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是主流媒體同臺競技的重要戰役性報道節點。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各家主流媒體都對兩會內容進行了及時、全面跟進報道。其中,短視頻作為主力産品,不僅豐富了媒體兩會報道的産品形態,為兩會宣傳大增異彩,而且也是各大傳播平臺上讓政策聲音廣泛傳播的流量擔當。
兩會短視頻不同於常規的文化、情感類內容,在議題的嚴肅性、表達的嚴謹性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創作中,如何有效平衡選題立意與內容表達,做出既緊扣兩會相關議題,又通民情、解民心、述民聲,既精準表達主題,又能成功吸引輿論關注、“破壁”傳播的爆款産品,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我們不妨結合“象舞指數”主流媒體短視頻周榜(3月2日—3月8日)、(3月9日—3月15日)兩期上榜短視頻中的典型範例,感知一二。
一、宏大敘事善用具象表達
兩會是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議題涉及國家戰略、法律修改、政策制定等,本身具有很宏大的背景。兩會報道不僅要聚焦會議本身,更要匯聚並傳遞來自人民的聲音與需求,宣傳並闡釋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政策走向,需要通過宏大敘事來全面展現其重要性和影響力。
善用具象表達手法,可以有效提升短視頻宏大敘事的傳播效果。以央視新聞上榜短視頻《59次“到團組”,聽取數百名代表委員發言……樁樁件件“基層小事”,都是總書記心繫的“頭等大事”!兩會時間,記錄着總書記對人民群眾不變的牽掛》為例,作品選取習近平總書記“到團組”聽取代表委員發言時,暖心問詢一樁樁、一件件關乎群眾幸福指數的“小事”的細節,構建起基層百姓生活小事與全國兩會這件國家大事之間的緊密關係,將總書記“人民至上”的治國理念與情懷,轉化為生動具象的語言、畫面符號,既保持了選題的高度與格局,又增強了內容的感染力、親和力,為我們做好厚重主題的情感化表達,帶來非常好的啟示。
新華社的作品《2025,奮進中國》,則抓住“十四五”收官之年這一重要時間坐標,以“科技創新、民生改善、文化自信”三大維度為敘事主線,通過代表委員聲音與百姓幸福生活場景的交織印證,巧妙完成對宏觀敘事的具象化注解,不僅成功將國家發展成就熔鑄進集體記憶,也自然而然地匯聚起繼續奮進的精神力量。
二、民生議題裏的敘事創新
民生議題永遠是兩會報道的熱點。在主流媒體兩會短視頻創作中,如何將抽象的民生政策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故事,關鍵在於要找準政策溫度與生活煙火氣的交匯點。中國日報《誰用5G托起了懸崖上的村莊》提供了教科書級示範。
這一作品創新性地把真實故事改編成短劇,將四川涼山“懸崖村”的數字化轉型歷程,轉化為留守兒童與父母雲端團聚的溫情敘事,用“找雞”這一充滿鄉土氣息的情節設計,展現出偏遠地區通信建設的艱難,以及科技下鄉為老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生活改善。在視頻中,鄉村少年伍吉“找雞”源於一個把“5G”聽成“五隻雞”的誤會,而“找雞”的過程又可謂一波三折,讓故事極具戲劇張力。
真實的場景,深入的採訪,這一短視頻讓用戶深浸其境,深入其中,感同身受。視頻拍攝地,就是故事的發生地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中國日報記者彭譯萱以“演員”與“採訪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其中,活潑的採訪風格,接地氣的聊天方式,淡化了嚴肅議題與溫暖劇情的邊界。觀眾在跟隨小彭尋找真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被村裏通信基站建設背後的故事打動。在兩會傳播語境下,這一視頻敘事技巧和表現形式雖輕巧跳脫,內核卻是沉甸甸的民生情懷,完美地以情感共鳴激活了公眾對數字鄉村建設的價值認同,兼具人文溫度與主題深度。
三、專業語言善於通俗化處理
在兩會報道中,涉及科技、法治、經濟等領域的專業議題往往具有較高的知識門檻,這時候,有效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易於理解的通俗話語,找到“高冷”“硬核”內容與大眾生活、情感的鏈結點,就變得至關重要。
央視新聞的上榜短視頻作品《堵車是因為車太多?# 面對面 專訪王堅院士:大概 6000 輛車就能造成北京二環擁堵,算力可提供有效疏散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樣本。
聚焦“算力革命”這一前沿科技話題,視頻選擇以“北京二環擁堵”這一大眾可觀、可感、可知的民生痛點為切入點,通過“6000輛車就能造成北京二環擁堵”這一讓人頗感意外的數據化表達,瞬間吸引公眾注意。這樣,王堅院士關於算力革命將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權威訪談話題,就被放置在大眾熟悉的城市治理場景之中,抽象化的“算力疏散方案”,也轉化為跟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趣味性科普內容。而這種拋出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的敘事模式,在實現專業知識通俗化表達的同時,也讓硬核科技報道超越技術層面,昇華為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動闡釋。
兩會期間,主流媒體亮眼的短視頻産品還有不少,且幾乎嵌入到所有媒體宣傳渠道中,以生動、便捷、直觀的方式,讓兩會聲音傳播得更快、更廣、更遠。從“象舞指數”上榜作品的傳播實踐看,主流媒體兩會短視頻的爆款邏輯,本質始終是在堅守主題價值基礎上,對媒體專業優勢與傳播規律的平衡把握。未來,隨着 5G、AI 等技術的迭代升級,兩會短視頻報道必然也會持續創新。我們期待主流媒體在專業性與傳播力之間不斷找到新的平衡點,以更具時代感的表達方式,讓兩會精神飛入萬千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