匠在項光背後留下的那一抹指紋,更增添了歷史的感性與人文色彩,凝望之下,光彩四射,回味無窮。
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桃形項光背面(局部),臨朐縣博物館藏
走近這尊菩薩像的同時,你還會感到驚異,它所在的山東臨朐縣博物館雖然是一家“縣級館”,但卻是全國唯一一家新近紀古生物與歷史文物並藏的縣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因為其藏品特色鮮明,歷史與文化、科學價值極高,今年被列入了國家一級博物館行列。可以説,無論是展品還是博物館,都有一種“小身量、大容量”的氣勢。
為此,借助此次“看見微笑——古青州地區造像藝術特展”的契機,央博特邀臨朐縣博物館館長衣同娟,跟著她一道來了解文物背後更多的精彩故事吧。
央博:為何會選擇這尊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參加此次展覽?
衣同娟:其實,這是第二次。2018年11月,浙江省博物館舉辦了“一帶一路”佛教文化藝術特展:“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這尊造像就在該展覽中展出過。本次福州市博物館的“看見微笑——古青州地區造像藝術特展”,是這尊造像第二次外展。
臨朐縣博物館館藏佛教造像以北朝為多為主,與青州、諸城、博興等古青州地區出土的造像其主體規律是一致的,同時地域特色也非常顯著。福州市博物館這次展覽籌備之初到我們館挑選展品時,大家也是被這尊小巧玲瓏的白陶菩薩像所驚艷,其體量較小也方便展覽運輸,所以就選擇了這件展品。
“看見微笑——古青州地區造像藝術特展”目前正在福州市博物館火熱進行中
央博:不同於印象中佛造像通常很高大,這尊小巧的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用途是什麼呢?
衣同娟:造像個體大小是根據製造之初的需求和財力情況而定。舉個例子,高規格寺院大殿裏供奉的造像個體一般要比配殿裏的造像高大,方便出行攜帶的通常是小型、材質堅固的造像。這尊精緻的白陶菩薩像相較于高大的石造像顯然是小了,但與同時期絕大多數金銅像相比並不小,甚至還要大而且精美。從個體大小推斷,它當時是在一個相對私密空間裏供養的可能性更大,很可能是作為脅侍菩薩存在。
央博:這尊菩薩像處處精彩,比如菩薩左手纖細柔嫩,雙層裙強調刻畫出規律流暢的豎線……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它的工藝嗎?
衣同娟:這尊造像個體雖小,但精緻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其面部、手、足活靈活現;包括服飾和配飾,均一絲不茍。
這類造像均為模制,又因其個體小,細節部分往往無法做到很細緻。但這尊造像不同,它的細節部分纖毫畢現,應該是模制出素胎,又對胎體進行了雕塑,再裝飾以彩繪,使其成為雕塑藝術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這尊造像為半模印製,背面平素,尚保留有按壓的指紋及其他織物的痕跡。在創造這件藝術品的時候,工匠是懷著多麼虔誠的心來做事的,由此我們可見一斑。
展覽現場,這尊小巧玲瓏的北齊白陶模印菩薩像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央博:據您所知,除了山東,同類型的佛造像在其他地區也有發現嗎?
衣同娟:白陶佛教造像迄今僅見於山東省和河北省,其中以山東省境內出土數量為多。
在這裡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考古發現,供對此感興趣的觀眾參考。一是博興龍華寺。1976年,考古人員首次在博興龍華寺遺址中發現8件白陶佛教造像和蓮花座,其後博興龍華寺遺址又多次出土此類造像,共計出土56件白陶佛教造像及其殘件。2018年至2021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博興龍華寺遺址四號建築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白陶佛像及殘塊100余件。
二是1996年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白陶像1件;三是1996年昌邑保垓寺遺址出土白陶菩薩像殘件1件。
還有2000年,高青胥家廟遺址出土3件白陶佛教造像;2008年至2009年,山東博物館對胥家廟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10件白陶佛教造像及其殘件。
2003年至2004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瑞士蘇黎世大學東亞美術史係合作發掘了臨朐白龍寺遺址,又出土了4件白陶佛教造像及其殘件。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南宮後底閣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3件白陶菩薩像殘件。
研究發現,北齊的白陶像當時在民間比較流行,屬於通用品。
央博:作為研究學者,您認為古青州地區造像最打動您的是什麼?
衣同娟:首先是工匠對造像構圖的精心設計和對造像造型的精準把控。例如,對高浮雕背屏式造像,整鋪造像呈蓮瓣形,以一主尊二脅侍菩薩一鋪三身為主要構圖形式,以龍銜蓮花的精緻造型作為脅侍菩薩的基座,背屏上部有飛天拱衛著舍利塔,奏樂、歌舞,形成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對圓雕造像,工匠雖然沒有學過人體解剖學,但對人體比例的把握無比精準,又做適當誇張處理,使得造像體態挺拔而俊朗,配合輕薄的服飾,將菩薩形象刻畫得高貴脫俗,但其面部溫婉的微笑,又讓人感覺無比溫暖。
其次,造像保存精美的彩繪和貼金,也是讓人感動之處。古青州造像絕大多數是用石灰石雕鑿而成,表面呈現是灰白色,當貼金和彩繪裝飾其上,使其換發了生機——它們不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成為了有呼吸、有溫度的個體。可以説,色彩賦予了造像新的生命。這些都是越探究、越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