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生命思考:畢淑敏做客《藝術人生》關注“SARS”,關注生命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20日 10:37)


  這是一場不帶現場觀眾的《藝術人生》,因為空氣裏瀰漫著我們並不清楚的病毒。還是兩百人的演播大廳,代替往日的熱鬧與喧嘩的是工作人員的更加忙碌,因為我們引入了場外觀眾元素,通過電話連線和網絡實時轉播,體現節目的場內場外互動。我們的主題是關注“SARS”,關注生命,我們的嘉賓是大家可能並不太熟悉的女作家,用王蒙的話説“她的名字是畢淑敏,這名字普通得如任何一個街道婦女。”

  非常“時空連線”

  做實時的電話傳送在我們的節目中或許並不少見,而此次的連線我們稱為“非常時空連線”,因為它發生在非典時期,因為我們把觸角深入了非典隔離區與非典病人以及關注這些病人的朋友交談。非常還在於他們對於我們來説太熟悉:地壇醫院即將出院的謝飛導演,正在雲南拍戲的謝霆鋒和趙薇。

  角色體驗“SARS”

  出於一個做醫師的敏感,面對“SARS”,畢淑敏説她的第一反應是我們的生命受到了某種嚴重的威脅,接著想到的是醫務人員可能不夠用。作為當年一個不錯的醫生,只要召喚,她會義無反顧的加入一線當中;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她説我們不能預知我們一輩子將遭受到多少艱難困苦,但是我們可以預知自己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我們可以選擇樂觀;作為一位關注現實的作家,畢淑敏表示自己即將會深入一線體驗生活,記錄非常時刻和非常心情。


  生命思考四部曲

  有人説畢淑敏的作品逼近生命的本質,而我以為這種逼近隨著她的職業角色的更迭而越發迫近生命本質。

  畢淑敏的青春留在了青藏高原的雪域阿裏,11年生命極限體驗,一個17歲的小姑娘開始對人生意義、生命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認識,確立一個目標便朝著它去努力。

  22年的從醫經歷中,畢淑敏是個不錯的醫生,她這樣評價自己的醫術:“比不上鐘南山,比魯迅、郭沫若好。”面對死亡,是醫生不可回避的事情。職業與生命相連,畢淑敏説職業的意義非同一般,病人把最寶貴的生命託付于你,如果有一點點疏忽後果都會很嚴重。於是,22年後,為了不耽誤病人,畢淑敏放下了聽診器去專職寫作,這段時期我們看到了《紅處方》,與一個職業與一段里程告別,畢淑敏收起聽診器,把白衣脫下疊好,淚水滾滾而下。

  35歲開始寫作,畢淑敏的職業路線讓我們想到了魯迅、郭沫若。從醫生轉行作家,包括之前的阿裏生活,畢淑敏的素材很多,也正由於這樣的經歷使得畢淑敏把筆端放在了生命與生命感悟之上。對生命的體味已經不僅僅是生與死的簡單判斷,而是超越之上的更有力量的情感和關愛。


  “做自己熱愛的事,並且對別人有幫助”,46歲一個尷尬的年齡,她突然放下了寫作去北師大攻讀心理學碩士。在這樣的思維裏,畢淑敏把生命看作一個面對死亡的存在,每個人的盡頭都有一個死亡的閘門,它將毫不留情地阻斷我們的生命,而“SARS”便給我們這樣體味生命的時間。

  角色宣戰“SARS”

  如何看待“SARS”,我們還連線上了幾位特殊的場外嘉賓。他們在“SARS”期間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患病即將出院者、病癒觀察期隔離者、誤診者家屬。他們將怎樣面對SARS?親歷SARS的患者和即將出院的謝飛導演將怎樣形容自己的非常經歷?謝霆鋒、趙薇怎樣將有怎樣的表現?畢淑敏又將作出怎樣的心理與醫療上的解釋?敬請收看CCTV-3,5月23日21:15《藝術人生》。文/周敏、趙凡攝影:劉林江

責編:曉宇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