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機器為何永遠無法取代人在航天中的作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4日 20:03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奚啟新、李宣良)在機器人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為什麼還有越來越多的航天員進入太空探險?中國航天員中心主任陳善廣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人始終是航天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在航天中機器永遠無法取代人的作用。”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化裝置和機器人已可以在許多領域取代人的作用。機器人比人更能忍受太空中的惡劣環境,機器人不怕缺氧、低壓、溫度變化、噪聲、宇宙射線和失重,機器人不會患空間運動病,機器人不需要呼吸氧氣、不需要飲水、不需要吃飯,也不會産生生活垃圾,機器人艙外活動也不用穿航天服……用機器人上天,其費用只是載人航天費用的1/10,甚至1/100。

  “雖然人的手臂並沒有機械臂那樣有力,人的大腦運算速度沒有計算機那樣快,人的軀體不像自動化裝置和機器人那樣能經受住惡劣環境的作用,但是從整體上看,人的能力總是高於任何自動化裝置和機器人。” 陳善廣説,“這是因為人具有思維、有意識、有精神,人還具有主動性、創造性、人的行為具有目的性。”比如,繫鞋帶是幼兒園的孩子們都能完成的事,可是直到今天,即便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人也難以完成這一動作。

  世界載人航天40多年的經驗充分證明了人的能力和作用。陳善廣舉例説,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就是很好的證明。當“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登月艙在向月球表面降落時,航天員突然發現預定的降落點竟然是個大坑,遍佈了大大小小的岩石,因此航天員緊急用手控取代自控,重新選擇安全的地點降落。如果沒有航天員的及時反應的話,“阿波羅”11號就會墜毀在月面上,成為空間自動化的犧牲品。

  陳善廣認為,人在航天中發揮的作用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從次要到主要、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在最初的載人飛船上,航天員只是充當被試驗對象,主要提供地面研究人員用來了解航天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但在今天的載人航天中,航天員不僅要充當駕駛員、維修人員和系統管理人員,還要充當科學家、實驗員。

  “我們在強調人在航天時發揮的能力和作用的時候,也絕不主張人可以完全取代自動化技術和機器人。” 陳善廣説,在航天中,沒有人不行,沒有自動化技術和機器人也不行。人與自動化技術或機器人的結合,是航天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完)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