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尋找沙塵暴的根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0日 07:10 來源:
    專題:沙塵陰霾幾時休

  中國青年報消息:曾經聽到這樣一則故事:有個商人到外地買了一車沉香,運回故鄉來賣。因為較昂貴,無人問津。而旁邊一個賣木炭的因為便宜,一下就賣光了。商人一著急,用火將整車的沉香燒成木炭,果真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他也高興地回家了。

  別笑,人類就曾做出這樣的傻事,而且還沒意識到。近年來,人們採取的對大自然掠奪式的發展方式,終於開始嘗到苦果,而最近頻發的沙塵暴就是一種警告。

  連年乾旱導致沙塵肆虐

  4月16日,呼和浩特機場。因為受揚沙天氣的影響,準備前往烏海市的哈爾濱客商王先生被困機場5個小時。“印象中的天堂草原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王先生無奈選擇了搭乘火車。

  汽車行駛在公路上,兩邊都是一色的戈壁灘,司機小王告訴記者今年特別旱,一直沒下雨。小王當司機6年,“一到春季,幾乎天天生活在沙塵裏,已經習慣了。”

  在阿拉善盟採訪的3天,天氣一直是灰濛濛的,空氣中散發著土腥味。小王告訴我,這只是輕微的沙塵,他們每年下鄉經常遇到強沙塵暴,“白天要打開大燈,能見度不到10米,車的風擋玻璃會被打成磨砂玻璃,汽車的漆都會被打出一點一點的小圓圈。”

  4月10日,阿拉善左旗遭遇今年以來第6次沙塵暴,也是最為強烈的一次沙塵暴,風速達到每秒13米,風力達到7級。據統計,這次沙塵暴使阿拉善左旗的牲畜死亡4500多頭只、丟失2000多頭只,棚圈損壞750多座、倒塌150多座,埋沒人畜飲水井640眼,損壞牧戶小型風力發電機560台,損壞房屋580間,受災農田3350畝,損壞135座溫棚的塑料薄膜,埋壓道路70多處,部分通訊、電力設施不同程度受損。據初步估算,經濟損失達到1549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達到309萬元。

  實際上早在2005年9月,阿拉善的氣象部門就曾預測2006年沙塵暴可能增多。

  阿拉善盟氣象臺報告顯示,2005年1月~8月,阿拉善盟95%以上地區出現歷史最乾旱情況,盟府所在地巴彥浩特降水量只有71.2毫米。2005年,阿拉善左旗木仁高勒供水源乾涸,賀蘭山哈拉烏水源地供水嚴重減少,阿拉善左旗南部地區草原更是乾渴難耐。

  阿拉善氣象局副局長李春莜介紹,2005年乾旱所表現出的特點是時段長,高溫時間早且持續時間長,即使有降雨,也多為陣雨,滲透度淺,“有效降雨日只有2到3日”。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居民張紅軍回憶,“一段時間由於供水緊張曾經出現了分片供水。”

  曾經的綠洲變成沙漠

  額濟納曾經是個水草肥美的地區,以胡楊林、梭梭林為主體,總面積530萬畝的額濟納綠洲,是阿拉善乃至西北、華北的生態屏障。由祁連山發源的黑河水注入了形成天然湖泊300多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像一面美麗的鏡子,鑲嵌在茫茫戈壁中,養育著這塊綠洲。

  而今,幾十年前碧波盪漾的居延海已經不復存在,流入綠洲的水量由上世紀60年代的每年10多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每年2億立方米。黑河給水量的大幅度減少,也使額濟納綠洲內的兩個湖泊,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分別於1992年和1961年相繼乾涸。東西居延海30公里的距離,變成了沙塵暴的發源地。

  氣象資料表明,額濟納綠洲的年降雨量只有37毫米,而蒸發量高到4000毫米。黑河下游額濟納綠洲搶救與生態保護工程建設管理局的李學生告訴記者,從2003年到現在,上遊地區調水量已經累計欠賬2.9億立方米,“如果水源不足,東居延海隨時有乾涸的危險”。

  阿拉善盟林業治沙局提供的一份數據表明:額濟納胡楊林由上世紀50年代的75萬畝銳減到現在的44萬畝,上個世紀五六十年還有1700萬畝的荒漠梭梭林,到2001年清查的時候,達到資源標準的只有580萬畝,檸條由225萬畝減少到68.9萬畝……物種的多樣性也遭到了破壞,“野駱駝、馬麝等珍稀動物到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絕跡了。”該局副局長陳君來説。

  今年74歲的李發明老人,是阿拉善左旗超格圖呼熱蘇木的一位牧民,他告訴記者,他年輕的時候,“草場上的芨芨草高得都漫過了駱駝頭,羊群走在裏面根本看不見,野黃羊成群結隊隨處可見。”現在這些都沒有了,草場都沙化了,跑個兔子都能看見。羊也沒有辦法養了,幾年前他只好賣掉了羊群,搬到巴彥浩特鎮來生活。

  阿拉善盟境內分佈著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雅瑪雷克四大沙漠,統稱為阿拉善沙漠,其面積為國內第二,世界第三。自古以來每個沙漠之間都有草原、山地、戈壁等不同的地貌相阻隔,沙漠基本處於固定狀態。

  在阿拉善盟環保局,記者了解到,通過對2002年度衛星遙感數據的分析,發現目前沙漠之間已經有多處地方發生了相接。在阿拉善盟境內,目前沙漠之間共有5處相連。據當地人講,這個變化發生的時間大概就是近十幾年。

  據調查顯示:從1996年到2002年7年間,阿拉善盟沙漠面積增加了2471平方公里,年均增加353平方公里。

   誰是罪魁禍首

  澳大利亞首席環境學家安德魯給記者看了一幅照片,照片是上世紀20年代的澳大利亞小鎮卡爾古裏:小鎮從1893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採金活動,小鎮煙囪林立,到處堆滿了整齊的成材的樹木。“你看,照片上只有一棵樹,還是死的。”卡爾古裏只有5萬人,但是在那場採金運動中有5100萬畝桉樹被砍伐,樹木被用作了煉金的燃料。

  安德魯説,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關心效益根本不考慮環境問題。樹木被砍伐的直接後果就是:降雨量減少,裸露的土地形成土丘,繼而引起沙塵暴。20世紀50年代,他回去的時候“空氣中仍然可以聞到二氧化硫的味道”。

  他説,工業化階段,各個國家都面臨保護環境和發展的客觀矛盾。美國19世紀向西部移民,開墾9000萬公頃草原種糧食,使草地植被覆蓋率由85%下降到15%。大地失去植被保護,終於引發了1934年震驚世界的黑風暴,席捲2/3的美國國土,使4500萬公頃耕地被毀,16萬農牧民傾家蕩産,被迫逃離西部大草原。

  1936年美國制定並通過了《草原利用法》,即著名的《泰勒放牧法》,用法律形式限制掠奪草原,規定草原的利用率不能超過50%,並耗鉅資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使西部大草原得以恢復。

  前蘇聯于20世紀50年代在中亞乾旱草原地區大面積開墾草原種糧食,曾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好景不長,開墾草原的結果終於招致1963年哈薩克斯坦草原墾區發生強大的黑風暴,橫掃了哈薩克斯坦新墾區,使墾區80%的耕地(約2000萬公頃)遭受慘重損失,不得不閉耕。

  阿拉善盟林業治沙局副局長陳君來坦陳,過去片面重視經濟效益,忽略了環境保護。以前檸條、喬灌木就分佈在牧民的草場裏,牧民過度放牧、任意砍伐,造成這些植物大面積減産。後來人們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在治理上又走了彎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倡導人工造林計劃,忽視了對天然林的保護。“維護一畝地的管護費只有幾元錢,而造一畝林地的成本在250元,阿拉善地區乾旱缺水,養護困難,實踐證明是一條違背自然規律的路子。”

  亡羊補牢猶未晚

  嘗到被大自然懲罰的苦果後,澳大利亞政府于20世紀60年代出臺政策,禁止在卡爾古裏地區砍伐樹木,並且把森林用圍欄圍了起來。幾年後,被砍伐的地方長出了很多新的樹榦,該地區逐步恢復了生態。安德魯説,卡爾古裏的氣候和阿拉善很相似,年降雨量只有260毫米。

  卡爾古裏的經驗給阿拉善帶來了希望。中國與澳大利亞技術合作阿拉善整治項目是阿拉善地區爭取到的第一個外國政府無償援助項目。項目總投資9752萬元,其中澳方投資5539萬元,中方配套資金4213萬元。項目主要是“解決人對環境的認識”。

  2005年,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實施,阿拉善1768.2萬畝的森林資源納入中央補償範圍,每年可以獲得生態補償8000萬元。“現在,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牧民身份進行了就地轉換,轉變成了護林員,國家給牧民每畝4.5元的補償。”

  20世紀90年代,阿拉善盟提出“轉移發展”戰略,就是要把人從生態脆弱區搬遷出來,讓生態自然休養生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在網圍欄內的草長得有半腿高,而在網圍欄外的草不到一寸。”從2000年開始,阿拉善盟陸續搬遷出9000多人,安排資金1.58億元。

  “減少了人為的破壞活動,就是對自然最好的保護。”陳君來説。

  本報阿拉善4月19日電

  記者 李玉波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