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上午,在與病痛搏鬥了六年之後,70歲的科學家王選停止了攀登市場的腳步。
下午4時左右,北京大學的網站上為王選開設了一個名為“當代畢昇”的網上靈堂。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網上留言達到3000多條。
王選是個公眾人物,他的業績早已為人熟知:他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引發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
技術革命,徹底改造了我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技術。因此,他被稱為當代畢昇。
技術創新僅僅是王選為人熟知的一面。“與其他科學家不同,王選是一位攀登市場的科學家。在某種程度上,這比攀登科學的高峰更困難。”作家王宏甲説。從1998年到2000年,王宏甲用了兩年的時間採訪王選和方正集團的方方面面,梳理中關村企業和方正的發展脈絡。
在王宏甲看來,王選是中關村最早與企業合作的科研工作者。當時因為條件有限,他只能找到山東的一家企業合作。“王選清醒地知道,産品必須走向市場,否則就是死路一條。王選和當時中關村的一批人,是知識分子投身産業,投身市場的先驅。”王宏甲説。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成就了王選,也成就了方正。這個當初的校辦小企業,已經長大。“方正的成功在於有王選這樣有市場意識的科學家和有科學頭腦的企業家的合作。”一位熟悉王選與方正的北大工作人員這樣評價。
有人認為,方正與聯想代表了中關村兩種創業模式。聯想走的是“貿-工-技”的路子,沒有核心技術,小心翼翼靠微利經營穩步前進;方正的“頂天立地”模式則一路所向披靡,成為自主創新企業的代言人。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方正以技術起家,但技術並不是萬能的。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管理的問題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方正遭遇管理之痛是在1998年。
當年,方正業務主體方正(香港)有限公司傳出消息,企業出現1億多元鉅額虧損;4月,方正緊急引入“空降部隊”——原惠普(中國)公司銷售副總裁李漢生出任方正電子公司總裁;9月,香港方正第二大股東向王選逼宮;隨後,方正60多名中高層幹部聯名寫信要求王選留任。接著,方正高層重組,新領導班子形成。年底,王選正式確定留任方正(香港)董事局主席一職。
王選從來不承認自己是個企業家。在他看來,自己只是一個對市場有判斷能力的技術專家。王選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最大的遺憾是,方正沒有培養出有技術背景的管理專家。
一本有關王選的傳記這樣評價他的一生:創業,科研,扶植年輕人。
王選一生頭銜甚多: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眾多頭銜中,他最喜歡的就是老師。王選的秘書這樣稱呼他,員工這樣稱呼他,記者們也這樣稱呼他。
老師王選最關心的就是年輕人的發展。他曾把那句著名的成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改成了“老驥伏櫪,甘當人梯”。
王選的同事、原北京大學計算機所黨委書記、後來方正集團副總裁劉秋雲説,年輕人在王選的帶領下做出論文,為了表示尊重,要把王選的名字放在前面。王選不同意。在他看來,做了就是做了,沒做就是沒做。正是由於王選的扶持,如今,方正技術崗位的骨幹幾乎全部出自王選門下。
60歲時,王選表示:只會再做3年,3年之後最好行政職務都辭掉。在他看來,在計算機這種新興領域裏,60歲很難跟得上技術的迅猛發展,這樣的年齡容易阻礙年輕人的發展。
2002年,王選榮獲國家最高科技大獎和500萬元獎金。王選把這筆錢全部捐了出去,在方正設立了王選創新基金。王選以創新起家,他希望給更多的年輕人提供更好的條件,從事技術創新。
北京大學的一位老師説,一次王選專門給校領導打電話,謝絕了學校給他的很多榮譽,王選的理由很簡單:自己的榮譽已經太多了,更多的榮譽應該留給年輕人。(記者 原春琳)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