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楊嘉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0日 11:30 來源:CCTV.com

  


  1970年4月24日,帶著無數人的夢想和希望,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了。當衛星載著“東方紅”樂曲升空的時候,億萬人民沸騰了、激動了,但這其中還有一個人更加激動,他就是“東方紅一號”的總體論證組成員之一,我國空間技術領域專家──楊嘉墀。

   楊嘉墀 空間自動控制學家

          1941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

          194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6年獲陳嘉庚──信息科學獎

          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空間自動控制學家 楊嘉墀


  我們國家現在已經有快40顆衛星了,大部分,當然在實驗階段我參加的比較多。後面基本上每次,現在我也算是參加,因為我每個階段,我們的研製從初樣到正樣,和最後上天整個過程一般都要好幾年。我自從到了院裏以後,每個階段每顆星都要參加評審。

  1937年,楊嘉墀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工程系,1947年到美國哈佛大學工程科學系與應用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他先後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和紐約洛氏研究所工作。穩定的收入,幸福的家庭,讓他心滿意足。可是,他卻越來越思念祖國。

  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用朝鮮戰場上俘虜的美國飛行員交換被美國政府卡住的中國留學生。楊嘉墀得到這個消息熱血沸騰了,他聽到了祖國的呼喚,他聽到了祖國需要科學的召喚。

   空間自動控制學家 楊嘉墀

  所以這樣,我到56年的時候,美國不能扣留中國的留學生的時候,我就立志回到中國。

  於是,1956年楊嘉墀費勁週折攜妻帶女從大洋彼岸回來了。從他回到祖國的那天起,他的生命就和我國空間技術發展緊密地連在了一起了,為此,他在我國空間技術領域扎寨了47年。

  1965年,在編制衛星系列方案時,楊嘉墀就提出了“以實驗衛星開路,以返回式衛星為重點”的建議,返回式衛星佔有特殊的位置。但如何使這種衛星在漫不著邊的太空保持特定“姿勢”,是公認的“關”,楊嘉墀就是公“關”的&&人。


   空間自動控制學家 楊嘉墀

  因為當時,我們啟動的時候是1975年,我們知道美國經過12次失敗返回式衛星,第13次才能夠回收。那麼這樣,當時承擔這個任務責任很大,因為我們很多基礎條件很差即使60年代美國都不如。

  1975年第一次發射返回式衛星的時候,由錢學森同志帶隊組成一個專家組,本來計劃是三天收回衛星的,但當時為確保成功有人就主張一天返回,可楊嘉墀卻堅定地向錢老建議説,他經過了週密的計算、分析,可以三天返回。

   空間自動控制學家 楊嘉墀

  這樣子,真正運行到三天才發出回收指令,最後總算回到我們國家的國土之內。所以,這個應該説是不光是我衛星工作,也是我人生的最高興的一個時候。

  1983年3月,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1985年6月歐洲17國聯合提出“尤裏卡”計劃。這時我國科技界,特別是兩彈一星研製的科學家們開始計劃了。於是,楊嘉墀和其他三位資深院士在1986年3月提出了“高科技發展的建議”。最終具有深遠意義的《高科技研究發展綱要》誕生了,也就是後來人們説的“863”計劃。

  如今,“863”計劃提出已經十幾年了,這其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國家投資在民用方面的資金就有57億,有4萬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在自動化領域裏有工業機器人,安裝汽車配件。還有水下機器人,能夠入海到6000米以下的地方作業等等。可以説這在當時都是一些全新的項目。

  1975年,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楊嘉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7年在計算機測試方面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他獲兩彈一星功勳獎還有陳嘉庚獎,何梁何利獎等大獎。但他説他還得過一個最小的獎牌最大的獎項,那就是由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頒發的,授予2000年國際傑出成就貢獻的人的獎項--千年勳章。


  楊院士今年已經80多歲了,而且身體很好,他現在有時還帶帶學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聽音樂,他很自信,問他接下來還有那些計劃和打算,他説,他還要在幹二十年。最近,國家天文臺要以五位我國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五顆小行星,楊嘉墀的名字便在其中。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