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認為,要做一把好劍,你要具備四個條件,首先要天時,第二就是要地利,就是你這個地方要具備有利的條件,第三個你當地要出産適合這個劍的優良的材料,第四個要用人工巧匠,這四句話就叫做天有時,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就是説要同時要具備這四個條件,才能做好一把好劍。
龍泉位於浙江西南部,為春秋時期越國古甌地,八百里甌江就從這裡的山中發源,一江綠水穿城而過。境內群山疊翠,溪流縱橫,與越地山水相依,地氣相連。在古人眼中,鑄造出一把舉世無雙的寶劍,既是鑄劍大師們高超的技藝所至,同時也是日月山川、天地精華孕育的結果。而歐冶子云游天下,四處尋訪,也曾經到過福建、江西等許多鐘靈毓秀,物華天寶的地方,為什麼卻偏偏對龍泉青眼有加?龍泉究竟有着什麼特殊的自然條件吸引了這位鑄劍大師呢?
周:為什麼歐冶子要選擇龍泉造劍呢,有一個原因就是龍泉這個地方盛産鐵英沙,這在一般的地方是很難見到的,但是龍泉任何地方隨手就可以得到,就包括這裡,就這種河底下面,隨手就可以得到,隨手一把沙,就含非常非常多的鐵英沙,這個黑色的顆粒就是。
歐冶子選擇龍泉作為造劍之地,除了這裡的山溪中蘊含着豐富的鐵英可為鑄劍提供原料外,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當時在龍泉一帶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而且其中以松木居多。茂密的森林,為冶煉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而由松木所製成的松炭,則為歐冶子冶煉鐵英提供了一種更加特殊的供效。
這個松碳究竟有什麼功效呢?我想幹將、莫邪捨身鑄劍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為了製成寶劍,竟然雙雙跳入熔爐,感動了天庭,爐中的鐵礦也因此而熔化,這才最終鑄成了幹將、莫邪兩把神劍。關於人跳入熔爐,鐵礦就能熔化的説法,到是有一個科學的猜測。我們知道,鐵的熔點是1500度,而古代的冶煉技術相對落後,熔爐內的溫度總會與這個熔點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就是古代煉鐵總是難於成功的一個原因,但是如果此時真有人跳進熔爐的話,那麼人體內像磷之類的物質,就可能會迅速燃燒,産生高溫,並將爐內鐵礦熔化。而相比之下松碳的作用,就和這個有些相似,松碳內常常含有松脂,但它作用並不是增加多少爐內溫度,而是作為一種催化劑,它使得鐵的熔點降低,從而同樣是促進了鐵礦地熔化。雖然鐵是煉出來了,可是這樣的鐵是不是就能要直接用來鑄造一把寶劍,歐冶子他又是怎樣造出傳世的鐵劍呢?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焰煙,紅光紫氣倶赫然。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唐代詩人郭震在他的《古劍篇》一詩中,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鑄劍大師巧奪天工的技藝。
而今天在龍泉,仍然還有人沿用着歐冶子鑄劍的古法在製造寶劍,那麼這種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方法,是怎樣製造出傳奇的上古神兵呢?
周:這是毛鐵,又稱海綿鐵,就是用河裏的鐵英沙經過提煉出來的,劍就是用這種原材料打造的,自古以來龍泉就是用這種原料製造最好的寶劍。
在冶煉過程中,由於木炭作為燃料的溫度不夠高,提煉出毛鐵的純度也往往不盡如人意。如果直接把它當作原料,像鑄造青銅劍一樣,澆鑄成兵器的話,那麼,由於鐵本身的特性加之其中含有的雜質,就會導致這樣鑄造出的兵器很容易變形、折斷,反而不如青銅鑄出的好。既然澆鑄的方法已經無法適用於鐵劍的製造,那麼,當年的鑄劍大師又是採取了怎樣的造劍秘法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歐冶子通過反復的鍛打,就是説把這些塊練鐵得到初級産品拿到爐裏面反復的加熱,反復的鍛打,通過反復的鍛打去掉了大的雜質,把這個快練鐵裏面的雜質全面給去掉了。
古人的造劍秘法其實就是早期的鍛造技術,工匠們將冶煉出來的毛鐵塊,反復放入熾熱的炭火中加熱,並一次又一次地折疊鍛打,在這個過程中,毛鐵塊裏的雜質就會逐漸的除去。然而這種技術的關鍵,其實並不是僅僅在於它能去除多少雜質,而是它能夠使一塊普普通通的毛鐵,在經過千錘百煉之後能夠大副提高自身的韌性,那麼,這個歷經千年的煉鐵方法,究竟是如何來實現這一點呢?
毛鐵為什麼在鍛打後會韌性大增呢?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爐中燃燒的碳。我們知道,鋼的強度要比鐵高許多,而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含碳量的不同,折疊鍛打的過程,其實就是為了讓炭火裏的碳原子不斷向鐵塊裏滲透,增加鐵塊自身的含碳量,也就是在增強鐵劍的強度,正所謂的百煉成鋼,其實説的也就是這個道理。不過,一把鐵劍若想成為可以摧金斷玉的神兵利器,除了要經歷烈火中的千錘百煉之外,還需要經過另一道極為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淬火。
淬火其實是一種金屬熱處理的方法,就是把劍在爐中燒熱到一定的溫度,然後讓它在水裏迅速的冷卻,這,常被鑄劍師們看作是點睛的一道工序。傳説當年歐冶子為楚王造劍時,也曾把劍進行過這樣的處理。
吳:這個地方呢,相傳是歐冶子當年鑄劍的地方,他就是利用這井裏的水拿來淬劍的。據説用這水淬劍特別鋒利,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水是幹寒清冽,今天龍泉寶劍的鑄劍師仍然有這樣一個傳統,就是來拿這個水來鑄劍。
鑄劍師把從井裏取來的水盛入木桶中,準備為鍛煉成形後的鐵劍進行淬火。淬火對於一把劍來説可以看做是一次重生,它最終鋒利與否就將取決於這關鍵的一步。
這樣經過淬火的劍,他現在的硬度要比原來高很多了,可以達到真正的鋼揉相濟,如果一把沒有經過淬火的刀,那麼他們兩個鋼刃相碰的話,碰完之後這個劍沒有任何缺口,這把刀的缺口已經有辦工分多了。
為什麼經過淬火的劍會變得更加堅利呢?這其中的原因還是和碳有關。我們知道,一把劍是否鋒利,主要是由造劍材質的硬度來決定,硬度越高就越鋒利,而鋼鐵的硬度,又和它自身所含碳的多少相關,太少了,它就是這樣,是軟的,中等一點,它看起來就很有韌性,而到含有很多的時候,他就會十分的堅硬了。那麼為什麼把劍加熱後放水裏它就能變得更硬了呢?這是因為劍在加熱的過程中,它體內的碳原子會在溫度的作用下富積到劍的表面,而此時如果劍身被水突然冷卻,那麼這些碳原子就會來不及擴散遷移,被強制地限制在鐵原子之間,這樣這部分鐵的硬度就會大副的提高,所以,當淬過火的劍與沒有淬過火的劍相碰的話,就能産生剛才的那種效果。
經過淬火之後,劍的硬度得到了質的改變,再經過十幾道的研磨工序,一把鋒利無比、寒光逼人的寶劍,就最終製造完成了。
經過三年的嘔心瀝血,歐冶子終於完成了他的使命,鍛造出三把威力無比的絕世寶劍,獻給了楚王。而當時楚王的品劍師風鬍子,則根據這三把寶劍上不同的花紋,將它們分別命名為龍淵、泰阿和工布。
吳:那楚王又問了,他説,你為什麼鑄這三把劍叫龍淵、泰阿、工布呢?那麼這個風鬍子講了,他説,你看(龍元劍關頎長廬登高山臨深淵),這句話的意思你看龍淵劍這把劍身上的花紋,它好像高山、深淵一樣的彎彎曲曲的,那麼泰阿講流水之波,也就是很連鎖的,像浪濤滾滾一樣的流水之波。那麼貢卜劍文着流水絕,就是説它好像連綿不斷。
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劍一經出世,立刻轟動了天下。《越絕書》中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楚王擁有了這三把寶劍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其他的幾個國家。其中,晉國的晉鄭王得知後十分羨慕,公開向楚王索劍,但被楚王斷然拒絕。晉鄭王惱羞成怒,不顧群臣勸阻,派兵圍攻楚國都城,這一圍,就是三年。
吳老師:在這種情況下面,楚王就忍無可忍,他就帶着那把泰阿劍跑到城樓上面,對着下面圍困京城的兵揮舞泰阿劍,結果劍氣一揮,這京城下面的兵就全部昏昏沉沉的就迷倒了,而且血流成河,那麼金城兵就退兵,就大敗而去,那麼這個泰阿劍是給歐冶給楚王鑄的第二把劍,他有這樣神奇,那麼第一把龍淵劍它的威力就更不在話下了。
古籍中對泰阿劍的描寫雖然誇張,但也從側面説明了,鐵劍在當時的特殊地位。而自從歐冶子為楚王造出寶劍後,楚國的鐵劍就從此獨步天下,所向無敵,軍事勢力也因此大大增強了。
史書《戰國策》中稱:“龍淵、泰阿”,“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可見其威力之大。也正因如此,這些劍才被後人奉為了神物。雖然這三把鐵劍,如今已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自從歐冶子造出這三把劍之後,他製造鐵劍的方法就一直被後人效仿、改進,可以説如今龍泉寶劍能夠名揚天下,與他的這套造劍工序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現在有很多學者都認為歐冶子不僅是造出了龍淵、泰阿、工布三把鐵劍,更關鍵的是他開創人們製造鐵劍的先河,為後人總結出了一套製造寶劍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