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名人檔案

歌聲走過二十年

------《藝術人生》五一特別節目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0日 13:53


  1984年,一座舞臺為很多默默無聞的音樂愛好者敞開,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賽在那一年鳴笛啟程。2004年,當這個比賽又一次悄然來臨的時候,我們驚訝地發現,它已經舉辦了11屆,走過了20年。20年,許多熱愛音樂的歌者來到這裡為了心中的夢想與光榮,許多優美的音樂流傳下來至今依然響徹在我們耳邊,許多獲獎與未獲獎的年輕人生命由此改變,有了新鮮的色彩。於是,我們決定用我們的方式來記錄這不同一般的20年,以此作為奉獻給五一特別假期以及隨之而來的青年節。

  怎樣記錄歌聲與歌聲走過的20年?我們試圖以歌手大賽為線索,邀請一些參加過大賽的歌手到來,講述當年比賽的激烈以及之後人生的改變。不止於此,我們也請來著名的樂評人蘇越、江小魚等,他們做過大賽的評委,見證了現場的激烈,也見證了音樂的變遷,並且對於中國原創音樂的發展歷程有他們獨到的觀點。講述歌者人生,回憶當年的比賽,共同溫故老歌,感悟20年幾個時代交替的多變,用我們的觀點對於新時代的音樂發展歷程作一次梳理和緬懷。節目分為五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鮮明印記,用音樂記錄時代,用音樂見證變遷,由此串聯。

  流行音樂的起步——模倣風

  模倣的時代

  邀請成方圓作為嘉賓主持有多個理由,她從沒有參加過歌手大賽卻從1990年就做了大賽的評委,成為最年輕的評判。從年輕步入中年,成方圓見證了大賽的成長歷程,也見證了中國音樂的變遷,用她的話説。“歌手大賽是一個背景,它折射了我們中國歌壇2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中,成方圓也是一個時代音樂的標簽。中國流行音樂最初起步的階段沒有什麼原創可言,幾乎所有的歌曲都是對於港臺的模倣。模倣過鄧麗君,唱過羅大佑的《童年》,成方圓的模倣和翻唱有自己的特點。現場她為我們演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對於音樂的渴望。

  原創的魅力

  80年代中期,我們有了最初的原創音樂,當現場年輕與年老的觀眾一起唱起《黃土高坡》、《小螺號》的時候,所有人的情感都被調動起來,那些熟悉的歌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經典,每個人都為這樣一種力量所震撼。付林、蘇越、谷建芬……這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伴隨著中國的原創音樂走過了20年的光陰,歌手和觀眾用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致敬。經典是不會過時的,從現場的氣氛中,我們看到了流行歌曲歷久彌新的人文魅力。

  許麗麗——人生難得幾次精彩

  作為最初階段大賽的歌手,許麗麗和蘇紅都是中國音樂模倣階段的重要組成,他們分獲1986年第二屆歌手大賽業餘組和專業組的第一名。

  對於當年的一名普通服務員許麗麗來説,1986年的青年歌手大賽確實改變了她的生活。作為天津代表隊的一名隊員,她獲得了天津歷史上的第一個大賽金獎。回天津時,受到了英雄凱旋般的迎接,獎品是一個兩居室以及一台18寸的彩電。她一下覺得這個獎得的太重了,榮譽是千萬天津人的,於是之後在天津歌劇院紮根了五年。五年之後因為個人情感問題來到北京,如今在北京開了文化傳播公司。雖然已經走入幕後,但對於藝術的至誠之心不變,回憶多年前,她説,人生難得有幾次精彩,握有一次就足夠了。

  蘇紅——小小的我

  15歲就開始唱歌的蘇紅總是很謙遜地面對自己的成績,她説自己很幸運,在歌劇團受老師提攜。參加青年歌手大賽抽到好簽,比賽時觀眾也給予了格外熱切的掌聲和鼓勵。之後獲得了很多的機遇,能夠在歌唱事業上繼續發展。她説如今患上的過敏性咽炎大概和多年的職業生涯有著密切的關聯。她許諾,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還會奉獻給大家更多新的作品,觀眾的掌聲代表了觀眾的期待。

  中國音樂第一次革命——西北風


  1988年,第三屆青年歌手大賽如約進行,與上一屆大賽截然不同的是此次比賽中的許多歌曲都頗具特點。《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等充滿地域色彩,表達對於故鄉的熱愛。隨即中國流行音樂爆發了一次革命,“西北風”成了音樂界的主流風潮,中國音樂凸顯了強勁發展的勢頭。音樂人付林、谷建芬、蘇越是那次革命的推動者,許多經典的作品都出自他們之手。許多歌手在大賽中重復演唱這些作品,可見人們對於原創音樂的熱愛。李傑、張強代表了這一風潮的最初啟動,而杭天琪和付笛聲則讓我們又想起了《黃土高坡》和《信天遊》。

  李傑、張強——唱片公元前

  江小魚把1990年劃分為中國流行音樂的分水嶺,九十年代中國真正有了所謂的唱片工業,而李傑和張強的時代可以概括為“唱片公元前”。沒有真正的商業包裝,但是依然熱衷於創作,是一個典型的時代。李傑是第三屆大賽專業組的第一名,張強獲得了第四屆專業組通俗唱法的二等獎。雖然他們的名字有些陌生,但是當他們在現場唱起他們的歌曲《燭光裏的媽媽》和李傑創作的《紅旗飄飄》時,一下子拉近了觀眾和他們的距離。如今的張強早已離開歌唱圈從事幕後的製作,而參賽前已經出過兩張專輯的李傑之後苦學創作,六年之後才又出了專輯的第三張,他説自己的音樂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成功地從臺前轉到幕後,成功地從模倣轉入創作,李傑和張強的努力代表了中國創作型歌手的誕生與成長歷程。説起八十年代的模倣風,兄妹倆也各自有拿手好歌,不論是張強演繹蘇芮的老歌,還是李傑的自彈自唱,都讓人不禁感嘆他們的實力所在。

  杭天琪、傅笛聲——西北風

  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大陸流行樂壇一掃模倣港臺歌曲的風氣,吹起了一股強勁的西北風,《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走西口》等等大量西北風格的歌曲流行。一時間,擁有寬廣音域的豪放派歌手大行其道,傅笛聲、杭天琪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的青年歌手大賽上脫穎而出。不知道是時世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世。回憶往昔,講述並不足以表達心中熱切的情懷,所以,杭天琪和傅笛聲飆起了歌,一時間節目現場似乎真的颳起了西北風。當糊塗的傅笛聲唱起屬於東北風的《籬笆女人和狗》時,現場真的不知道,風,是在那個方向吹。朱軍也按捺不住歌唱的激情,搶了付笛聲的角色和杭天琪動情地唱起了《在雨中》。説起大賽對於人生的改變,付笛聲説大賽讓詞曲作者了解了自己,於是根據他的聲音創作歌曲便有了春節聯歡會上的《眾人划船》。杭天琪從一個業餘歌手變成了專業歌手,參賽那年的年底她參了軍,把歌唱變成了未來的事業。

  繁榮期——北風和南風

  林依倫、陳明、滿文軍這三個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是成名于90年代的青年歌手大賽;同是樂評人所謂大陸“唱片公元”後的第一代;同是中國第一代融入流行産業的公司簽約歌手;成名前都曾在歌廳裏磨煉過很長一段時間,用陳明的話説唱歌廳不是為了錢,只是為了心中的那份對於音樂的喜愛。因為喜愛,所以堅持,所以參加了大獎賽,而大獎賽也為他們的音樂未來勾畫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林依倫——給我的太多了

  看到當年大賽的錄像帶,林依倫玩笑地説自己不認識那個當年的“時髦”青年。真的要感謝電視為我們記錄下歌手的從前,讓我們感覺到時尚的變遷。據説林依倫的霹靂舞跳的很棒,現場的表演證明他活力不減當年。説起歌廳裏的那一段青春時光,林依倫的總結是:給我的太多了。幾年的磨煉使人在社會的這個學堂裏學會了生活,也學會了唱歌。現場林依倫邀請了當年的歌廳搭檔鍵盤手黃小秋伴奏演唱貓王的英文歌,據説是他們當年歌廳的老三樣之一樣。林依倫自己洩露真實的姓名叫林方,投身音樂所以改名,可見當年唱片工業的力量。

  其實,唱片工業發展後最鮮明的表現是南北兩大陣營的搭建,北方以“西北風”、“東北風”見長,擅長粗獷與豪放,南方以柔情小調取勝,情感細膩,曲風悠揚。滿文軍和陳明代表了當時的兩大取向,但是命運卻很不一樣。

  滿文軍——比賽專業戶


  滿文軍的參賽經歷好像並不順暢,參加過很多類似的大賽,每每到場評委們都會驚訝地發現又有這個小青年,於是無形中“比賽專業戶”的綽號流傳開來。小滿的心理素質不是很好,在關鍵時刻經常會手腳發麻,聲音顫抖。如願以償地獲得成功,是1996年的第七屆比賽,一首《懂你》打動了千萬觀眾,評委也感嘆他的執著和艱難。如今,這首歌依然是小滿的標簽。但是獲獎之後小滿再次回到歌廳一幹又是半年,直到有人找到他才明白獲獎會給一生帶來改變,而自己起初參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在音樂上的天才。

  陳明——失利讓我如此美麗


  陳明在歌手大賽上並沒有取得令人特別驕傲的榮譽,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後她獲得了一首好聽的歌《寂寞讓我如此美麗》,於是又了後來很好的發展。如今她又攜自己的音樂理想來到北京,試圖在這裡重新開闢屬於自己的天空。南北兩地的音樂歷程讓她讀透了兩地的流行風格,她的印象中北方音樂如同寫意的山水畫,南方便是精緻的工筆畫。那麼,陳明的歌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呢?我們只能在她動聽的音樂中慢慢去體味。

  據説歌廳的歌手可以任由點歌500首,為了證明這項能力,我們起了前奏讓三個歌手接著往下走。果然他們順手拈來,功力非凡。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似乎很有意思,但是他們三個人所代表的一代歌手的經歷其實對今天的年輕人很有啟示,正如樂評人江小魚引用的一個德國詩人的名言,“永無勝利可言,挺住,為了一切。”

  朱哲琴——來自天籟的聲音


  朱哲琴再次唱起了《丹頂鶴的故事》,聲音與氣息都是那樣的輕鬆與自如,讓人感覺她似乎就是為音樂而生。從《丹頂鶴的故事》到《黃孩子》到《阿姐鼓》到聖桑的《天鵝》,她仿佛擁有特異能力般的歌唱技巧,透過本身豐富的內涵,唱出“充滿智慧”的旋律。嬌小的身軀,婉轉的歌喉,毫不造作的真假音轉換,把自然界與人間最協調的聲音,做了最好的詮譯。朱哲琴與主持人朱軍的對話場面,如同一個探討哲學的辯論現場。她如同一個哲人,卻從來不刻意思考,所以被喻為中國歌壇最有個性,最具爭議的歌手;所以,她會在巔峰狀態下放下繁華、投入西藏,尋找自己的真正所求。如今,她已經朝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未來對於她對於我們還有許多的期待。

  歌聲來自民間——民族風


  民歌在中國流傳最為久遠,從遠古的小曲到如今的作者作品,歌曲大多采擷借鑒了民間的曲風,於是,對於這些歌曲我們有一種別樣的情感。在通俗音樂火爆舞臺的同時,民族音樂也在青年歌手大賽的舞臺上默默盛開,二十年間,歌手們留下了許多經典,也開創了民歌的許多新概念。於是,我們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歌手前來。

  張也、李瓊——二湖的甜妹子

  湖南人張也和湖北人李瓊有很多特別相近的地方,於是邀請他們同時上臺和朱軍聊天。他們都參加過兩屆歌手大賽,都很受觀眾喜愛,都長得比較乖巧,都是典型的南方女子的身材。但是翻一翻她們的參賽經歷卻發現兩人的道路截然相反。張也第一次沒有進入決賽,第二次從十名之外勉強擠入三等獎成為獲獎的最後一名。而李瓊則是從特殊大獎滑落到未進決賽。當初跌跌爬爬的張也如今已經成為音樂學院的老師,坐上了歌手大賽的評委臺。李瓊的唱法一直被專家置疑,究竟是通俗還是民族?李瓊的觀點是不管是什麼唱法只要大家喜歡就好,“音樂是我的一種心情”。

  為了表現歌手的多方面才能,張也和李瓊在主持人的強烈要求下反串了不同唱法的歌曲,張也用她甜蜜的嗓音唱的《甜蜜蜜》別有一番柔情,李瓊豪放的嗓音唱起美聲卻也和諧動聽,尤其她的京韻大鼓《走進新時代》是另一種風情。最後,朱軍和兩位南方妹子對起了歌,在歡笑中我們見識了朱軍的幽默,也見證了兩位南方妹子的機智和細膩。

  容中爾甲、索朗旺姆、阿裏郎——來自少數民族的民歌


  他們是新出爐的觀眾最喜愛的歌手,一水兒的少數民族、一水兒地令人眼前一亮。讓人不由想到這樣一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藏族的索朗旺姆純粹無雕琢,容中爾甲猶如流浪的歌者,而將朝鮮民歌與HipHop、rap合而為一的四個年輕人則讓哈韓族們了解到,中國也有這樣極有天賦的組合,它的名字叫阿裏郎。在商業大潮涌動、千人一面的今天,他們從故土走向都市,走入全國觀眾的視線,希望他們純凈的眼睛永遠閃爍純潔的光芒。問及能不能用一首歌表達民族的共同情感,他們選擇了《月亮代表我的心》。看來這首歌打動的不僅僅是一群人。

  他們見證音樂變遷

  劉君俠、劉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真實地見證20年音樂的變遷,除了台下的評委和音樂製作人,可能最有發言權的還是早期的獲獎者,比如第一屆的一等獎得主劉君俠和劉捷。劉君俠記憶中最深刻的是當時評委陣容的強大,音樂界的資深人士細數到場。劉君俠對於大賽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參加了一次似乎並不過癮,六年之後又一次參賽,又是一個第一名。至此並不滿足,又是一個六年,他決定改變唱法,苦練通俗。但是年齡已過,被攔在門外。“三連冠”的夢想未能如願,現場我們幫助他實現,在有觀眾觀看,有評判點評的現場,他演唱了當年的流行歌曲《少年壯志不言愁》。

  樂評人江小魚對二位的評價頗高,對比當下的樂壇,他説:“現在的音樂在情感表達上,特別缺乏人文關懷,在藝術上缺乏一種藝術底氣,從兩位最初的獲獎者身上,得到啟發,在當今時代,應該發揚並且光大他們擁有的東西,這個可能是真正的我們民族的審美趣味。”

  閻維文——民族音樂常青樹

  從第二屆歌手大賽的1986年開始,閻維文的歌就一直響徹在我們耳邊,作為民族音樂的常青樹,他同樣見證了音樂的變遷。當年閻維文差點因為愛人的手術而放棄比賽,只是已經到了決賽所以咬牙堅持了下來。閻維文説,參加大賽意味著自己能在中央電視臺露臉,也意味著獲獎之後不斷地有機會參與各種演出與活動,逐漸地忙碌起來。憑藉一路走來的經驗,他忠告後輩:大賽僅僅是平臺,路是腳踏實走出來的,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最後,朱軍和三位藝術家一起演唱了《登山纜車》,引吭高歌時,我們能夠體會到藝術、音樂、人生的真正內涵。其實,人生、藝術甚至音樂的發展都是如此,只有不斷攀登才能到達制高點。歌聲走過20年,記憶和歌聲將一同陪伴我們繼續向前!文/周敏

  ,攝影:劉林江

(編輯:曉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