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肉,該不該吃?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24日 16:47
肥肉,該不該吃?這好象沒有多少科學的問題,而實際上卻包含著一些科學問題和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問題。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在上中學時,就學習到從西方傳播過來的科學知識,説營養有三大要素:脂肪、澱粉、蛋白質。三者中,同量營養所産生的熱量,以脂肪為最多,而當時的西方科學認為營養就是熱量,産生的熱量多,就是營養高。當時,脂肪自然是身價比較高。六十年代,我到北京上大學,知道北京的豬肉,肥膘厚的為一級肉,一斤九角五分。肥膘中等的為二級肉,一斤八角四分。肥膘在一厘米以下的為三級肉,一斤七角五分。這就可以看出來動物脂肪的身價了。動物脂肪營養高,發達國家的人民生活提高了,食品中脂肪的成分就自然增加了。那時方法西方出現這樣的問題:患心腦血管病的人多了,死亡率也增加了。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動物脂肪攝入量過多,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病。這個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得到公認以後,動物脂肪的價值一落千丈。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曾問過從香港回來的人,他告訴我,在香港,瘦豬肉一斤11元,肥豬肉一斤0.8元,瘦豬肉價格比肥豬肉高出十多倍。而當時,北京的肥豬肉還比瘦豬肉貴,因為不開放,外面的信息還沒有完全傳進來計劃經濟還沒有改變這一方面的價格。後來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在中國瘦豬肉也提高了價格,肥豬肉也降價了。豬要養瘦肉型的品種,甚至使用瘦肉精來增加豬的瘦肉。所有與動物脂肪有關係的食品,都被消費者普遍嫌棄。特別一些想減肥的青年婦女和姑娘,甚至將動物脂肪視同毒品,似乎吃一點就會馬上發胖,立即得心愛離血管病,很快就會死亡。這種觀念在社會上一再被強調,形成整個社會心理。還有一些已經很胖的人,在這種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也就不敢吃肥肉,儘管平時很喜歡吃,為了健康、活命,在親友的力勸下不得不放棄這種享受。
忌吃肥肉風行天下以後,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急劇增加。現在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一億三千萬多。有的地區,有的國家,糖尿病患者達到成人的四分之一。而以前則在千分之一以下。在中國,可能有一些以前沒有查出來的病例,但總體上説,還是糖尿病患者急劇增加。在一次平衡論的學術研討會上,有一位飲食衛生專家在發言中説到各種營養少了會出現什麼疾病,多了又會導致什麼毛病,但有的則沒有説,例如脂肪攝入量多了,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病,少了沒有説會引起什麼病。同時,她又説許多病是與生活習慣有關係,例如什麼病是吸煙引起的,什麼病是酗酒引起。我注意到,她沒有説糖尿病是怎麼引起的。因為有的醫生在電視上説,糖尿病與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吸煙、飲酒、愛吃肥肉等,就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是,全世界至今沒有明確糖尿病是如何發生的,有些人根據自己所討厭的吸煙之類當作發病的原因,是沒有根據的。
結合幾種情況,吃肥肉少了會引起什麼病,沒有説法。糖尿病如何發生,而且近二三十年急劇增加,得不到説明。再聯絡半個世紀以來的科學研究成果與社會思潮的變遷,我懷疑,吃肥肉少與糖尿病劇增也許有某種聯絡。後來從報上看到新西蘭科學家研究成果認為,經常吃脫脂牛奶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不吃肥肉,多吃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已經足夠補充人體的需要,將牛奶中的脂肪再提取走,脂肪的攝入量可能太少,因此容易引起脂肪缺乏症。現在一些醫務工作者心裏總覺得脂肪不好,已經成了迷信!這種觀念改不過來,就很難探討缺少脂肪會産生什麼疾病。
脂肪攝入量過多,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這個科學研究成果是對的。但是,這個籠統的説法,還有如何正確理解的問題。首先,多少算多。是一天一斤,還是半斤?還是半兩?還是一錢?其次,物極必反。太少了是否也不行,也會因此引起什麼疾病?三,注意特殊性。具體到某個人,攝入量也應該有不同的範圍,需要區雖對待。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不同,重體力勞動者與輕體力勞動者也應該不一樣,而且個體素質也有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我認識的研究西方哲學的一個人,他説吃肉容易消化,吃蔬菜不容易消化。這當然是很特別的。以前吃肉很多,身體一直很健康,後來在整個社會輿論吃肥肉不好的嚴重影響下,他也不敢吃肥肉,改吃蔬菜與魚類,後來他也患了糖尿病。有的人吃雞蛋過敏。有一個研究中西古代史的老選擇不能吃魚肉,豬牛羊的肉不吃,雞鴨鵝的肉也不吃,各種海魚和淡水魚都不吃。一年到頭只能吃蔬菜與雞蛋,他買雞蛋,幾天就是一小筐。個體差異應該注意。我的心臟沒有毛病。心電圖卻不正常而且似乎有嚴重問題。最後,營養偏差更加有害。脂肪不敢吃,三大營養只有澱粉和蛋白質。澱粉會分解出糖來,糖尿病患者都被告知不能吃糖,澱粉類食品也要少吃。許多患者在很短的時間內,體重大幅度下降。為了防止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不吃脂肪,少吃澱粉,只能吃蛋白質了,如果只吃蛋白質,那就會産生更加嚴重的疾病。上個世紀80年代初,《人民日報》曾經報道過兩例:産婦在坐月子中只吃雞蛋,每天吃十幾個。出了月子,突然雙目失明。什麼原因還説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三大營養,不吃脂肪與澱粉,只吃蛋白質,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營養偏差,會引起更多更複雜的疾病。
任何一種理論出來,都要注意它的適用範圍,對於個體來説,也都要注意特殊的反映。現代科學經常講規範化,規範化有時很必要,便於掌握與傳授,但是,規範化就容易忽視特殊性,缺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缺乏對特殊性的認識,因此很難完全適應千差萬別的客觀事物。自然界是辯證法的試金石,具體分析實際事物的特殊性,才能堅持辯證法。
科學家在研究中,對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有很深刻的認識,但是,對研究範圍之外的事物就缺乏了解,因此對於自己所研究的事物與外物的聯絡就不太清楚,因此對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也不可能有真全面的了解,所謂“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學家從世界歷史這樣宏觀的角度審察下提出的問題,有助於科學家開闊思路,選擇課題進行研究,這樣才可能有所發現。對於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哲學家十分重視並進行深入研究,概括總結,提出新的理論模式,對於科學家的研究也會有促進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家與科學家的聯盟是非常必要的,對雙方都是有利的。教條主義的“哲學家”與形而上學的科學家,都是不利於科學發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