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究竟有何不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2日 14:1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酒泉10月12日電(記者徐壯志、白瑞雪)12日9時10分許,神舟六號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駕乘飛船的費俊龍和聶海勝至此成為楊利偉後又一批造訪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10月12日,神舟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新華社記者趙建偉攝

  “相信他們會飛得更好。”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目送兩位同事升空後説。

  7年前,費俊龍、聶海勝與楊利偉同時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此前,兩位航天員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均表示,完全有信心完成中國首次雙人太空飛行任務。與兩年前楊利偉在返回艙中度過的太空一日不同,40歲的費俊龍與41歲的聶海勝此次的雙人太空之旅預計將持續多日,他們將由返回艙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如果説楊利偉的第一次太空飛行實現了中國人的千年飛天夢的話,這次神六飛行則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階段的開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解釋説,這一階段的任務主要包括多人多天飛行、太空行走和航天器的交會對接等。

  按照預定計劃,航天員將在太空中脫下笨重的航天服,首次進入神舟飛船的“主艙”──軌道艙工作和生活。為此,飛船首次全面啟動了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從這個意義上説,這是神舟飛船第一次全船啟用。”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説。

  9點34分許,太空中傳來了兩位航天員“感覺良好,一切正常”的消息。

  張柏楠用“更加舒適、更加安全”來形容神六飛船與神五飛船的區別。僅從外觀上看,兩艘飛船與並無差異,但神六的技術改進多達110項: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飛船濕度能始終控制在80%以下;改進了座椅的著陸緩衝功能,使航天員落地時更舒緩;改進了軌道艙與返回艙之間艙門檢漏等技術,確保航天員進出安全暢通。

  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仍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先後把6艘飛船送上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保持著迄今為止100%的成功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説,經過75處改進的這枚火箭,具有更高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戰略中,神舟六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表示,中國正穩步推進載人航天工程第二階段目標的完成,並向第三階段即建立太空站的目標邁進。(完)

  

總設計師詳説神舟六號十二大新特點

  新華社酒泉10月12日電(記者白瑞雪、孫彥新、徐壯志)船,還是那艘“船”;箭,還是那支“箭”──與兩年前的神舟五號飛行相比,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究竟有些什麼不同?

  不同點一:一人到兩人。神舟五號只有楊利偉一個乘客,神舟六號增加為由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航天員組成的乘組。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人數的增加給飛行任務的各個環節和工程各系統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攜帶的裝備要增加一倍,兩名航天員存在協同配合的問題,等等,所以這次航天員的訓練也是以乘組形式進行的。雙人飛行,比單人飛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飛船和工程其他系統的性能。

  費俊龍、聶海勝:遠征太空的新勇士

  傾聽兩位航天員的真情袒露


10月12日淩晨6時許,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航天員費俊龍(左)、聶海勝走向發射塔。  新華社記者趙建偉攝

  不同點二:一天到多天。神舟五號僅飛行21個小時,繞地球14圈,距離總計60萬公里。神舟六號要在軌運行多天,飛行圈數、距離必然大大增加,費俊龍和聶海勝將成為飛得最遠的中國人。

  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于志堅:在空間停留的時間越長,意味著發生問題的概率越大,飛行控制也遠比神舟五號複雜。我們對計算機終端進行了更新,數據記錄方式也實現了更新換代。神舟六號制定了在軌運行時的150余種故障模式和對策,如果故障嚴重,飛船在每一圈都能應急返回。

  專家細數神舟六號飛船與神舟五號的四大區別

  從神五到神六:中國載人航天的一大步

  不同點三:一艙到多艙。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待在返回艙內,也沒有進行空間科學實驗操作。但這一次,兩名航天員要從返回艙到軌道艙吃飯、睡覺並進行空間科學實驗。這是我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科學試驗如果沒有人的參與,試驗的內容和效果將受到很大的限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科學試驗無法事先設定好,試驗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根本無法預料到的情況,需要科學家根據這些情況採取措施,這必須要有人的參與。所以説,人的參與將使空間科學試驗實現質的飛躍。

  人的參與將使空間科學試驗實現質的飛躍

  神舟飛船達到國外第三代載人飛船水平


在模擬訓練中,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在飛船返回艙內進行訓練。 新華社發(秦憲安攝)

  不同點四:航天員的“衣”。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穿著航天服,而這次兩名航天員要脫下航天服到軌道艙活動。

  陳善廣:中國航天員現在穿的是艙內航天服,實際上它不僅僅是服裝,更是載人航天的個體防護保障系統。這次使用的航天服與上次楊利偉穿的一樣,只不過楊利偉沒有脫過。航天服重量近11公斤。在地面上,航天員穿脫一次常常大汗淋漓,經過訓練,他們都能在兩三分鐘內完成穿脫,失重條件下可以更快。

  中國航天服具備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艙外航天服研製工作進展順利

  航天服──航天員的個人防護系統


在模擬訓練中,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在飛船返回艙內進行訓練。

  不同點五:航天員的“食”。神五飛行的21個小時裏,楊利偉吃了些小月餅,喝的是礦泉水,而這次,航天員吃上了熱飯熱菜。

  陳善廣:中國人喜歡吃熱餐,飛行時間短的話吃點心、喝涼水還可以對付,但時間一長就不好受了。所以這次我們專門設計了一個食品加熱裝置,能在十幾分鐘里加熱食物。神舟五號上有十幾種食品,楊利偉只吃了三五種。這次帶了50多種,香菇菜心、牛肉丸子等,吃飯的時候還可以喝奶油濃湯或咖啡、綠茶等飲料。

  不同點六:航天員的“睡”。楊利偉躺在座椅上睡了兩覺,其間熟睡有半個小時。這次飛行,兩名航天員睡覺時間增多了,而且要用上太空睡袋。

  陳善廣:飛行時間加長後,航天員必須有足夠的睡眠,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和科學實驗的正常開展。這次,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我們用保暖織物設計了太空睡袋,固定在軌道艙艙壁上。如果要形容“神舟”六號航天員睡覺姿勢的話,應該是“挂”著睡的。

  不同點七:航天員的如廁問題。楊利偉在太空沒有上廁所,神舟六號飛船首次在軌道艙裏裝備了大小便收集器。

  陳善廣:在太空上廁所是個麻煩事。我們的航天服裏有一個類似于“尿不濕”的小便收集裝置,這是上次飛行中楊利偉惟一能夠使用的“廁所”。這次我們增加了一個大小便收集器,能夠強力吸走排泄物,同時通過除臭裝置除去異味。這個吸塵器式的“太空馬桶”在太空中是否方便好用,是這次任務需要驗證的一個問題。

  不同點八:飛船更舒適。基於兩人多天的飛行任務,神舟六號飛船首次全面啟動了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通過110多項技術改進,這艘飛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改進了座椅的著陸緩衝功能,不僅保護了航天員,還能讓他在返回途中座椅提升仍然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另外,因為人數和設備的增加,神六比神五飛船重了200多公斤。

  打造更舒適的生活空間──神舟六號內部環境詳解

  神舟六號飛船的構成


  不同點九:火箭更安全。與上一枚火箭相比,發射神舟六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有75項技術改動,更加安全、可靠和舒適,也有了更多的功能。

  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世界上不少航天事故都是火工品爆炸造成的,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這枚火箭第一次在點火裝置上增加了火路安全機構,把火工品爆炸的風險降到了最低點。同時,我們用新的計算方法,進一步了減小了上升段的震動。這枚火箭上還第一次安裝了攝像頭,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準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

  長征火箭三種逃生模式保障航天員安全

  不同點十:副著陸場首次啟動。與神舟五號著陸場系統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次飛行任務首次全面啟用了位於酒泉附近的副著陸場。

  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侯鷹:由於目前技術條件的限制,我們還無法對多天內的氣象變化進行精確預報。因此,在選擇飛船發射窗口時,無法保證主著陸場的氣象條件適合降落。副著陸場與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相隔1000公里,可以起到氣象備份的作用。所以,主、副著陸場都配備了必要的搜救裝備和人員,在飛船運行期間都全面啟動,做好迎接飛船著陸的準備。

  實時空間環境預報為神六飛行提供“天氣”服務


  不同點十一:發射更成熟。7月6日發射的實踐7號衛星,8月2日發射的中國第21顆返回式衛星,8月29日發射的第22顆返回式衛星,加上神舟六號飛船,3個月內發射“三星一船”,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寫下了發射最頻繁的記錄。

  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陸晉榮:航天自動化智慧化水平不高,因為很多環節需要人來操作。人都是會犯錯誤的,航天技術保障措施不足以保障每個環節都準確無誤,所以只能靠科學的組織管理和複雜的檢查測試。衛星發射同時也是對神六發射設施設備的檢驗,應該説,發射和測試技術更成熟了,我們也更自信了。

  我國成功發射第22顆返回式衛星並回收第21顆

  神舟六號將用長征二號F型火箭發射


這是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和長征二號F型火箭安全抵達發射塔架。

  載人航天發射場為何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載人航天發射場特殊在哪?


  不同點十二:航天人更年輕。尚志、張柏楠、劉宇、陳善廣……在神六飛行任務各系統的“老總”中間,記者發現了不少40歲出頭的年輕的新面孔。神舟五號七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53.6歲,神舟六號為48.7歲。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一個重大成就在於,用十幾年時間培養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隊伍。現在,飛船、火箭隊伍中35歲以下的人已經佔80%,其他系統關鍵技術崗位上也不乏二十多歲的骨幹。這支隊伍很年輕,長期在一線工作,積累了經驗,增長了知識,而且是在載人航天工程這個高度嚴格的環境和偉大的精神氛圍培育中成長起來的,所以現在都能夠挑大梁了。把擔子交給他們,我們這一代人很放心。

  神舟六號七大系統“兩總”比神五平均年輕5歲

  特寫:“我們對完成神六飛行任務充滿信心”

  (完)

  【數字神舟】

  2: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搭乘2名航天員進行多天飛行。

  8:飛船總長8米多。

  9:飛船軌道艙航天員有效空間約為9立方米,可以較為自如地轉身,做各種操作。

  13:飛船系統共有13個分系統組成,按照功能分別被命名為有效載荷、結構與機構、熱控制、制導導航與控制、推進、電源、數據管理、測控與通信、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乘員、回收與著陸、儀錶照明、應急救生。

  21攝氏度:太空中飛船向陽面溫度為100攝氏度以上,背陽面超過零下100攝氏度,飛船返回時與大氣劇烈摩擦可在表面産生數千攝氏度高溫,但通過防熱和控制,艙內溫度始終保持在21攝氏度,上下偏差各為4攝氏度。這個溫度,航天員穿著艙內工作服會感到比較舒適。

  60分貝:航天醫學研究表明,飛船飛行時絕對安靜會對航天員心理産生影響,但也不能太高。神舟飛船太空飛行時艙內儀器噪聲約為60分貝,相當於站在沒有汽車行駛的普通商業街上。

  52臺:飛船的三個艙上共有52臺發動機,其中推進艙有28臺發動機,4臺大的用於改變軌道、軌道維持和返回制動,小的用於控制飛船姿態;返回艙有8臺發動機,返回過程中穿越大氣層會使飛船姿態不穩,同時為實現精確著陸,需要對飛船進行姿態控制;軌道艙有16臺,為其留軌半年提供動力。各艙發動機都是偶數,其中都有主機和備份機。

  90分鐘,飛船每繞地球一圈需要90分鐘,圓形軌道時每圈飛行距離約為4.2萬多公里,每天飛行距離約68萬公里。

  235個:返回艙有20多個較大開口,16個小口;軌道艙算上穿艙電纜也有20多處開口。飛船共使用了235個密封圈以保證每個口的雙道甚至多道密封。密封圈小的直徑8毫米,長的8米多。

  300公斤:電纜線是飛船的“血管”,所有設備必須有電纜線與之相聯為其供電。飛船共有電纜線300余公斤,總長度約30公里。

  343公里:飛船飛行時距地面的距離。繞地飛行的載人航天器一般都選擇與之接近的近地軌道,國際空間站距地面400公里左右。這個軌道既節省了把飛船送入太空的燃料和成本,又能夠得到科學實驗需要的微重力高真空等空間環境,是兩者之間的較優值。

  600臺:全船共有設備600余臺。

  10萬:飛船共有10余萬個元器件,來自數千家工廠。(新華社記者孫彥新、田兆運)

  >>>>>> 進入專題《“神舟六號”今秋遨遊太空》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