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3日 14:18 來源:新華社
激昂的軍樂響徹青島之濱,芬芳的鮮花揮動期待的心。
22日上午10時,淡淡海霧中,彩旗裝飾的“大洋一號”科考船緩緩地浮現出它潔白的身影,慢慢靠泊在青島團島碼頭。盛裝的科考隊員和船員在船舷列隊揮手致意,碼頭上等待已久的同事和親人們一片歡呼。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號”從青島出發,一路向東穿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行程43230余海裏,歷時297天。它創下我國海洋科學考察史上時間之最、考察里程之最。
舷梯放下,科考隊員和船員列隊走上碼頭。他們在闊別家鄉近300天后再次踏上了祖國的土地。歡迎的人群立刻將他們簇擁,一束束鮮花捧到他們面前。
今年正滿60歲的“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中國大洋協會總工程師郭世勤,已經三次作為首席科學家登上這艘科考船參加遠洋科考,而這一次可能是他的最後一次遠航。
“‘大洋一號’從1995年開始處女航,至今跨過了4個五年規劃,它的每次航行都有特殊意義,而這一次環球則是中國的大洋事業實現全方位戰略轉變的轉捩點。這是它第一次衝出太平洋,第一次做海底熱液硫化物的全球考察。”他站在碼頭滿含深情地對記者説,“從事大洋工作15年,這是我做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從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的目標,但在此之前,由於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所限,我國對海洋科考的範圍僅限于太平洋海域。
“15年前,我們自己製造的調查設備只有拖網和挖泥鬥。如今,海底攝像、深海淺鑽、電視抓鬥、電視多管、甚至載人深潛器和水下測深測掃、淺剖等等都可以自己設計製造。多麼巨大明顯的變化!這次全球航次是對我們這支科學家隊伍,對15年來深海技術發展的一次檢閱和考驗。”見證了新中國大洋科考歷程的郭世勤説,這次全球科學考察表明,中國的大洋工作已從初級階段進入成熟期,正在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
含著淚水的歡笑洋溢在船長陸會勝的臉上,年僅39歲的陸船長已經歷過6次大洋考察,他帶領船員31人,自始至終堅守在崗位,保證了整個科考過程中船舶的安全運行。
最讓船長擔心的是動力定位系統。在海上科考,沒有動力定位系統的有效工作,就不可能有調查任務的出色完成。動力定位系統由主機、首尾側推、舵機、外部信號傳感器和控制軟體等組成,其中任何一種設備不能正常工作,或者任何不當的操作都可能影響到整個科考的進程。而“大洋一號”此次環球航行,在海上共使用動力定位系統240余次,累計時間達900多個小時,動力定位是沒有出現過任何故障。
“從表面上看,船舶設備沒有出現過影響航行作業的故障,因為一些小的故障剛出現就被船員們自己加班加點排除了,別人並不知道。”陸會勝説,“我們這些勤勞、樸實的船員們總是不顯山、不露水地工作著,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卻並沒有什麼可以展示給大家。”
近300天的海上生活,沒有出現什麼驚心動魄的感人場面,但在杳無人煙的大洋腹地航行,危險是無處不在的。郭世勤總在擔心調查設備出現故障而影響計劃完成;陸會勝總在擔心遭遇惡劣的天氣會影響調查作業;政委張寶明擔心長期單調的海上生活,把隊員船員悶出病來;輪機長鄒東總擔心,已經有些陳舊的發動機會突然“掉鏈子”,更擔心長期在噪聲中工作的機工們身心俱疲;醫生張健擔心有人在海上作業受到意外傷害,一旦船上不能救治,到最近的海岸往往也要十天以上……
“你瘦了!”“你受苦了!”“兒子過來,快讓爸爸抱抱!”“爸爸,咱們快回家吧!”……親人聚首千言萬語,300天恍若隔世。在航行過程中,三副姜任飛請大夥喝酒,給遠方的女兒過了周歲的生日;三管輪任金茂結婚200多天了,今天卻是第一次見到他的新娘,因為他們是通過網絡舉行的婚禮;去年夏天,機工沈應工也在船上請客作東,他的兒子從一個高中生變成了大學生……
船上的餐廳成了臨時的展廳,一件件來自三大洋深處的科考樣品,一塊塊精心製作的展板,濃縮著“大洋一號”幾萬里風雨兼程。此次科考,“大洋一號”獲取了三大洋硫化物、玄武岩、輝橄岩等,是獲取考察礦石樣品數量、種類之最;在海底熱液噴口附近採集海蝦、海葵、蠕蟲等,是獲取極端環境下生物樣品數量之最……這一切為中國未來的海洋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激情滿懷地説:“在新的歷史時期,海洋將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我國海洋事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大洋一號”巍然挺立。這裡是環球科考的終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當“大洋一號”再次出發時,進入“十一五”規劃的中國海洋事業又翻開了新的一頁。(新華社記者邱紅傑)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