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相關鏈結:首次人造天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5日 10:47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6月27日電(記者蔡玉高)彗星是太陽系最古老的原始天體,它由水冰、二氧化碳冰、甲烷冰和大量塵埃、岩石物質組成,並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天文學家推測,在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之後的最初10億年內,彗星對地球的頻繁撞擊給地球帶來豐富的水和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在地球合適的環境下,逐漸演變成最原始的生命,從而促進了地球的演化。

  但截至目前,人類對彗星的了解還比較少,主要停留在對其表面物質的認識上。1996年,美國3位科學家德拉美爾、白勒頓和赫恩向美國宇航局提出了撞擊彗星計劃,以揭開彗星內部的秘密。在改進撞擊艙的導航系統後,這項計劃于1999年11月1日啟動。

  2005年1月12日,價值3.3億美元“深度撞擊”號宇宙飛船成功發射,在4.31億公里的太空飛行後,它所發射的撞擊艙將於7月4日撞擊坦普爾一號彗星的彗核。這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炮轟”彗星太空實驗。

  坦普爾一號彗星是在1867年被發現的,繞太陽運行一圈需5.5年。之所以選它作為實驗對象,主要是因為:人類對其已有100多年的了解,比較熟悉它的情況;目前,該彗星正處於中年時期,有代表性;這顆彗星可以飛到離地球比較近的地方,撞擊後適宜地球上的公眾進行觀測。另外,它所處的位置相對合適,深度撞擊號所發射的“炮彈”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打中”它。(完)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