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指南--上網期刊--現代傳播 當代社會階層變遷與電視傳播價值取向
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上網期刊 > 現代傳播


當代社會階層變遷與電視傳播價值取向
作者:俞虹2003-12-8 18:35:00



  二、階層變遷對電視傳播價值取向的影響

  一個國家的社會階層的變遷,必然對整個社會産生方方面面的影響。社會價值觀念、社會需求、審美取向、社會心理心態等方面都會隨之發生變化。電視作為社會現實變化的敏銳的風向標,直接或間接地讓人們從熒屏中觀瞻現實、觀瞻自我。電視媒介人作為風向標的操縱者,應當首當其衝地感受、捕捉社會變革的蛛絲馬跡,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必然受到現實存在的衝擊、碰撞和影響。而電視人的觀念對電視傳媒的價值取向與傳播效果起著決定的作用。當我們直面當前中國電視在社會階層變遷背景下的現實狀況時,可以肯定地説,我們的電視媒介人,已經自覺或不自覺的成為社會階層變遷的傳播者、鼓動者、利益相關者。這種影響與變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 

  1.媒介人的觀念變革 

  人的行為都是在觀念指導下的主體活動。當然這種觀唸有時是自覺的、明確的、顯現的;有時是不自覺的、模糊的、甚至是隱含的。作為大眾媒介的傳播者,從理論上説應該是在清晰理念指導下進行大眾傳播活動,但是,現實中實踐與理念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存在也是事實。有人説,中國的媒介從來就是政治的附庸,媒介人沒有自己的聲音,何談自己的理念。事實上誰都必須承認大眾媒介的政治性和階級性,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必然的存在。問題在於媒介人自覺把握、認識、傳播的空間有多大。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傳媒人在傳播活動中的自主意識已經明顯發生了變化。媒體的喉舌功能已經不是惟一的功能,豐富百姓生活,傳播大眾文化已成為共識。上世紀90年代尤其中期以後,隨著改革的深入,國家現代化步伐加快,媒介改革也相伴加大力度。無論媒介人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他們的傳播觀念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變化著,並直接轉化為節目呈現出來。 

  在作為黨和人民喉舌功能的前提下,媒介人的自主把握從傳播內容的選擇看,已從廣泛的平民關懷向精英群體與多元化傳播視角發展;從媒介功能的認知看,電視已然是現代人消解生存壓力、尋求精神撫慰、娛樂休閒生活的重要方式;從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關係看,已經告別了傳者中心的時代,受者仿佛以一隻無形的上帝之手,控制著節目的變化。 

  傳播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走向,不僅是社會結構變遷使然,也是時代進入後現代時期後文化哲學思潮在視像文化傳播中的必然體現。這種以張揚多元性、邊緣性、不確定性、悖論性、差異性的文化精神,挑戰著傳統文化藝術的同一性、整體性、中心性、穩定性、超越性,使當代文化具有了尖銳的否定性、遊戲性、先鋒性特徵。凡此種種必然滲透于大眾傳媒的意識語言體系。電視媒介人浸潤其中,在基本導向的框架下,努力在傳統與現代、一元與多元、同一與差異、精英與大眾、主流與邊緣之間,探求並確立自身傳播的價值取向路標,完成媒體所承載的重任:“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2.節目構成的變化 

  中國電視真正的春天始於改革開放以後。在當時的種種發展變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平民化視角的出現。這與以往的單一的喉舌功能,狹窄的節目題材,居高臨下的傳播狀態,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此時攝像機以平視的鏡頭,讓許多平民百姓走進熒屏。相當一段時間,為百姓服務,反映百姓生活成為電視人做節目的核心指導思想。老百姓歡欣鼓舞地接受著這個轉變。從欄目、電視劇到紀錄片,許多精彩的獲得高收視率、高獎項的作品都與平民百姓息息相關。如:欄目《為您服務》、《生活空間》、《萬家燈火》;電視劇《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紀錄片《深山船家》、《沙與海》等等。20世紀90年代中期白岩松在《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文章中,從認知時代的角度提出了這是一個平民的時代,英雄主義時代已經過去。從而為當時電視節目的整體走向尋找到了背景歸宿。七從本文第一部分的論述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階層劃分的狀況。 

  媒介必須為絕大多數人服務,這是大眾媒介的基本性質所決定的。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的繁榮,城市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勞動生産現代化程度提高,高科技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導致了社會階層的變遷,也催化了受眾群體的分化。因此,以受眾為中心,無論是傳播內容還是傳播形式上都顯示出了多元化選擇取向和審美趣味的大眾化取向。雖然,頻道增加,內容擴展空間必然加大,但不能否認的是構成比例在變化,反映強勢集團、中間階層的節目明顯增多。 

  電視人在保留了已有的平民視角的同時將視線上移,於是成功的商界名家、藝術界明星與各行業的白領成為傳者與受者的共同寵兒,相應的電視欄目和電視劇紛紛出臺。如中央電視臺的《對話》、《藝術人生》、《朋友》、《商界名家》;北京電視臺的《誰在説》、《老同學大聯歡》、《夫妻劇場》、《世紀之約》、《往事在説》、《名人訪談》;湖南電視臺的《新青年》;湖北電視臺的《實現夢想》等等。雖然欄目定位各有其道,但共同的是在嘉賓的選擇上都聚焦于名人、明星、名家——社會的精英與中間階層。以明星效應與精英思想構築起這些節目的賣點,吸引受眾的眼球。電視劇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到90年代中期的《公關小姐》、《住別墅的女人們》,到今天的許多以反映中産階層、有錢有閒階層生存狀態為主要題材的作品,題材的豐富與變化,反映了傳者的願望與受者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吻合,在共同營造一個理想的生活景象。事實上選擇明星為嘉賓,與以明星的視角做節目是不同的概念。針對不同階層的需求,有以傳遞精英思想、前衛理念為己任的《對話》,也有以百姓的視角做老藝術家、演藝界明星的《藝術人生》,受眾有了更為廣泛的選擇空間。 

  3.受眾接受心理的變化 

  今天的電視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深深地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悄然替代了傳統的以人際交流為主的溝通方式。那麼接受者在看什麼?他們的需求隨著歲月的流逝、社會的變遷而發生了哪些變化?不同階層人員對媒介的接收與選擇情況如何呢? 

  電視的普及使整個人類生活視像化了。視覺形象傳播以其直觀的優越性,迎合了後現代時代人們娛樂生活、消解緊張、追求幻象的心理需求,同時使語言文字傳播失去了以往的風光。電視傳播者幾乎以受眾需要為第一目標,收視率成為衡量節目傳播效果的重要尺準,而隱藏其後的是廣告商的利益誘惑。商品市場經濟成為控制電視節目傳播的看不見的手,為視像烙下了商品的印痕。其直接結果導致電視傳播充斥著喧鬧與淺表,價值探求淡化、深層思考游離。在多元化的蔭蔽下,消解大眾傳媒的價值意義訴求。 

  當前社會的人們具有比以往更明顯的主體意識,即喜歡在熒屏上注視自己,表現自己,實現自己,又希冀通過熒屏游離現實進入理想境地。熱線節目、談話節目紛紛出臺,反映白領麗人優雅生活的劇目,正是迎合和滿足了某種發展變化中的接受心態。 

  對受眾群體進行細化分析,可以從多重角度切入: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家庭收入等等。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2001年以62個城市為基礎進行的主要電視收視趨勢調查數據顯示,觀眾構成情況如下:性別:女性49%,男性51%;年齡:以中老年為主,其中35歲—44歲188%,45歲—54歲165%,55歲以上234%;職業:學生與無業人員449%,工人189%,其他119%,專業、技術人員/職員11%,個體經營者82%,幹部/管理人員56%;受教育程度:高中369%,初中277%,未受過正規教育/小學244%,大學及以上11%;家庭收入(月平均收入:人民幣元):601——1200元313%,1201——2000元313%,2000元以上20%,0——600元161%。八 (《中國電視受眾研究2001概觀》,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從對節目的選擇關注角度看:中老年、女性、低文化程度人群、體力勞動者群體對電視劇、娛樂節目更有興致,相對而言對節目選擇的隨意性較大;而青年人、男性、高學歷、高收入者多數對新聞、體育、文化類節目更加偏愛,對節目的目標選擇比較明確,那些拒絕電視的人們,也存在於他們之中。 

  確實,當社會進入到消費的時代時,大眾的接受心態必然出現與以往不同的變化曲線。人們從觀看自身豐富到觀看他人,從了解現實到沉浸夢幻,從“解悶”、“解氣”到消解、消閒與娛樂化、服務性的多元追求。九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文化生活的豐富性,大眾需求的多元化,自我意識的增強,必然形成了接受群體的細分化。審美心理的差異是任何社會的存在現實。但是,反觀改革開放前和初期的相對簡單化的階層構成,較為單色的生存環境,以及觀眾在集體無意識中表現出來的審美取向的趨同性,都是不可與今天同日而語的。當前多種階層共存現狀,從宏觀上看,不同階層的價值取向,關注對像是同中有異;微觀上分析,由於各個個體之間年齡、性別、接受教育的程度、職業與生存狀態、性格愛好氣質等等都在同與不同中形成獨立的“這一個”。在相對的求同存異中,建立“這一群”的受眾群體概念。而“這一群”也正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小眾化、窄播化的概念。“這一群”的出現與存在,自然要體現在欄目與電視劇的定位和選材中。這也是目前大眾傳播從廣播向窄播和分眾傳播、頻道專業化發展的現實依據。於是,為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要,量體裁衣,因人下料,成為傳者的必須。 


責編:詩曼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