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3日 11:03 來源:新華社
神舟六號飛行任務中,飛船系統的總設計師、未來的空間站的設計總管,由一位新人接任。
這個位置上,曾經是一位1957年就從事航天事業的“老航天”、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老專家、中國航天界的功勳乃至元老級人物──戚發軔。
今年72歲的戚發軔在神舟五號成功後把重任交給了這位40歲出頭的年輕人,頓時,他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他就是張柏楠。
51歲的劉春旺為航天人開了20多年的車,他説:“剛上任那會兒,一屋子的老專家等他講情況,張總踏踏實實地一坐,不緊不慢一講就是半天,滿屋子的人都不住點頭……”
劉師傅的話在戚發軔那裏得到了驗證,在“老航天”內部的小圈子裏,戚發軔一直為他能選出優秀的接班人而自豪,他評價張柏楠時微笑著只説一句話──“像我,比我懂得多”。
張柏楠1984年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系,3年後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得了空間飛行器設計專業碩士學位,1997年,35歲的他出任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
飛船系統的技術人員都有這樣的印象:張總幾乎沒被難倒過,雖然他是學力學的,但對飛船上的所有領域都有很深的了解,當出現爭論時,他從來沒有用職位來壓迫別人認同他的觀點,而是在技術層面分析講解,説得人心服口服。
身高180厘米的張柏楠,1991年剛結婚時體重只有60公斤,如今體重猛增至90多公斤,他手下的科技人員認為,這是張總在巨大壓力下不正常的發胖。張柏楠自己看來,他早已經習慣了在壓力下工作。
從神舟一號到五號,當飛船遇到重大難關時,攻關小組的組長往往都是張柏楠。神舟四號返回時被發現艙內一氧化碳濃度超標,張柏楠作為技術工作的主管副總師受命帶隊攻關成功;神舟五號發射前,他提出並主持制定飛船系統載人放飛準則,誰提了這個準則誰必然承受壓力……
27歲的飛船工程師沈朝陽,參加工作4年便已成長為飛船供配電和電纜網方面的設計師和飛船工程師。付出多於常人努力的他覺得,最難以忍受的,是工作強度太高、休息時間太少。然而他感到困惑:“我們不在的時候張總在,我們在的時候張總一定在,他也是人,真不知他是怎麼做到的,有那麼旺盛的精力。”
2005年中秋節,正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訪的新華社記者被張柏楠邀請參加飛船試驗隊的篝火晚會。科技人員通過晚會舒緩了緊張的神經,記者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全場唯一沒有放鬆的,是張柏楠和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兩位“老總”。直至曲終人散,大漠中孤月高懸,兩人還留在最後監督滅掉最後一個火星,帶走最後一片垃圾。
神舟六號任務緊張進行的時候,張柏楠已經投身於我國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論證工作。他從系統工程角度,提出了5種可供選擇的系統方案,為領導決策、後期論證打下了好的基礎。
張柏楠1962年6月22日出生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一個普通幹部家庭,從中學開始他一直訂閱《航空知識》雜誌,高考志願填的全是與航天有關的專業,小時候在日記中寫到自己的理想是設計飛機,同學的眼中他是個十足的“書獃子”,現在大家評價他是個喜歡默默做事的人。他拼裝過飛機、汽車的模型,喜歡用電腦做三維動畫,跟如今設計宇宙飛船一樣,玩起他喜歡的東西也經常忘了吃飯、睡覺。
能把自己的理想與事業結合得這麼好,讓張柏楠覺得十分滿意。
張柏楠不願意把自己置於閃光燈下。每當有人讓他講一講自己的故事時,鏡片後面他那雙顯得樸實厚道的眼睛總是會突然茫然起來。當記者以鍥而不捨的眼神靜待他的回答,他堅定地説:“神舟一號到六號是老一代航天人智慧和心血的結晶,下一步才是我們的,一定得幹好。”(新華社記者 孫彥新)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