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四季度國際部節目點評哈爾濱工業大學傳播學系
梁國偉
①《世界影視博覽》2002•43-44期:艾美獎頒獎晚會
評論: 從收視的角度説,這是一期非常精彩的節目。中國的觀眾有機會得以充分了解國外高水平晚會的內容編排和形式構成,這對於提高國內觀眾的鑒賞水平,無疑是極其有益的。編輯把要一台三個多小時的晚會,壓縮成不到2小時的節目並分兩期播出,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是獎項多、二是提名演員多、三是提名節目多,這三多對美國的編導來説,並不構成太大的困難,因為美國的電視觀眾對於參評節目的演員、內容、頒獎項目,顯然都了然於心,用不著做太多的介紹。他們的重點,在於晚會形式的創新與結構的有序推進。然而,對中國的電視觀眾來説,情況就不一樣了,背景資料和現場晚會形式同等地重要,他們需要在短短的2個小時裏,把握遠超過美國電視觀眾的信息量,這恐怕是《影視博覽》編緝所要遭遇的棘手難題。
從這兩期節目看,《影視博覽》的編輯顯然把重心放在了現場晚會的形式特點和有序遞進上,從這一點來説,編輯是做得很出色的,梳理出一個龐大晚會的脈絡,順著這個脈絡有條不紊地層層推進,強調出了重點場面(比如第一次頒發的人道主義獎)和貫穿形式的獨特性(主持人的風格獨特的活動形式),使得中國的電視觀眾充分領略了一台高水平美國晚會節目的風格。然而,由於觀眾信息背景的不同,中國觀眾恐怕無法深入地把握這臺晚會所傳遞的信息。他們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猜測晚會所涉及的節目、演員、獎項,也就無法與美國觀眾一樣深刻地感受美國編導們所精心設計的懸念、節奏和場面。這也許是每個引進節目都會遭遇的問題,於是,一個問題就出現了:能否在有限的節目時間裏,讓觀眾更多地了解這臺晚會的背景性信息呢?這麼做有可能更多地損害這臺晚會的原貌。那麼,是盡最大可能保留晚會的原貌呢?還是按照中國觀眾的信息背景修改這臺晚會的結構呢?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但是,問題是明顯的,總得有人去嘗試,是成功還是失敗,需要觀眾的反饋來作判斷。我在這裡能做的,也僅僅是提出問題。
②《世界文化廣場》2002-52《世界珍寶》(七):《黃金•情感和命運的橋梁》
評論: 這是一部紀錄片,編輯的工作,就是按照欄目的需要修改這部片子。我想,修改工作無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如何適合中國電視觀眾的接受,二是考慮播出時採用的形式,如何便於國內的觀眾更好地接受這些對他們來説相對陌生的信息。因為沒看原片,無法判斷編導修改的得失。然而,從編導闡述和播出片看,編導的精力顯然集中在內容的重新結構上。如編導闡述所言,影片使我們從宗教、醫學、加工以及人民生活幾個方面,了解了黃金對印度人民所起的作用。然而,我似乎並未把握住編導組織這部片子素材時的基本構思。我猜測影片試圖讓我們從信仰、生命、婚姻幾個方面了解黃金與印度人生活的緊密聯絡,但是,這樣的一種聯絡,背後潛藏著的文化觀念是什麼?如果中國觀眾不了解這樣的文化觀念,他們在這一組奇異的現象面前恐怕就會變得茫然。因而,在我看來,編輯這部片子,最重要的是對這種文化觀念的把握和展示,出現目前影片的狀況有兩種可能:一是編導了解這種文化觀念,因感其不符國情而予以刪除,形成在影片中無法給予清晰地展示,使其缺少了一根首尾貫穿的脈絡。二是有可能原片本就缺少這種貫穿,如是,我的這種想法就是一種苛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