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81年,羅馬皇帝圖密善登基之時,古羅馬鬥獸場已經開放了兩年多,然而它並沒有竣工。圖密善命令工程技術人員向角鬥場的地下深挖。向角鬥場注水的工程結構被破壞了,接着建造起來的是一套有地下升降梯、活板門和運輸走廓的舞臺設施,目的是把競技表演變成有特殊效果的壯觀場面。
圖密善的建築隊伍在鬥獸場下面建了三層通道。這裡的勞動條件是可怕的,數百名男女為角鬥場舞臺能夠順利運轉在這裡辛苦地勞作。要使數千隻動物、角鬥士和數噸重的舞臺道具在出場時能夠做到協調一致,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於涉及到皇帝的名聲,那是一點差錯都不能出的。如果出了差錯,代價就太大了。
海因斯 於爾根 貝斯特(德國考古研究所考古學家):
“有一次,後臺的工作在某個環節中做得不協調,事後皇帝命令做這項工作的人走到角鬥場上去,讓野獸把他們撕碎。”
鬥獸場特殊效果的核心是32部升降梯,用這些升降梯把野獸、舞臺布景和角鬥士運送到角鬥場的中央。這些升降梯用人力和平衡錘操作,與鬥獸場的死亡舞臺直接相連。操作這些升降器械需要256個人。
地下隧道共有1.6公里長,有32個動物圍欄,一天可處理數千頭動物。野獸被放入隧道中向前驅趕,隧道很窄,野獸無法回轉身子。由於無處可逃,這些野獸就被驅趕到開着的籠子裏。後面的籠門一關,野獸就被提了上去,這些野獸驚魂未定,飢餓難耐,自然而然地朝有亮光的地方奔去,徑直奔到鬥獸場的中心,也是它們註定要死的地方。這些升降機非常好用,有一次32隻獅子被同時送到角鬥場上,它們一起吼叫,聲音驚天動地,壓倒了觀眾的呼叫聲。
角鬥表演從來沒有這樣精彩過,但是圖密善仍不滿意。他的另一重大創新是在鬥獸場上方安裝了一個可以收起來的巨大遮篷。在炎熱的夏季,遮篷可以使羅馬觀眾免受太陽的烘烤。遮篷本身就是一項工程傑作。它由一個複雜的繩索網支撐,而繩索則固定在環繞建築頂層一週的240個桿子上。繩索的一頭係在最頂上的桿子上,然後延伸下來,另一頭固定在底層的絞車上。在架起或落下遮篷時,這些絞車必須同時起動。他們擊鼓指揮,巨大的遮篷一點兒一點兒地就位。無論是收起來還是升上去,都至少需要1000人。
遮篷使鬥獸場建築完美至極。隨着它的安裝成功,這座建築終於大功告成,從放下奠基石那天算起用了12年。當時鬥獸場成為羅馬的主要景致。羅馬的每一天都以展示來自帝國各個地方的野獸開始。
基思 霍普金斯(劍橋大學古代歷史學教授):
“羅馬人以世界的主人自居,顯示他們主宰世界的方式之一是把他們能蒐羅到的珍禽異獸帶到羅馬來展示。所以他們帶回來長頸鹿、豹子、獅子、熊、駝鳥、河馬、犀牛……什麼都有。他們藉以表明,瞧,我們是世界真正的主人!但是羅馬人與其他民族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是把動物圈養起來供人們觀賞,而是把它們帶上鬥獸場殺死。真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
這種屠殺並不僅僅是嗜血成性。對羅馬公民來説,它還表示羅馬帝國征服了桀驁不馴的大自然。
基思 霍普金斯:
“羅馬宗教儀式中最重要的時刻是宰殺動物祭祀。祭神必須用動物作犧牲,這是羅馬人宗教儀式的核心內容。我認為,在鬥獸場上把野獸或人殺死只是把這種宗教象徵意義推進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