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速度—從數字看變化

體育:奧運金牌

西部篇:史無前例的高難工程

跨國公司:香港亞洲首位

鐵路:春運不再難

扶貧:告別貧困走向富裕

城鎮建設:步步為營

高速公路:總里程世界第二位

氣象:指數預報陰晴雨雪

基礎教育篇:實現“兩基”

菜籃子:菜籃子日漸豐富多樣

安居:住房條件大大改善

生活:百姓生活質量提高

國力:綜合競爭力提升

收入:農民人均收入

相關專題
十六大代表風采
走向輝煌
新時代 新生活
迎接十六大 在創新中發展
以優異成績迎接十六大
與時俱進 輝煌歷程
情係再就業
我們身邊的“三個代表”
“三個代表”在基層



  專題首頁  |  體育篇  |  法治篇  |  高新區篇  |  西部篇  |  港澳篇  |  民航篇  |  春運篇  |  扶貧篇  |  外貿篇  |  小城鎮建設篇  |  高速公路篇  |  氣象篇  |  環保篇  |  科技興農篇  |  高等教育篇  |  基礎教育篇  |  菜籃子篇  |  安居篇  |  生活篇  |  國力篇


體育篇


    中國體育代表團自1984年首次走入奧林匹克大家庭後已連續參加了5屆奧運會,共獲得了223枚獎牌,其中金牌80枚、銀牌79枚、銅牌64枚。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舉行的三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奧運會上實現了兩次大的飛躍:在1992年第25屆奧運會上實現了衝擊第二集團首位的目標;在2000年第27屆奧運會上又以28枚金牌和59枚獎牌,實現了金牌總數和獎牌總數在參賽國家和地區中均名列第三的歷史性飛躍……




法治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和十五大以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從十三屆四中全會至今,全國人大審議、修改並通過的法律或法律性文件共282件,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到1989年四十年的總和。




高新區篇


    近十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産業規模迅速擴大,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充分發揮了在國民經濟中的“火車頭”作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等一批國家高新區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長點。包括中關村在內的全國53個國家高新區迅速發展,正在逐步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最重要的基地。




西部篇


    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這三項工程帶動了沿途當地的相關産業。從2000年到現在,國家在西部投入了6000億元的資金,西部已新增公路1.6萬公里,新增鐵路1350公里。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17%;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6%,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雲南、貴州、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開始駛入快車道,今年1--3季度,青海,寧夏國內生産總值增幅分別居全國第一位和第五位。




港澳篇


    5年彈指一揮間,香港特區不僅實現了政權的平穩過渡,而且保持了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遊中心的地位,東方之珠璀璨依然;回歸後第一年,澳門經濟取得4.6%的增長率,一舉扭轉了連續4年的負增長局面,2001年在全球經濟普遍下滑的不利影響下,澳門經濟仍然保持了2。1%的增長,贏得了回歸後第二個經濟增長年。今年澳門經濟發展明顯好于去年,預計經濟增長率在5%以上……




民航篇


    十幾年前,飛機還只是少數人才能乘坐的交通工具。而現在,乘飛機旅行對很多人來説已經是一件平常的事了。
  1990年中國國內航線只有385條,10年後則達到了1009條,是10年前的2.6倍。與此同時,國內通航的城市也由1990年的94個增加到了如今的130個城市。民航國際通航的城市也由10年前26個國家的36個城市增加到現在的33個國家、62個城市。





春運篇


    頭幾年,提起春運,鐵路部門頭疼,旅客頭疼,而現在,旅程已經變得越來越快捷,越來越舒適。根據春運客流這幾年的走勢,從1991年到現在,春運期間鐵路發送的旅客一直在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長,從1991年的11497.2萬人到2002年的12833.6萬人,但車廂裏的座位卻越來越寬鬆、環境也越來越舒適,這主要是運能增加的結果……




扶貧篇


        改革開放20年來,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中國政府沒有忘記自己要讓大多數人過小康生活的共産主義理想。
    1997年至1999年中國連續三年實現每年消除800萬貧困人口,到2000年,中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3000萬人,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以下。
    7年間,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糧食産量增長12.3%,工業增加值增長54%,農民人均純收入從648元增加到1337元,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12.9%。
    2002年,我國扶貧資金達到了311個億,這個數字是1989年的8倍,1980年的30倍……





外貿篇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的嚴峻挑戰,在複雜的形勢下,中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奇跡般的保持了不斷發展的良好態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有力的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吸引的外國投資額連年上升。




小城鎮建設篇


    1998年,在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上,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正式提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戰略,這為我國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指明了方向。近年來,鄉村變城鎮、城鎮變都市。人口和資金在小城鎮的迅速聚集,大大推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現代化進程。




高速公路篇


      今年剛剛修訂出版的中國高速公路圖集中清楚的標明了我國目前的高速公路總里程已經達到了19534公里,躍居世界第二位。
  隨著各地正在加緊施工的高速公路的修建、延伸,19534這個數字在未來的幾年內,將會被兩萬、兩萬五甚至更高的數字所替代,到那個時候,這本地圖冊將成為歷史。





氣象篇


        氣象生活服務指數在97年以前還不到10種,現在已經發展到了近60種,我們生活當中的衣、食、住、行、健身、健康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通過這些多種多樣的氣象生活服務指數得到參考和指導。
    一些專門為商場、企業和某些行業提供的氣象參考指數現在一共有80多種,是97年的8倍。
    氣象預報站點已經由80年代的30幾個發展到了現在的2400多個,20年間增長了近80倍,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提高了10%。
    目前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4顆極軌衛星和2顆靜止衛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極軌和靜止兩種氣象衛星的國家……





環保篇


    

有一句廣為人知的環保口號,叫“只有一個地球”,説的是環境的有限和脆弱。可喜的是,現在,“發展經濟、環保先行。”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科技興農篇


    從1989年以來,國家逐年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農業部、科技部等部委組織實施的豐收計劃和種子工程,促進了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為糧食增産做出巨大貢獻。隨著良種選育和規模化養殖技術的推廣,畜牧業、水産業在産量增加的同時,名特優新産品不斷增多,促進了新型農業産業的形成……




高等教育篇


    13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完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跨躍,即將實現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的轉變。九月,隨著近500萬名學子跨入大學校門,今年高考錄取比例達到了58%,意味著每5個考生就有3個上了大學。 大學夢想更易實現:2001年,高校招生464萬人,是1988年(136萬)的3.4倍;研究生招生16.52萬人,是1988年(3.3萬)的5倍。




基礎教育篇


    今年六月,教育部發佈了《關於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情況的通報》,通報説:全國基本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目標初步實現。基礎教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高度評價説:中國實現“兩基”目標,這個成就為世界所矚目,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所稱羨。




菜籃子篇


    “菜籃子”工程實施十幾年來,我國肉的産量從1989年的2628.5萬噸增長到了2001年的6333.9萬噸,增長1.4倍;蛋的産量從719.8萬噸增長到了2336.7萬噸,增長2.2倍;奶的産量從435.8萬噸增長到1122.9萬噸,增長1.6倍。 人均肉蛋奶的佔有量分別比1989年增長了2.12倍、2.86倍、2.27倍,其中肉蛋的佔有量已超過國際平均消費水平……




安居篇


    從1995年到1997年,國家為安居工程共投入資金625億元,住房竣工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安居工程為65萬戶居民和職工解決了住房問題。
    1998年到2001年的4年間,國家又開始大力建設“經濟適用房”,全國共完成投資超過4000億,竣工面積3億5800萬平米。
    ……





生活篇


    上個世紀末,中國人均GDP超過8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001年,中國人均GDP突破900美元,再上新臺階。
    1989年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剛過5000億元,而現在已超過8萬億元。
    收入增加了,衣食住行也變了。城鄉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逐步下降,肉、蛋、家禽、水産的消費量成倍增長;衣著消費總量一直在上升;人均居住面積不斷增加;出行方式不再單一。
    變化的不止是衣食住行。生活質量提高,人口再生産類型發生歷史性轉變……





國力篇


    經濟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外匯儲備世界第二!
  外貿總額世界第六!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今年8月公佈了《2002/2003年工業發展報告》,中國工業競爭力世界排名從1985年的第61位躍升到1998年的第37位,是所有國家中提升速度最快的……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