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看配過音的電影(上)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1日 16:55
主持人:陳大會 編導:董雯嫣
播出時間:2003年11月15日23:30 CCTV-12首播
嘉賓:上海電影譯製廠 喬榛 李梓 丁建華
導語
歡迎收看我們的節目!為外國的電影電視劇配音的人被稱為是為外國人説中國話的藝術家們,在中國電影界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説邱岳峰、畢克、尚華、喬榛、李梓、丁建華、童自榮等等。這些人全都是上海電影譯製廠的人,這個地方就是上制廠的混音棚,那麼通過這個臺子配音演員的聲音就可以傳到屏幕上,最後合成翻譯過來的電影。對於那些老的配音演員的熟悉的名字,很多觀眾會説我們是聽著他的聲音長大的,在我們今天的節目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來回味一下這些片子,這些存留在我們記憶當中非常親切而熟悉的老的譯製片,在這個地方和這些碩果僅存的藝術家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就是有人提出來,他們更願意看沒有配過音的國外電影。現在我們要專訪的是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廠長喬榛和他的老搭檔李梓、丁建華。
採訪內容:
主持人:其實給電影配音的歷史有50多年了,但是現在大家都非常關心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就是配過音的電影和原聲的電影有什麼區別?
丁:一個直接的感受就是這個外國人中國話説得挺好,就會有這種,很多外國的這些比如説倍賞千惠子,中野良子、高倉建,包括哈裏森福特,就是演《亡命天涯》男主角的演員。
主持人:這個大部分是聽,因為他的聲音也是他的表演的一部分,當看到他的聲音,這個表演的重要的一部分被拿掉了,換成你們的聲音,他們會不高興嗎?
喬:他們很高興,他們非常激動。
丁:到我們廠裏來過的高利派克。
李:63年到上海來過,當時我去接待她了,當時我們把我們配好的片子,放給她看,看了以後她很激動,她就説我會説中國話了,而且她對我們配的還是非常滿意的,她怎麼滿意呢?從什麼角度上來看?就是説從觀眾的反映,觀眾的角度上看,她説觀眾有效果(響應)的地方,你們説的當然都是中國話,但是觀眾的反映是非常正常的,就説明你們配非常符合原形,就和我原來用墨西哥語言在觀眾那兒取得的效果是一樣的。
主持人:最早的時候要給國外的電影配音,這個初衷是什麼?
李:一開始解放初期的時候,主要是大批的蘇聯片子,幾乎沒有其他國家的片子,雖然和蘇聯的關係那時候非常友好了,但是懂俄語的還是很少很少的,所以就是廣大的觀眾迫切需要的。
主持人:我知道在二三十年代有很多的片子,跟國外是同步的播出。
李:那時候僅僅就是簡單的把一些故事情節,簡單的介紹一下。
主持人:現在配音的電影,包括整個配音的隊伍,好像在觀眾當中,印象不太好,大批的作品粗製濫造,很多配音演員趕場,連自己配音的人是誰都不知道,但是能掙很多錢。我的問題是,像你們這些專業的配音人員,和那些非專業的配音演員比起來,所配出來的片子有什麼差別呢?
喬:有一種反響,觀眾説我們簡直就看不懂,另外一個就是拖腔拉調,這個我們感覺很不舒服,這個聲音跟角色是游離的,另外就是一個聲音配好幾個角色,甚至於情節我們都看不懂,因為是文本的關係,要把它捋順,我們感覺這種現象很遺憾,覺得作為我們專業的配音演員來説,我們要給觀眾一個真正的譯製片。
主持人:現在這樣的片子,在市場上能佔百分之多少呢?
喬:比較少的。
主持人:少到什麼程度呢?
李:反正我就覺得在正規的、像我們這种老的廠子中還依然存在,我們在藝術創造上還是非常嚴謹的,非常認真的。
主持人:但是現在的情況他們能掙很多的錢。
丁:我覺得在經濟上可能競爭不過,就是我們一個企業都競爭不過一個單幹的人。
主持人:那您不覺得在片子的數量上,他們做得比你們的多嗎?
丁:多,而且是通過電視臺出去的片子。
主持人:為什麼呢?
丁:它不是影視劇院的片子,它是電視臺,它有些電影買的電視播放權,那它自然就很多,我覺得如果這個隊伍龐大,在它的開始和發展的這個過程當中,我也特別能理解,這個市場當時亂,其實它也推動了譯製事業的發展。
主持人:您特別理解藝術家沒有市場嗎?
丁:不是,藝術家其實還是有市場,像我們還是很忙,只不過你再忙,你經濟上拼不過人家,因為人家是單幹的,你比如説我們去年做了一個哈利波特(二),那麼這個哈利波特(二)我算了一下,我是導演,我用了29個演員,但是如果這個戲給業務單幹的話,他最多用6、7個演員,這是他自己説的,那29個演員吃什麼,因為這6個人分,他能分到好多,但這些錢如果擺在29個,再加上錄音室所有的創作人員都放進去的話,有30好幾,那麼這30好幾,人家5、6個人就能分的這個錢,那顯然我們是沒法比了。
主持人:各位靠什麼來和那些配音員競爭呢?
丁:靠質量,我覺得質量就是它最根本的東西。
喬:我們覺得我們這樣做值,真是的,説句心裏話。
主持人:市場或者是觀眾,領情嗎?
丁:領情,我覺得大部分觀眾還是非常領情的,就是我們在接觸觀眾的過程當中,如果在舞臺上表演配音片、朗誦,觀眾對你的真正的熱情和他的這種要投入進去,要鬧一鬧,喧嘩一下的反應,你是能感受到的,這種掌聲的真情實感,這種歡呼聲是一種由衷的,那我們在舞臺上還是可以感受到的。
主持人:你能找到作為藝術家很艱苦很艱辛的原因嗎?
丁:很多人就想在利用市場還比較混亂的時候撈錢,或者有些人更好一些的目標更高一些的,可能就是在這個混亂的市場當中,想要為自己的價值能夠努力一下,奔波一下,奮鬥一下,我覺得這個目標就算是比較高的了,但是大多數人就想在這個市場上,先把錢賺足了再説。
主持人:您找到答案了嗎?
李:跟所有其他的藝術都是有一個共同點:在整個社會發展當中,好像必然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僅是譯製片,其它的藝術形式恐怕也存在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
主持人:那些粗製濫造的或者趕場的那些不太專業的配音員,還有快餐式的製作方式,是不是倒了大家的胃口,很多觀眾都不喜歡譯製片了?
喬:我們聽到很多反映説,我們看電視,電視上一看譯製片就調頻道。
丁:男的一個聲音,女的一個聲音,老的一個聲音,小的一個聲音,連聲音都沒什麼區別,因為他們兼的(角色)太多了。
喬:我來説一個具體的挺好玩的一個例子,丁建華前幾年做到一個夢,很多記者在問丁老師這一個問題,當時她很坦率地説,這也許就是一個藝術家跟工匠的區別。
主持人:真做了這樣一個夢?
丁:我很興奮,説完了以後,夢就醒了,讓我多説點,夢裏説的都是實話,這話還挺精闢。
主持人:但是在真實的生活當中,不好意思這麼講?
丁:我沒有想起來要這麼説,但是可能心裏面就是有這樣一個潛在的內容在心裏頭,結果我第二天就跟喬大哥説,喬大哥,我昨天那個夢太棒了,然後我就告訴他了,我説這個話要真問我的話,如果當時想起來這個話我都不好意思説,但夢裏面就沒有不好意思了,是最真誠的,最坦然的,最好意思的。
主持人:怎麼會就想這個事兒呢?
丁:平時也老在想這個事兒。
李:日有所思。
丁:就比如説很多記者都會問,像邱岳峰、畢克、李梓、劉廣寧、丁建華,就説了很多,為什麼你們的名字別人就記住了,所以我也在想,他問過以後,因為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個提問,我就在想,為什麼我們的名字就被記住了。
主持人:現在還記得你們的人多嗎?
李:從年齡段上差不多40來歲的人都是印象很深的,再年輕一點,就是説對配音片特別愛好的人也會記得我們。
主持人:藝術家的價值,你們覺得現在的觀眾,還能明白嗎?就是還能意識到嗎?
喬: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我是聽著你們聲音長大的,不光年輕人,或者比我小的人也這麼説。
丁:有的比我大的都這麼説,我都不好意思。
主持人:這些真正的配音界的藝術家們,現在配出來的這些電影,還會像過去那樣非常吸引人嗎?
丁:剛才您也説了,這個市場有點亂,所以有的時候,當然我們自己肯定是還需努力的,這是肯定的,實際也是在努力之中,不斷地在努力之中,因為這個隨著世界電影的不斷發展,人家説話的那種分寸都不一樣,30年代的片子,50年代的片子,肯定和現在這個世紀它説話感覺是不一樣,我們也需改變,也需突破,我就覺得有思想的觀眾,他從另外一個角度肯定更喜歡配音。這個市場那麼亂的一個片子,很多人不愛看,那麼如果説他進了電影院以後,他看到了一部真正的譯製片,他可能就會記憶更深刻一些。
主持人:您覺得呢?
李:我覺得現在有的片子,還是立足於發展國産片似的,好像外國片僅僅是個參考,起個參考價值,真正作為一個藝術品,好像這點就欠缺一些。
主持人:拍電影的時候,我們知道大牌明星,他就是票房的號召力,一個大牌的配音藝術家,如果參加了配音工作,會有非常強的感召力嗎?
丁:談不上號召力。
喬:應該有這個自信,很多人都跟我們説,我們看了翻譯片,當然電視上有很多的譯製片,但是我們就看這個片子,這個電影是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我們就去看。
主持人:而且還要看是誰來配。
喬:誰來配,當然看的幾個名字,我們就衝這幾位藝術家,去聽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塑造,我們覺得還是有這個自信的。
結束語:
在明天的節目當中,我們將繼續為您做出專訪,明天的問題是這些配音藝術家們,是否也喜歡那些原汁原味的沒有配過音的電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