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9月13日 17:32
央視網 | 2024年09月13日 17:32
正在加載

含嘉倉倉窖刻銘磚,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藏,來源於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官網

含嘉倉倉窖刻銘磚,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藏,來源於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官網

漕運是大運河最主要的功能,民以食為天,糧倉是大運河最重要的配套設施。洛陽的含嘉倉始建於隋朝,發展于唐朝,繁盛于北宋。史書記載,在唐朝天寶八年,這裡曾貯存著全國近一半的糧食。

含嘉倉南北長 710 米、東西寬 612 米,總遺址面積約為43萬平方米,已發現糧窖300余座。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考古隊在160號窖裏發現的粟雖已碳化,卻依然存有50%的有機物。這與含嘉倉的科學儲糧方式密不可分,也就是採用了我國傳統的地下儲存法。

1970年,在駕雞溝向陽軸承廠19號地下糧窖出土了一塊含嘉倉刻銘磚。這塊磚斷代為唐朝,現保存于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是該館鎮館之寶。含嘉倉刻銘磚長、寬各33厘米,厚6厘米,上刻10行字,前面幾行為“含嘉倉東門從南第二十三行從西第五窖,蘇州通天二年粗糙米白多一萬三,十五石,內右聖歷二年十一月八日納了……”此刻銘磚保存最為完整,文字記錄齊全,內容包括有倉窖位置、儲糧來源、品種、數量和時間,以及管理人員的官職姓名,是研究唐代糧食管理制度最重要的實物資料。

漢代賈誼《論積貯疏》曰:“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重農貴粟,廣修糧倉,既是文化的精神傳統,也是政治統治需要。糧倉是漕運的終點,大運河上忙碌的漕船來來往往,有些經世濟民的故事被載入一塊刻銘磚之中,更多無人記載的故事隨河水流走,讓人們追懷。

編輯:劉夢迪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