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2日 11:30 來源:新華社
兩位出生於中國南方的中國空軍前飛行員,今天雙雙出現在浩瀚太空中。
費俊龍,40歲,江蘇昆山人;聶海勝,41歲,湖北棗陽人。
雖然,他們的家鄉相隔千里,但,他們的生命歷程卻有著驚人的相似。
費俊龍:繪畫“繪”到太空中
自小喜愛繪畫的費俊龍沒有想到,自己沒有成為一名專業畫師,卻在20年前把自己的作品從紙上“繪”到了藍天上,繼而又在這個金色的秋季“繪”到了更加浩渺的太空。
與楊利偉等中國首批航天員一樣,費俊龍此前也是一名飛行員。所不同的,費俊龍是其中為數不多的特級飛行員之一。豐富的飛行經驗,為他日後成為航天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神舟五號飛船首飛訓練時,他是進入強化訓練的5名航天員之一。”提起這位戰友,我國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這樣告訴新華社記者。
在接受採訪時,已到中年的費俊龍雙目中閃爍著難以掩飾對遨遊太空的渴望和興奮,“有哪位畫師會有這樣的機會?”
高高的發射架,金黃的胡楊林,楊利偉首飛太空時的歷史性照片……與聶海勝一道走出問天閣的費俊龍或許沒有想到,身著航天服的自己,以及眼前的一切,已構成了億萬人眼中最美的圖畫。
從江南水鄉田間小路上那名總背著一卷宣紙去上學的小學生,到今天背負著一個民族探索太空重任的航天員,費俊龍走過了一連串不平凡的征服之路。
1982年,高中畢業的費俊龍碰上了空軍來學校招收飛行員。駕駛戰鬥機翱翔在廣闊的藍天上畫出的畫卷,一定比用自己手中的筆畫出的更美吧?他瞞著家裏,悄悄地報名參加了飛行員體檢。
得知自己三代單傳的孫子要去空軍當飛行員,爺爺首先不同意。“周總理小小少年就離開家鄉參加革命,我已經17了,能照顧好自己。”時隔20多年,費俊龍的父親費長寶仍記得兒子當年説的這句話。
“既然選擇了上天,那就要好好飛。”從軍前父親的囑託,成了費俊龍的人生座右銘。2年後,他以全優的成績從空軍飛行學院畢業,正式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擔任飛行教員,他被評為全空軍優秀飛行教員;擔任飛行技術檢查員,他將各種事故歸類分析,編寫了一部題為《警鐘長鳴》的飛行事故調查報告。1992年7月,在駕機進行高空性能試飛時,突然發生了燃料不足的意外,他憑著高超的飛行技術冒險飛回機場,飛機迫降後,油箱裏的油已完全耗盡。過人的勇氣、過硬的技術與冷靜的頭腦,使他在32歲那年成了一位年輕的空軍特級飛行員。
正當費俊龍準備在藍天上繼續揮灑自己的人生畫卷時,新的選擇出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呼喚中國的第一代航天員。
鷹為長空而生。來自太空的呼喚把費俊龍的視野延伸到了更加遼遠的世界。1998年1月,他從1500多名優秀空軍飛行員中脫穎而出,與楊利偉、聶海勝、翟志剛等人一起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一員。
從基礎理論學習到體質訓練,從專業技術學習到航天環境耐力和適應性訓練,從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到心理訓練和救生與生存訓練,江南人的靈性和細膩,農家子弟的追求與毅力,使費俊龍在每個訓練項目上都獲得了優異成績。
“都40歲的人了,還和準備中考的兒子一樣,比著學。”説起自己的丈夫,妻子王潔嗔怪中含著讚賞,“3個人的家務,都推給我了。”
神舟六號計劃在太空進行多天飛行。費俊龍把近40萬字的飛行手冊全部爛熟于胸,一項項複雜的飛行程序、操作要領以及各種應急處置方案,全部做到了不查手冊就能處置。
費俊龍的細膩與執著甚至到了令教員也感到吃驚的地步。有一次訓練時,教員出了一道題:“導致某異常情況返回的故障模式有幾種?”教員準備的標準答案是5種,費俊龍竟答了6種。檢驗結果,費俊龍是對的。
秋風,掠過無邊無際的戈壁灘,稍顯臃腫的航天服絲毫沒有影響費俊龍和聶海勝矯健的身姿,他們邁著軍人特有的整齊步伐,走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陳炳德。
“我們奉命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準備完畢,待命出征,請指示。”
“出發!”
很長時間,費俊龍沒有告訴父母自己真正的工作。有一次,母親忍不住問他:“你現在到底做什麼工作?”他笑著回答:“還是飛,不過要比在空軍時飛得更高。”
今天,英雄的母親,將和億萬人一起,親眼看到兒子飛得有多高、多遠。
聶海勝:放牛娃圓夢在太空
兩年前的深秋,作為神舟五號飛船首飛梯隊成員的聶海勝,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燦爛的朝陽裏,為楊利偉送行。兩年過後,同樣的季節,同樣的陽光下,楊利偉又在同樣的地方為聶海勝送行。
“他們會比我飛得更好。”目送兩位戰友飛向太空,楊利偉這樣對新華社記者説。
在楊利偉眼中,出生在鄂豫交界處偏僻鄉村的聶海勝有著農村人固有的堅韌與持重。“平時話不多,但做事踏實,而且配合精神好,一旦認為是正確的就會無條件去做。”楊利偉回憶,在2002年那次艱苦的沙漠生存訓練中,聶海勝的吃苦精神讓他至今難以忘懷。
聶海勝告訴記者,還在當放牛娃的時候,他就在牛背上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了藍天。成為一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後,他以為自己的夢已經應驗了,沒想到,今天,這個夢又在一個更新的高度上實現了。
夢想,總是隱藏在磨難的背後。在聶海勝的人生經歷中, 一個個磨難,最終帶給他的結果總是夢想的實現──只不過,相對別人,他付出些努力與耐心要更多一些。而勤奮與毅力,是這個在田間生活了整整18年的農家孩子從來都不缺少的。
兄妹8人中,聶海勝排行第六。雖然家境貧窮,但全家節衣縮食,堅持供這個從小喜好讀書的孩子上學。1980年,聶海勝14歲時,父親不幸病逝,剛上初二的聶海勝不得不停學──弟弟幼小,作為家中惟一的男勞力,他要去掙錢貼補家用。
學校的老師冒雨找到了聶海勝的母親:“這孩子成績好,退學太可惜。大家搭把手,把困難度過去,可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耽誤了。”
正在地裏幹活的聶海勝得知能重返校園,撲在母親懷裏痛哭了一場。從此,他更加刻苦,考上了縣重點中學。考慮到聶家生活困難,學校給他每個月發3元救濟金。即便這樣,聶海勝還得在假期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和自己的學費。
“好在窮人家的娃兒命硬,別看海勝個兒瘦小,但很壯實,從出生到成人基本上沒得過啥子病。”回憶當年的苦日子,聶海勝74歲的老母親張金秀至今還會感到難過。
1984年,聶海勝終於實現了那個牛背上的夢想,進入了空軍飛行學院。
重重的難關,似乎總是與這農家娃如影隨形。1989年6月12日,聶海第一次駕駛戰鬥機單獨飛行,就面臨了生死考驗──在飛向4000多米高空時,惟一的一台發動機突然停止轉動。飛機急速下降,地面指揮員命令他緊急棄機跳傘,但聶海勝一次次地冒險作著努力,總想把飛機安全開回去。1000米,800米,600米……直到距地面只有四五百米,再不跳就會人機俱毀時,他才按下了開關,跳傘救生。
事後查明,事故原因是由於發動機出現機械故障。鋻於聶海勝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部隊為他記了三等功。
雖然給自己的女兒取名天翔,妻子聶捷林最初並不同意聶海勝當航天員,做飛行員的丈夫已經夠她提心吊膽的了。在丈夫的執著面前,她最終還是讓步了。“他那犟脾氣,認準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來。”
如今,早已理解了丈夫的聶捷林也成了一位航天工作人員。她的最大意願,是把上初二的女兒培養成像丈夫這樣對國家有用的人。
聶海勝沒有成為中國航天第一人,但,兩年前的公開亮相,已使他成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時代英雄。榮譽,帶給聶海勝的更多是激勵:“國家花這麼多錢培養我們,太空中有那麼多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我們哪能懈怠。”
神五時首飛航天員梯隊成員的資歷,並不能給聶海勝提供神六乘組的通行證。用聶海勝的話説是──重新洗牌,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接受祖國的挑選。
恢復性訓練,適應性訓練……無論什麼訓練項目,聶海勝都把自己當作一名新手,一步一個腳印地執著前行。
正當聶海勝訓練進入關鍵時刻,2004年11月6日,遠在棗陽的母親突發腦溢血。站在病床前,望著撫養了他們兄妹8人的慈母,聶海勝悲痛不已。然而,僅僅在家裏侍候了母親3天,他就匆匆趕回北京訓練,留下妻子代他照料老母。
衝出天地間,圓夢九天外。當神舟六號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時,我們知道,聶海勝,這個當年的放牛娃,一定會有新的夢想。(完)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