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5日 10:54 來源:新華社
“這簡直是一個奇跡。”儘管長期關注國際航天業,在獲悉“深度撞擊”成功的消息後,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龐之浩研究員仍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撞擊成功意味著什麼?深度撞擊和人類有什麼關係?龐之浩和國家射電望遠鏡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仁東研究員、北京大學焦維新教授分別回答了記者的疑問。
龐之浩:對人類航天技術而言,這是一個新的開端
“對人類航天技術而言,這是一個新的開端。”龐之浩説,事情很簡單,就是美國宇航局發射的飛行器飛行了4億多公里,在離彗核大概有80萬公里處釋放撞擊彈,撞擊了一顆直徑不到6公里的彗星。“這麼遠的距離能夠撞擊成功,簡直是個奇跡。”龐之浩介紹,這次撞擊是在距離地球上億公里處進行的,撞擊器撞擊彗核的相對速度是10.2公里/秒,就像蚊子衝進一架波音747飛機。
“如果撞擊能獲取有價值的資料,也將大大促進天文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因為這次撞擊的直接目的是探究太陽系、地球生命的起源,彗星上很可能存在最早的生命物質。”龐之浩指出,這次撞擊的另一個目的,是為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做一些基礎研究。“歷史上有名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結果。很多科學家也認為,恐龍滅絕也與之有關。何況,去年就有一顆小行星離地球就只有3萬多公里,擦肩而過。2029年也將有一顆小行星離地球比較近。”
地球生命從哪來?人類能否阻止有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這些,難道和人類不是密切相關嗎?”龐之浩反問道。
南仁東:對我們,這次也是一個學習過程
“這是人類第一次主動撞擊彗星,工程難度非常大,我們可以將之形容為兩顆高速運動的子彈相撞。”負責“追尋外星人”項目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説。
南仁東表示,具備太空上的“遠程”打擊能力,對保衛地球安全意義十分重大。如果説將來有小行星之類的天體威脅地球,就可以準確地將其摧毀或者改變其軌道,“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也正是與普通老百姓關係密切之處。”
南仁東説,撞擊可以提供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期原始大氣、原始太陽系星雲結構和狀態的資料,“這對於研究太陽系、太陽系相關行星,甚至於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能夠“打”中上億公里外體積那麼小、引力場又那麼弱的目標,全靠計算和控制的準確度,“僅僅從工程角度講,這次撞擊意義也很大”。
“我國科學家高度關注這次撞擊,紫金山天文臺等對這次撞擊進行了觀測。我們在天文學的基礎研究上和國外還是有相當差距,這次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南仁東説,這次撞擊有可能採集到彗星內核的成分,也將為其他國家科學家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焦維新:條件允許,我國也可以考慮“撞擊”小行星
“這是人類第一次與彗星親密接觸,説明人類有能力探索更多的太空未知世界。”主講“空間探測”課20多年的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介紹説,截至目前,人類探測彗星大概有4種方式,一是傳統目測和望遠鏡觀測;二是衛星和哈勃望遠鏡使人們第一次近距離觀測到彗星結構;三是返回式飛行器,方法是派出飛船登陸某顆彗星,採集樣本後返回地面;第四就是“深度撞擊”,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數據。“從電視畫面上看,撞擊的噴發物噴濺得很高,説明人類對彗星結構及組成的理論推斷是正確的。”
“發達國家的太空探測計劃相對更加完整和有步驟,應看到我國航天科技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焦維新呼籲,希望我國也能加強太空研究方面的統一規劃,用明確的、激動人心的項目來聚攏人才,只有制訂明確的科研戰略,才能吸引和凝聚人才,才能真正使我國從航天大國成長為航天強國,“否則我們在這方面的科研成就,有可能距離世界先進水平越來越遠。”
焦維新還建議,對彗星和近地小行星等小型天體的撞擊,不僅科學意義重大,而且有利於探尋宇宙空間的資源。“我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用撞擊的方式探查小行星。”(新華社記者 李斌、楊維漢、吳晶晶)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