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名人檔案

唯物論者啟示錄——張賢亮做客《藝術人生》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5日 09:30


  他曾經有過華麗的家世,在“傷痕”歲月中度過22年光景;22年前,他氣概沖天,有《大風歌》作證;22年後,他將抒情變成了反思,於是,有了我們喜愛的系列讀物--《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靈與肉》、《我的菩提樹》……系列是他後來的一種創想,總名為《唯物論者的啟示錄》。這位深深迷戀馬克思唯物理論的人物就是我們熟悉的作家張賢亮先生。

  除了在文學上的建樹,張賢亮還有很多文人以外的傳奇活動。他號稱“中國作家中的首富”;曾經是寧夏文聯主席,如今卻成了“堡主”潛心經營自己的“另類作品”。

  灰色的童年

  張賢亮祖籍江蘇,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個名門望族。祖父是民國的外交官,父親是熱血青年,早年攻讀于哈佛商學院,“九一八”事變以後,回國革命,于張學良旗下任職。西安事變之後主力經商,家財豐厚。出生於這樣一個家庭,除了衣食無憂之外,給予張賢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

  童年是短暫的,在張賢亮13歲的時候,家庭已經開始破敗。父親作為舊官僚被關押。1951年,張賢亮攜母來到北京,在39中讀書,但卻因為出身問題在三年後肄業。15歲的張賢亮就這樣告別了自己的學生時代。

  最苦難的時候父親在監獄中死去,年幼的張賢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擔,那一年他18歲。1955年,張賢亮帶著母親和妹妹來到甘肅,準備在這個相對安靜的地方平靜地生活和創業。

  詩人——傷痕歲月

  《大風歌》事件

  年輕的張賢亮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萌發了抒發情感的慾望。於是,他開始寫詩,他所抒寫並且期待的新時代並沒有如願而至,適得其反,就是這首《大風歌》使得張賢亮運交華蓋,被定為右派送進了離銀川市30里路的一個農場勞改。


  《資本論》的力量

  就這樣,22年的苦難開始上演。于牢房內外,張賢亮幾進幾齣,反反復復,最青春有為的年齡在其中虛度。勞改生活畢竟是苦難的,每天勞動18個小時,只有6個小時用來睡覺吃飯,生活苦難,精神也無從找尋歸屬感。張賢亮説:“那個時候接觸了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這本書讓我活下來。”這本書張賢亮反復閱讀了數便,也正是這本書讓張賢亮懂得了運營方略,在新時代玩轉文化産業。

  小説家——反思行為

  從詩歌到小説

  重新獲得自由已經是文革的末年,張賢亮試圖重新拿起筆桿抒發詩情秉持這樣的文學觀念,張賢亮的小説給我們更多的是對於這個社會深層的反思感,張賢亮頗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總是走在文學先鋒的行列。

  在小説的創作上,張賢亮如魚得水,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産的時期。每一部作品出現都能夠給經歷那個年代的人以心靈的震撼,反思順應了新的時代。在文學創作如日中天的時候,張賢亮開始轉換角色,有心經營起了文化事業。他成了影視城的董事長,如今城堡在影視圈已經頗有影響,吸引了多個劇組到來,《大話西遊》、《雙旗鎮刀客》、《紅高粱》等都曾在此安營紮寨。

  一席談話,無由地更加生出感嘆來。他不似慣常文人那樣“只表不為”,僅僅只會憤怒、哀嘆、憂怨,他堅持他的“有為哲學”,試圖于社會有一些作為來。他會反思,往往一針見血;他在反思之餘還有行為,將文化附著于物品之上生産價值,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雙重需求,也改編了周圍的生存環境。這就是他給予我們的唯物主義啟示錄。

  因而,作為一個文化人,張賢亮始終走在先鋒的行列,這一點讓人感嘆。文:趙凡 周敏。攝影:劉林江

  播出時間:3月26日21:15 CCTV--3

(編輯:曉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