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不負淩雲萬丈才──黃昆追思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5日 10:14 來源:新華社

  “科壇泰斗,晶格動力學,英名譽中外;學海宗師,半導體物理,師表惠後學”,中科院半導體所靈堂兩側的大字輓聯,既是對黃昆一生的高度濃縮,也是對他的中肯評價。

  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黃昆院士7月6日下午因病逝世,享年86歲。

  作為“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的獎勵”,國家最高科技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迄今僅有7位得主。連日來,作為第一位去世的最高科技獎得主,黃昆及其一生引起人們的關注。


  科研、育人“雙輝煌”

  黃昆1919年9月出生於北京,1941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物理系。1945年赴英國留學,1948年獲英國布裏斯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至1951年在英國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任博士後研究員,1951年至1977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77年至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1983年至今,任名譽所長。1987年至1991年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黃昆先後榮獲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和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從“黃散射”到“黃方程”,從“黃-裏斯因子”到“玻恩和黃”,以至“黃-朱模型”,半個世紀以來,黃昆在固體物理學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塊塊豐碑。

  從《固體物理學》到《半導體物理》,黃昆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半導體人才,為高校普通物理、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的教學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甘子釗院士、夏建白院士、秦國剛院士、朱邦芬院士……這些活躍在科研戰線上的院士們,都曾作為學生或同事,上過黃昆的課,或者一起進行科研,從他的一言一行中受益匪淺。“對黃老師的教誨,我們將終生銘記。”夏建白院士説。

  2004年考上中科院半導體所的研究生黃慶忠在大學時就學過黃昆原著的《固體物理學》,至今難忘:“很仔細,很透徹,概念很細緻,便於理解。”“描述不是從一般角度,是一本經典教材。”

  “從第一原理出發”

  2002年,黃昆獲最高科技獎;2003年年初,又成為十位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之一。面對這些榮譽,黃昆總是説:“我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沒有什麼神奇和驚人的地方。”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獲得一些成績,主要在於“勤於思考、堅持工作”。

  黃昆研究教學五十載,形成自己鮮明的治學風格。黃昆認為,對科研工作者來講:“一是要學習知識,二是要創造知識。歸根結底在於創造知識。”

  長期和黃昆合作研究的朱邦芬院士回憶,黃昆每研究一個問題,每評閱一篇論文,喜歡“從第一原理出發”,即先不看已有文獻,獨立地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正是‘從第一原理出發’的風格,使黃昆的研究工作往往具有學術上的開創性,凡以他姓氏命名的理論都是例證。”

  正如復旦大學陸棟教授賦詩所雲:“不負淩雲萬丈才,科研襟懷幾度開。固體物理奠基者,大師偉名當長在。”

  治學為人堪為師表

  無論治學,還是為人,嚴謹都是黃昆的一大特點。他不贊成用過於煩瑣的數學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然而在需要數學推導及計算時,又十分仔細,反復多遍。對中青年科研人員的論文,黃昆往往多次修改,甚至於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見有時候掩蓋了原文。

  朱邦芬院士説:“有時候黃昆和學生一起做的工作,通常在學生做數值計算的同時,他也在家裏用一台計算機或計算器進行平行計算,以確保結果的可靠性。”

  晚年的黃昆,更加嚴謹淡泊,甚至有點“怪”。中科院半導體所原所長鄭厚植院士説:“他是院士,何況是權威。但他卻回絕了很多學術會議的邀請,包括半導體方面的。他認為,現在學科發展這麼快,去了以後,你説和不説都不好。不説,你架子大;説了,又怕説錯話。”

  “從不願意宣揚自己”

  獲最高科技獎時,他在“請示”夫人後“勉強”同意記者來到他兩室一廳的家,“只能看不能問”。記者呆了不到10分鐘,連坐都沒坐,正準備開口提問,卻被黃昆夫人--李愛扶--這位相伴半個世紀的英國老人下了“逐客令”:“我想知道你們什麼時候走?”

  “他一般不太歡迎別人到他家裏去。即使有事情去,幾分鐘把事情講完,他就站起來送客。”鄭厚植院士説。

  “他們不是不願意和人接觸,而是不願意宣揚自己。”鄭厚植院士解釋説,“這是一種道德理念,用現在的話説,就是求真務實。”

  獲最高獎後,黃昆仍然住著兩室一廳的房子,房子裏堆得滿滿的。鄭厚植説:“以前每次給他分房子,黃先生總是不同意。前面給過兩次,都被拒絕了。第三次,我們反復動員,您歲數這麼大了,要有人照顧,如果請一個阿姨來,房子那麼小,人家就不會來。”

  “為什麼不要房子?因為他對自己非常嚴。‘文革’時,黃先生因為是1955年的院士,每個月有300多元錢收入,我們也就45到50元錢。他説,‘我要抽煙,比你多拿6元錢,其餘都交黨費’。”

  “放手”培養 後繼有人

  在黃昆的帶領下,1989年半導體研究所成功組建了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前,鄭厚植應邀回國負責實驗室工作。

  “黃先生很放手。”鄭厚植説:“實驗室建設、項目申請,都交給我,讓我去做。這些年來,我們也一直以他為榜樣,特別是他的一些優良作風,在實驗室裏源遠流長。不久前,我們還獲得了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集體稱號。”

  “去年我們還拿了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鄭厚植説,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現有10名40多歲的教授,其中5位‘百人計劃’,5位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這些年輕人還獲得了國家基金傑出青年群體稱號。可以説,黃先生倡導的學科後繼有人。”

  “秉承先生遺志,弘揚科學精神”,中科院半導體所靈堂後方懸挂的12個黑色大字,是靈堂設立者的心願,也是眾多同行同事、後學晚輩的心聲。(新華社記者 李斌 周婷玉)

  

為黃昆院士送行

  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黃昆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于7月6日16時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黃昆院士去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黃昆先生生前親朋好友、學界同仁分別以不同方式錶示哀悼,為黃昆院士送行。

  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莊嚴肅穆。黃昆院士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神態安詳。12日上午,溫家寶、賀國強、路甬祥、陳至立、羅豪才、王選和朱光亞等同志分別緩步來到黃昆院士遺體前肅立默哀,作最後告別。隨後,與家屬一一握手,表示慰問和哀悼。

  黃昆院士去世後,曾培炎、韓啟德以及周光召、錢偉長、宋健也以不同方式錶示慰問和哀悼。

  “垂范世人,啟迪後學”

  中科院半導體所的網站上,專門設立了網上靈堂。“追憶黃昆”通過一幅幅老照片展示著不同人生瞬間的黃昆形象;數百封唁電唁函一一陳列,寄託著人們的哀思。

  “迄今我們已收到200多份唁電唁函,輓聯1000多條。”黃昆院士治喪辦公室工作人員説。

  “黃先生不幸逝世,使我們深感惋惜,但他對國家、對科學的奉獻精神將激勵著年輕後學努力學習,成為國家棟樑之才。”彭桓武、戴元本、郝柏林、何祚庥等8位科學家在聯合署名的唁電中説。

  “黃昆院士是中國科學界的典範,他嘔心瀝血,教誨提攜。他嚴謹的治學風格培育出一批英才,他對祖國的赤子之情,對事業的赤子之誠,對黨的赤誠之心和高尚的情操將繼續垂范世人,啟迪後學。”黃昆“生平介紹”説出了人們的心聲。

  “學界痛泣遣悲哀”

  黃昆去世後,作為生前好友,北京郵電大學名譽校長葉培大院士不僅前往靈堂悼念,而且賦詩感懷:“岱色蒼茫眾山小,天容慘澹大星沉。物理學界不見君,院士行中少一人。”

  驟聞黃昆院士去世,復旦大學陸棟教授撰文紀念:“噩耗電傳比疾雷,學界痛泣遣悲哀。風號猿啼水自流,桐枯林茂鳳再來。”

  “黃昆工作異常勤奮,在辦公室除了討論問題,往往一坐半天,不停地寫、算、思索。雖然年過古稀,仍堅持在第一線工作。甚至在家中,在節假日,他還經常伏案工作。”曾和黃昆合作提出“黃-朱模型”的朱邦芬院士思緒萬千,“我們要秉承先生治學為人的風範,為我們國家的科學事業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以告慰黃昆先生。”

  夏建白院士是黃昆先生上世紀50年代在北京大學任教時所收的“大弟子”。他在《深切悼念黃昆老師》的文章中説,“黃先生帶出了一大批我國半導體事業的骨幹,桃李滿天下。我本人的成長則是和黃昆先生從大學、研究生、一直到現在的教導分不開的。我將終生銘記。”

  “對黃先生最好的紀念”

  1999年得了帕金森病以後,黃昆的身體一直不太好。“腦軟化,體質比較弱。”中科院半導體所原所長鄭厚植院士回憶説,“逝世的直接原因就是6月初感冒,導致肺部感染,最後呼吸衰竭。”

  住院前,鄭厚植最後一次去看望黃昆,是在4月21日──用450萬元最高科技獎獎金做基金的“黃昆獎”被批下來後。

  “那天,我拿著科技部蓋了章的批准文件給他看,他很高興。”鄭厚植表示,迄今為止,國家最高獎獲得者拿450萬元獎金做基金設獎的幾乎沒有,“這樣影響更大、更深遠,已經確定了章程、理事會和評選委員會,因為黃先生突然病重和去世,稍微停了一下,但還是會繼續做,希望將來能夠做得更有意義。”

  “也許,這就是對黃先生最好的紀念之一。”鄭厚植院士説。(新華社記者 李斌)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