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訪:“濕地保護需要國家支持和百姓參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0日 15:10 來源:新華社

11月9日,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中國科學家蔡述明向記者展示獲獎證書。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的希爾頓飯店,日前獲得2005年濕地保護科學獎的我國科學家蔡述明在向記者介紹近年來我國濕地保護工作所取得的進展時,引用了這句歌詞,欣慰之情溢於言表。

  這位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在8日開幕的第九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上榮獲濕地科學研究的最高獎──濕地保護科學獎。大會秘書長在頒獎時表示,《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常務委員會經投票決定,將這個三年一度的獎項頒發給蔡述明教授,以表彰他在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對此,蔡教授説,“中國是個濕地大國,長江是重要的河流,《濕地公約》把獎頒給我,是對中國近年來濕地保護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工作的認可。”

  據蔡教授介紹,由於人口增加和工業發展,洪湖的生態環境一度嚴重惡化。圍湖開墾,圍網養魚,將洪湖肢解得支離破碎。原來53萬平方米的洪湖,面積縮小了20多萬平方米,水質嚴重污染。看到這一情況,從事濕地研究40多年的蔡教授心急如焚。他利用自己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接連幾次向湖北省委和中央反映情況,提出建議。他關於治理洪湖的7點建議很快被採納,國家林業局、湖北省政府在洪湖召開現場辦公會,並投入9000多萬元人民幣治理洪湖,使洪湖的面貌迅速改變,歌詞中所描繪的優美環境又在洪湖再現。

  蔡教授對這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的主題“濕地與水──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十分贊同。他説,將水的重要性提到生命線這般高度,實在必要。水資源是生命之源,水對國家的經濟建設至關重要,只有國家重視、群眾參與,加上科學技術的支持,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才可能實現,否則只是空談。

  現年67歲的蔡述明與濕地特別是長江中下游濕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對長江這條撫育中華兒女的大江充滿了感情。他説,長江是我國最重要的水資源,它的流量佔了我國總水源的35%,長江流域擁有幾乎所有類型的濕地,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大都在它沿岸。但是,目前長江的水污染問題不容樂觀。他説,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今後我國將出現嚴重的水質性缺水。到那時,儘管我們還有水,但那樣的水已經不能飲用,不能灌溉,也不能進行養殖魚類、種植經濟水生植物等生産活動。

  他呼籲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要改變觀念,在保護濕地的基礎上再加以合理利用。他説,如果我們過度地向濕地索取,而不注意保護,就是涸澤而漁。濕地的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恢復起來將十分困難。

  談到長江中下游的濕地保護,蔡教授既欣慰又擔憂。欣慰的是各級政府已經開始重視濕地的保護,花大力氣整治。群眾也正從正反兩方面的經歷中體會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並自覺地參與防污、治污的活動,長江各類濕地的污染情況總體上在改善。但令他擔憂的是,在多處濕地,污染源還沒有得到控制,治理速度和範圍還遠遠跟不上。

  他認為濕地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應該有流域觀念,這是濕地的特徵所決定的。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從整體上考慮,整個流域管理利用好了,局部也就理順了。(新華社記者薛群 劉莉 陳才林)


11月8日,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中國科學家蔡述明在國際《濕地公約》第九屆締約方大會上講話。

  【新聞背景】《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

  新華社坎帕拉11月10日電(記者薛群 劉莉 陳才林)第九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正在此間召開,近15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和專家與會。

  《濕地公約》是致力於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間協定,其宗旨是通過地區、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促進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濕地公約》秘書處設在瑞士,目前它有締約方147個。

  簽訂一個保護濕地協議的想法源於上世紀60年代。由於人口增長和人類經濟活動,世界各地的大片濕地被開墾,多種水鳥喪失棲息之地。1962年11月,當時的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現在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水鳥與濕地研究局(現在的濕地國際)、國際鳥類保護理事會(現在的國際鳥類組織)第一次在法國召開會議,討論濕地的保護。隨後,經過長達8年的多次會議協商,最終形成了《濕地公約》文本。當時文本的核心內容是保護水禽。

  1971年2月2日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召開國際會議,18個國家在公約文本上簽了字。根據公約規定,只有當第7個締約國遞交批准書後4個月,公約才生效。於是在希臘遞交批准書後,公約于1975年12月正式生效。

  30多年來,公約致力於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並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機構。締約方大會是它的決策機構,負責評估公約的執行情況,改進公約的工作方向。它下設常務委員會和秘書處。此外,它還設有科技評審組和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小額贈款基金。國際鳥類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濕地國際和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為《濕地公約》正式確認的夥伴組織。

  自1980年11月在意大利的卡利亞裏召開第一屆締約方大會之後,締約方基本上每3年召開一次大會。今年的坎帕拉大會是第九屆締約方大會,也是《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一次在非洲大陸舉行。(完)

  【科普】什麼是濕地

  新華社坎帕拉11月10日電(記者薛群 劉莉 陳才林)提起“濕地”,一般人們想到的無非就是《沙家》中的蘆葦蕩,紅軍走過的沼澤地。正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參加第九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專家説,這種認識太片面了。濕地包括很多類型,珊瑚礁、灘塗、紅樹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澤、水庫、池塘甚至水稻田,都屬於濕地。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其表面常年或經常覆蓋著水或充滿了水,是介於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渡帶。

  目前,有關濕地的定義有多種,但國際上公認的是《濕地公約》第一條所作出的定義:“濕地,不管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不論是永久的,還是短時的;是停滯的,還是流動的;是淡水、半鹹水、還是鹹水,凡是沼澤地、濕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都屬此列。”

  濕地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從凍土地帶到熱帶。據《濕地公約》統計,全球最重要濕地約有130個,面積約為9130萬公頃,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我國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濕地類型多樣、分佈很廣,總面積在6590萬公頃以上,約佔世界濕地面積的10%,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按照《濕地公約》對濕地類型的劃分,31類天然濕地和9類人工濕地在我國均有分佈。我國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已達30處,總面積343萬公頃。

  我國濕地可分為8個主要區域,即東北濕地、長江中下游濕地、杭州灣北濱海濕地、杭州灣以南沿海濕地、雲貴高原濕地、蒙新乾旱、半乾旱濕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濕地。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和“鳥類的樂園”。(完)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