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陳至立在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摘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3日 12:46 來源:

  各位代表,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2005年中國科協年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千名科技精英會聚祖國美麗的西部邊城烏魯木齊,共商中國科技大業,象徵著我國科技事業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國務院,對本屆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借此機會,向新疆各族人民群眾致以衷心的美好的祝福!

  科協是黨和政府聯絡科技工作者的橋梁與紐帶,是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生力軍。這次會議圍繞“科學發展觀與資源可持續利用”這一主題,進行交流和研討,必將對落實科學發展觀、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進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新疆的資源,尤其是能源豐富,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新疆的發展和穩定關係整個西部地區的發展和穩定,也關係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國科協在新疆召開年會具有特殊的意義。下面,我就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談幾點認識。

  第一個問題:中國發展面臨的緊迫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國民經濟發展中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突出表現在: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産業技術水平低。一方面,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顯著擴大,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這些都帶來發展的新機遇。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日趨嚴峻。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這些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20多年裏集中突顯,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第一,資源和環境瓶頸約束日益加劇。

  據統計,我國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僅為十分之一;人均水資源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過去20多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2.6倍。2003年,我國消耗了佔全球31%的原煤,30%的鐵礦石,27%的鋼材以及40%的水泥。2004年,由於我國對鐵礦石需求的急劇增加,國際市場價格曾上漲了71.5%;由於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新高,我國全年多支付外匯達數十億美元。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不堪重負,國家將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我國的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國能源利用率為33%,每創造1美元國民生産總值,消耗的煤、電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此外,我國每年約有7億噸農作物秸稈、近230億噸工業有機廢水、500多萬噸廢鋼鐵、大量的電子垃圾,多數白白地浪費掉,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另據有關資料顯示,從1949-2003年間,我國累計産煤350億噸,而煤炭資源消耗量已超過1000億噸,回收率平均不到30%,這意味著50年間扔掉了6個百億噸煤田,浪費嚴重。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直接後果是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草地退化、江河斷流、湖泊萎縮、生態系統失衡、城市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正在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國二氧化硫排放超過2000萬噸,煙塵排放1000多萬噸,二氧化碳排放8億多噸。水土流失嚴重,草原嚴重退化。由於生態植被的人為破壞,僅西部地區就有1000多萬人口吃水長期困難。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未來我們不可能繼續沿著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走下去,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

  第二,技術瓶頸約束日益突顯。

  當今綜合國力的競爭,説到底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目前,全世界86%的研發投入、90%以上的發明專利都是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裏。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憑藉科技優勢和建立在科技優勢基礎上的國際規則,形成了對世界市場特別是高技術市場的高度壟斷,牢牢把持著國際産業分工的高端,獲取超額利潤。我國許多産業儘管在規模上不斷擴大,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失去了許多應得的利益。

  面對咄咄逼人的科技發展態勢,面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求,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情況還不能令人滿意。據有關資料分析,在原始性創新能力方面,我國在科學知識生産方面佔世界總量的比重還較小,國際科學論文産出僅佔世界的4.38%;特別是從衡量科學知識生産質量的論文被引用數來看,我國僅排在世界第20位。在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我國在每萬人口中的研究開發全時人員數較低,僅為日本、俄羅斯的1/10,韓國的1/4;科技領軍人才和戰略型科學家也明顯不足。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更為突出。據統計,2003年全國大中型企業中進行研究開發活動的僅佔30%,有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僅佔25%。作為一個後發展國家,充分利用當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本來應當是我們趕超先進的一條捷徑。但我國企業用於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日本和韓國的這一比例則為1:5-8。我們同日本和韓國技術能力差距的拉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這裡。

  第三,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嚴峻。

  事實説明,全球化不是“免費的午餐”,缺乏核心競爭力是很難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在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貿易規則下,後發展國家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擠壓。

  隨著我國製造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近百種工業製成品的産量位居全球第一,許多人開始把中國奉為“世界工廠”。但是,認真分析這個“世界工廠”的內涵,不少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比如,我國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製造業比重為8%,遠低於發達國家的40%,我國高技術産品出口中有90%是“三資”企業實現的;我國幾乎全部的光纖製造裝備、集成電路製造裝備的85%,石油化工製造裝備的80%、數控機床的70%、醫療裝備的95%依賴進口。此外,有些“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産業,不僅消耗了大量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對我國極為脆弱的生態環境構成了巨大壓力,而且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較低位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

  第二個問題:自主創新是國家重大戰略抉擇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尋求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一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他們在創新方面的一些做法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我國要在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宏偉目標,不僅意味著人均GDP要躍上3千美元左右的臺階,而且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特定的國情和需求,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的根本轉變,依靠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中央領導對自主創新非常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在實踐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科技創新的新路子”。溫家寶總理也明確指出:“自主創新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中央領導同志關於自主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是基於當今國際競爭態勢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客觀要求的重大判斷,為今後我國科技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鮮明地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工作的靈魂,意義十分重大。

  這裡,我想強調兩點:

  第一,正確理解自主創新的基本內涵。

  我們所説的自主創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加強原始性創新,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是加強集成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産品和産業;三是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積極促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提出加強原始性創新,顯示了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面向未來的堅強自信心。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科學技術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仍然有較大差距,在某些前沿領域的差距更加明顯。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業已奠定了萌發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基礎,對外開放和合作交流的空間也不斷擴大。這一切,都決定了我們必須也可能在某些領域有所作為、後來居上。一個擁有13億人口和5000年燦爛文明的民族沒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自甘落後。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堅持自主創新,實現重點跨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提出加強集成創新,體現了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謀發展的戰略眼光。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告訴我們,集成創新是科學技術向前發展的重要形式,推進自主創新也一定要順應這一潮流和趨勢。我們應當注重選擇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和産業帶動性的重大戰略産品,大力促進各種相關技術的有機融合,在此基礎上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集成創新。把集成創新納入到自主創新的範疇裏來,提高科技研發活動的效率,進一步加快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

  提出加強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反映了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寬廣胸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開展廣泛的對外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後,我們應該在加大更深層次的技術引進以及開闢更廣泛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基礎上,完善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機制。應該指出的是這裡的爭論不在於要不要引進先進技術,而在於是否花大力氣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加強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既反映了我國在開放國際體系中的寬廣視野,也反映了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向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學習的視野和胸襟。

  第二,自主創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始終強調要堅持自主創新,併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把自主創新明確作為國家戰略,既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也是形勢的需要。

  自主創新是破解結構不合理和增長方式粗放等國民經濟重大瓶頸難題的必然戰略選擇。中國的發展必須體現國情和本國特色。科技發展也必須有自己的明確方針、發展路徑、政策導向和機制體制。對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説,面對十分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重大的科技需求,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我們必須自主建立推進結構調整、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技術基礎。將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就是要使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找到真正的切入點。因此,這不但是我國科技發展路徑的重大戰略選擇,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

  自主創新是破解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難題的戰略安排。多年來的實踐已經表明,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事實告訴我們,在發展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及其産業方面,必須強調國家意志。通過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技術,提升關鍵産業水平,應當成為新時期我國技術進步的基本立足點。

  自主創新是破解提升國家競爭力難題的重大部署。當前,經濟全球化,特別是生産要素的全球配置,促進了科學和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為發展中國家加快技術進步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可能。但是,技術創新能力是組織內産生的,需要通過有組織的學習和産品開發實踐才能獲得。我國的産業體系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並使之轉化為自主的知識資産,就必須建立自己的創新隊伍和自主開發的平臺,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掌握核心技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第三個問題: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前不久,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在本世紀頭20年,我們要通過不懈努力使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我們要努力使我國的製造業和信息産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提高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産業的國際競爭力;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促進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取得突破,促進能源結構優化;主要産品單位能耗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重點行業和典型城市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發展模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持;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顯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研製取得突破,具備産業發展的技術能力;擁有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在科學發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空天等領域的前沿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以及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大大提高;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五位。

  我們一要立足於國情和國家發展的緊迫需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二要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實施若干重大專項,帶動國家戰略産業的發展。三要應對未來挑戰,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提高科技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四要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技人才培養,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我們要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下決心解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抓住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和新材料技術迅猛發展的難得機遇,掌握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産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産權;把生物技術作為未來高技術産業迎頭趕上的重點,加強生物技術在農業、工業、人口與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加快發展空天和海洋技術,為獲取和利用戰略資源開闢新的途徑;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研究,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研究,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為實現以上目標任務而努力奮鬥。在此我想強調三個問題:

  第一,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投入自主創新的偉大洪流。

  我們要真正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貫穿到科技工作的各個方面,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在實踐中加以落實。同時,我們還必須深刻認識到,自主創新遠不只是單純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第一生産力的實現程度,也就是科技成果産業化的程度和先進技術成果、産品在全社會的應用程度。只有全黨全社會,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廣泛參與和支持,才能建設創新型國家。在這一方面,中國科協系統有著獨特的優勢,完全有能力、有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相信,一個百舸爭流、群英薈萃、充滿活力的科技局面一定會到來。

  第二,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今後一段時期,我們一是要把建立企業為主體、産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技術創新活動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有效整合産學研力量,切實增強核心競爭力。要推動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集成與應用的主體,推動企業成為資源節約的主體、資源高效利用的主體、新能源開發與應用的主體。二要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在原始性創新、人才培養、發展先進文化方面的作用。三要改善科技活動的宏觀協調管理,提高資金和資源的利用效益。四要建立寓軍於民、軍民結合的國防科研體系。五要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培育創新文化。

  第三,抓緊研究制定激勵創新的政策措施。

  激勵創新的政策是提高國家自主創新的重要保證。要加快制定一批完善、系統、相互銜接、互相配套的激勵創新的政策。主要是切實加大對研究和開發投入的政策,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政策,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的政策,有利於創新人才培養和發揮作用的政策等。還要根據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緊迫要求,制定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資和財稅政策,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等等。

  同志們:科技創新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科技工作者任重道遠。希望同志們投身科技創新的偉大洪流,銳意進取,立志創新;希望同志們大力宣傳和致力於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希望同志們大力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為人民造福。讓我們更加堅定地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堅持可持續發展,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

  最後,祝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陳至立

  2005年8月20日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綜合處)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