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國科學家對坦普爾一號彗星提出3點推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8日 17:51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7月17日電(記者蔡玉高)“炮轟”彗星已經過去10多天了,新的撞擊環形山有多大?彗核表面的大量塵埃物質來自於何方?神秘白色斑狀物究竟為何物?就這些問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王思潮研究員提出了自己的3點推測。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不久前公佈了碰撞後坦普爾一號彗星的新圖像,發現撞擊後的濺射物高速向外噴射,速度高達5公里/秒,其中有大量的十分細小的粉狀物質。他們現在推測該彗星的彗核有大量的細小粉狀物質覆蓋,而以往的觀點認為彗星表面是一個冰封的世界。

  由於大量的粉狀物質噴出,使坦普爾一號彗星的彗核被密集的粉層包圍,這影響對新的衝擊環形山的清晰觀測。但美國科學家估計這次撞擊形成的新環形山的直徑為200米-250米。至於彗核表面撞擊前所發現的神秘白色斑狀物,至今還是一個謎。

  就環形山的大小、粉狀物的來源和神秘斑狀物,王思潮研究員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意見。他介紹,這次觀測到的撞擊效應有幾個特點:一是撞擊時出現了強光;二是濺射物質噴射速度很高;三是碰撞時發出強烈的紫外射線,説明碰撞溫度在2000攝氏度以上;四是該彗星在被撞後,總的亮度增亮比預期的要小。據此,他推測這次碰撞是中等規模,估計撞擊後新形成的環形山的直徑可能小于100米。

  對彗核表面大量粉狀物質的來源,王思潮推測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彗核在太陽系空間繞日公轉的漫長歲月中,受到大大小小流星體的強烈碰撞而升溫,接近表面的冰物質迅速變成氣體,夾帶著塵埃向外噴射,其中有一部分細小塵埃受彗核的引力作用,又降落到彗核表面,“日積月累”,表面就覆蓋了一層細小的塵埃物質。另一種可能是通過靜電作用,彗核在太陽系空間運動時,像吸塵器一樣吸附路途中的塵埃。王思潮認為,第一種來源的可能性更大。

  至於神秘斑狀物,從公佈的圖像看,這種物質表面光滑,反光能力強。王思潮分析這些白色斑狀物可能是昇華溫度較高的冰物質。因為如果昇華溫度較低,在太陽光的直照下,較短時間就會全部昇華為氣體,不復存在。而且這些冰物質暴露在彗核表面,時間並不很長,否則會被“日積月累”的塵埃物質所覆蓋。(完)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