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導演蔡志軍、陳家奇、張族權就《哪吒傳奇》創作答客問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25日 22:27
(答客問中三位導演簡稱蔡、陳、張,《哪吒傳奇》簡稱《哪》)
問:你們知道“六一”《哪》首播的收視率情況嗎?
蔡:據央視收視率調查顯示,“六一”《哪吒傳奇》播出的收視率比當年《西遊記》首播高出0.1個百分點,比當日同時段的電視劇高出1個百分點。
問:請介紹一下《哪》片的製作班底?有無外援?這一班底的業績如何?最大特點是什麼?
陳:《哪吒傳奇》的製作班底是以中央電視臺動畫片部為主要創作陣容,從總導演到助理導演都來自中國內地,中間環節有全國各地方的動畫人力資源介入,這秉承了央視的一貫運做手法。《哪》片的創作陣容的最大特點是年輕,啟動本片時,我們平均年齡約為37歲,以這樣的年齡操作52集大型動畫連續劇,在國內並不多見。
問:你們了解的有關《哪》的網評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陳:目前歸納大致有這麼三方面:一是大家對國産動畫的期望值的問題;二是民族化和如何吸收國外優秀的動畫片操作經驗的問題;三是業內人士進行業務探討的問題。
問:請比較80年代前後的中國動畫?
陳:80年代前後的中國動畫比較,打個比方説,好比是一盤菜和一桌菜的關係。
蔡:就中國電視動畫來説,80年代前産量非常底,每年的産量大約十多分鐘,不超過半小時;而現在,僅僅是《動畫城》就實行了“365播出計劃”,也就是説,每天奉獻給觀眾至少10分鐘的新的國産動畫片,一年就完成近3000多分鐘的動畫片創作。這對於80年代前,一年只能盼望到十幾二十幾分鐘新動畫片的觀眾來説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在給孩子們“吃飽”的基礎上,努力爭取讓孩子們“吃好”。這是我們集中全國動畫人才製作《西遊記》、《哪吒傳奇》以及以後的更多大製作的原因。
問:有人認為《哪》不如多年前的影院片《哪吒鬧海》,你們怎麼看?請説明或分析理由?
張:影院片《哪吒鬧海》的確是一部優秀作品,《哪吒鬧海》突出了兩個字——“反抗”,《哪吒傳奇》增加的是“人情味”,表現了“傳奇”的娛樂性。
問:請談一下《哪》的定位?
陳: 哪吒的定位很明確,就是要塑造一個既有中國傳統文化性格特徵,又有現代時代感的卡通小英雄,一個伴隨一批孩子成長的卡通明星。
問:《哪》片預期的觀眾群是怎樣的?
蔡:我們希望《哪》片的觀眾群更有彈性一些,即不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都能在本片中找到欣賞點。
問:《哪》是兒童動畫嗎?你們認為“兒童動畫”的標準是什麼?“兒童動畫”與“成人動畫”有什麼異同?
陳:《哪吒傳奇》應該是一部兒童動畫連續劇。這與我國三億七千萬少年兒童的收視需求有直接的關係。
蔡:“兒童動畫”與“成人動畫”最重要的區別,從功能上説,兩者在“娛樂欣賞”的基礎上,“兒童動畫”更強調審美引導。我們在《哪》片的創作中一直遵循央視堅持的兩條原則,一是作品要服務於觀眾,二是作品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引導。
問:國産動畫目前處於什麼階段?
蔡:中國動畫目前正處於積極發展的階段,央視非常重視動畫創作,投入力度很大,這些對於國産動畫的發展將是重要的推動力量。國産動畫正面臨著市場化的呼聲。
問:中國動畫會走國外動畫的發展道路嗎?
陳:中國動畫不會完全照搬國外的那一套,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本土特色,民族性是我們要牢牢守住的,這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日本動畫也並沒有全盤接受迪斯尼啊!
問:談談你們所設計的《哪》的預期效果?與實際效果相比的情況怎樣?為什麼?
蔡:《哪》片在製作水準、題材選擇、以及為將來動畫片的創作積累經驗等多個方面,完成了中央電視臺提出的要求和任務。目前《哪》前26集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我們期待著觀眾的反饋意見。
問:“中國的小英雄是否也該具有點時代特色呢”?《哪》的“時代特色”是什麼?如何表現的?
蔡:哪吒是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説中的小英雄,我們在本片中,除開保持哪吒原有的民族性、古典性,更加入了現代孩子的許多特徵,比如冒險精神、創新精神,強烈的好奇心,團隊精神、愛心、互助等閃現著人性光輝的東西。
問:《哪》中的哪吒是“現代氣息的新星”嗎?
張:我們創作《哪吒傳奇》,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中國的卡通明星。《哪吒傳奇》準時製作播出並在廣大觀眾當中引得起如此大的反響,這是一個好現象。目前《哪》片正在首輪播映當中,希望《哪吒傳奇》對於推動國産動畫的發展能有一定的作用。
問:申公豹是如何塑造出來的?依據什麼?
張:申公豹有它的文學原型,他在《封神演義》中就是騎著一頭豹子。在本片中,我們依據劇情需要,將他個性化、卡通化了。
問:有觀眾認為《哪》的動作生硬,細節粗糙(臉部光影沒有、雪地無腳印等),怎麼看?
張:非常感謝觀眾認真收看《哪吒傳奇》,並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在後面的製作中將更加細緻和嚴謹。
問:《哪》的突破之處是什麼?
陳:我們只能説,《哪吒傳奇》做了三件事,一是完成了臺裏的要求和任務;二是完成了“傳奇”這一文學定位;三是推出了一系列的嶄新的卡通形象。
問:《哪》的硬傷和有待提高之處是什麼?
蔡:任何影視作品都是遺憾的藝術,《哪吒傳奇》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將在下一階段的創作中吸取經驗教訓,更加努力。
問:《哪》的美術(人物造型、場景設計)有借鑒嗎?吸收了什麼?有什麼原創?
張:在藝術創作中,有效借鑒是方法之一,而且國産動畫正處在學習的階段。但是,我們在本片的美術設計中仍保持了許多本民族的東西,比如説國粹藝術京劇的臉譜化風格等。
問:《哪》的哪吒與《哪吒鬧海》的哪吒的性格、形象等的異同?為什麼?
張:相同的地方是兩者都是民族的東西。所謂不同,最重要的是本片的哪吒在性格、故事等等方面更為豐富和立體。
問:有觀眾認為“《哪吒鬧海》處處瀰漫著先秦文化韻味”,《哪》的文化定位是什麼?表現在什麼方面?
陳:電影《哪吒鬧海》的美術風格瀰漫的應該是唐宋文化。電視動畫片《哪吒傳奇》反映的是發生在殷商大背景下的故事,我們對包括《封神演義》故事發源地在內的許多地方進行了采風和考察,把相對這一時期的文樣、造型等融入了片中。 我們希望本片能打破局部文化的原始疆界,而讓孩子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並且將傳統文化放置在現代審美之中來表現。
問:《哪》中的民族性與國際性是什麼關係?
蔡:任何的國際性都是建立在本民族的特色之上的。《哪吒傳奇》正是如此。
問:《哪》的文學創作的亮點是什麼?
蔡: 一是“保持”,即保持了作品原有的民族特色,以及觀眾對哪吒原有的認可之處;二是“發展”,即以現代的時代性格與特徵來豐富人物、立體構架故事,主題設置與時俱進。
問:《哪》片題材選擇的必然理由是什麼?
張:《哪吒傳奇》這個項目的推出是時代的選擇。
問:《哪》在“正義”“邪惡”這樣的極端概念的表現之外,有什麼邊緣性探討?依據的是什麼?效果如何?
蔡:我們為劇中人物融入了人性化的處理,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問:有觀眾認為“國産(動畫)片對白太差,沒有內容,臺詞不夠精練”,《哪》片如何處理的這些問題?
陳:這是我們在創作中一直非常關注的問題,並且在今後的工作中將更為注意改進和不斷提高。
問:導演在《哪》片的最核心的作用是什麼?
蔡:跟任何動畫片創作中導演所該有的作用一樣。
問:有觀眾認為《哪》片在音樂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請介紹《哪》的音樂創作的出發點是什麼?主要作用是什麼?有什麼突破?
蔡:《哪》片的音樂風格與整片風格是統一的,我們為《哪》片音樂創作的定位是“民族交響化、音樂語匯國際化”,這個思路貫穿始終,並且加強了片中音樂的表現力。
問:請介紹《哪》的配音陣容?聲音塑造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配音風格是什麼?為什麼選擇這種風格?效果如何?
陳:本片的配音陣容是新老結合,他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非典”時期完成的。他們也在傾聽觀眾的意見和建議,以期在後面的配音工作中做得更好一些。
問:有觀眾認為《哪》片中人物造型有“好萊塢傾向”,説“美國人不了解什麼是東方美女,所以他的花木蘭才是那樣”,主張應創作亞洲人接受的人物形象(特別是美人),請談談這一點:《哪》片人物造型在審美取向上民族性與國際性的關係問題?
張:我們正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進行這些方面的探討。
問:後26集《哪》的節奏問題打算怎樣處理?
陳:一部動畫連續劇的節奏應該從52集完整地來評判它。
問:《哪》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標準是什麼?
蔡:我們創作《哪吒傳奇》時,沒有將它截然劃分為商業片或是藝術片。
問:你們對於現代兒童的欣賞水平是如何看待的?由此而來對於創作《哪》片的影響是什麼?
陳:隨著信息的發達,現代兒童的視野是很寬廣的,我們正是與孩子們的需求共同進步,力求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問:《哪》片的製作成本是個什麼水平?與動畫片成本的國際標準相對性比較又是什麼樣的情況?
蔡:我們是本著《哪吒傳奇》的製作成本要低於央視版《西遊記》,質量要高於《西遊記》這麼一個原則和要求來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