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一看北印度波羅王朝時期的佛教密宗造像。
波羅王朝統治著北印度東部比哈爾和孟加拉地區。在比哈爾邦巴特那附近的那爛陀寺,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在波羅王朝以前戒日王時代,約公元632年中國唐代高僧玄奘(602—664)曾在那爛陀寺留學,長達五年之久。8世紀中葉,印度教勢力席捲整個印度,佛教勢力在印度本土日漸衰微,波羅王朝信封佛教,充當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後庇護所,擴建增修了那爛陀等地的佛塔寺院。而波羅王朝衰亡以後,13世紀初,穆斯林入侵者徹底摧毀了比哈爾和孟加拉地區的佛教勢力,焚燒了那爛陀等地的佛塔寺院。當年壯麗崇高的那爛陀寺的樓臺殿宇,而今只剩下斷壁殘垣。近代考古學家在那爛陀寺遺址,不僅發現了燒焦的墻基和稻米,而且發現了埋藏在地窖裏的300多件銅像。這次展出的不少波羅銅像就是那爛陀寺遺址出土的珍寶。
波羅王朝時期的佛教屬於金剛乘密宗。佛教密宗的造像與印度教神像趨同,出現了大量華麗的寶冠佛像、多面多臂的觀音菩薩、密教女神多羅菩薩、豬頭摩利支神等繁縟、誇張、怪誕的造型,幾乎與印度教神像難以區分。不過,波羅時期的佛像還多少保留著笈多式佛像的古典主義遺風。波羅時期的菩薩像多姿多彩,裝飾更加富麗堂皇,造型也趨於怪誕誇張。女性菩薩或女神造像的大量涌現是佛教密宗造像的重要標誌。佛教密宗金剛乘特別強調“般若”(智慧)——女性創造的活力,般若波羅密多女神就成為最高智慧的化身。波羅時期還流行女性菩薩多羅崇拜。傳説多羅是由觀音菩薩的眼淚變的,溫柔善良,慈悲為懷,在藏傳佛教中稱作度母。但像印度教女神兼有溫柔與兇殘的雙重性格一樣,多羅也有兇殘的一面。在波羅時期的佛教密宗造像中,也混雜了一些印度教神像,説明波羅時期的佛教密宗與印度教在教義和造像上都已經互滲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