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夏天,都會有烈日當頭、氣溫居高不下的天氣,在這樣的日子裏,高溫中暑便是夏日裏的一道魔影,糾纏在人們的身邊。
採訪富陽市人民醫院名譽院長張芑元:
中暑病人的治療,在悶熱的天氣當中,他可以出現體溫升高,直腸溫度可以達到攝氏42度,甚至有的可以達到46度,他皮膚很熱,但是大部分病人都不出汗,這種病人往往出現腦水腫,甚至昏迷 甚至導致死亡。
嚴重的中暑能夠危及人的生命,因此,採取有效地措施,避免中暑,便是夏天裏我們對您的第一句忠告。
送走了寒冬,又迎來了酷暑,遭遇高溫是人們無法逃避的生活體驗,你可知道,人究竟能夠耐受多高的溫度?
很多年前,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頓和欽特裏到一間烤麵包房,他們倆約定,看看誰能在火爐旁呆的時間更長。這是一場考驗意志的競賽,他們證明,只要不與火焰直接接觸,在乾燥的空氣中,即使環境溫度達到攝氏160度,人也能做短暫停留。
後來,科學家在空氣乾燥的條件下,對人體進行了一系列耐高溫試驗:人在攝氏71℃高溫環境中,能呆1個小時;在攝氏93℃時,能堅持33分鐘,在攝氏104℃時,則僅能堅持26分鐘。1958年,在比利時,曾有人在攝氏200℃的酷熱環境中,整整堅持了5分鐘!
動物天生怕高溫,它們耐高溫能力依種類不同略有差異,不過,絕大多數動物不能忍受42℃以上的高溫;
鳥類自己的體溫雖然比哺乳動物高,但是它們不能在 48℃以上的高溫中茍活。
當環境溫度上升到攝氏六十度以上,就是動物的生命禁區,而人體耐高溫試驗,説明人是耐高溫的能手,人真的不怕高溫嗎?
不論是冰天雪地,還是驕陽似火,環境溫度的變化,一般不會對人的體溫造成影響,人的體溫總是保持在攝氏36。5到37度之間。
如果人的體表溫度超過了攝氏37度,身體就不正常,用平常的話説,就是人“發燒”生病了,需要打針吃藥,如果病人體溫飆升到40度以上,就必須送到醫院搶救。
人的體表溫度超過了37度以上,就有生命危險,那麼,人在耐高溫試驗中,又是什麼力量維持體表溫度不超過37度呢,難道人體表面有一道看不見的屏障,能夠阻隔環境高溫對身體的侵害嗎?人的皮膚非常神奇,你可別小看皮膚厚度只有1。4毫米,但是它的表面積卻有1.8平方米左右,在每平方厘米的皮膚上,分佈的汗腺不少於39條,手掌上的汗腺最多,每一平方厘米有373條,這些汗腺就是人體的散熱器。
當人體遇到高溫和劇烈運動,皮膚就會通過汗腺出汗散熱,因為汗水在蒸發的時候,會帶走皮膚表面的熱量,從而維持人體體溫的穩定,因此,人體出汗是抵禦環境高溫的有效手段。
在高溫車間,你會看到工人的汗水流得特別多,這是人體通過皮膚出汗和汗水蒸發來調節人體的溫度,只要人的體溫能夠保持正常,那麼,人的細胞組織就不會受到高溫的傷害,所以,人具有比其它生物更強的耐高溫能力。
在自然界,人類記錄到的最高氣溫是攝氏63度。中國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吐魯番盆地,是攝氏48度,應該説這些氣象上的高溫記錄距離人體耐高溫能力差得很遠,不知是何原因,只要一到夏天,醫生就不斷提醒人們要預防高溫中暑,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還是來看看人是怎麼中暑的吧,這一天,又是艷陽高照,在植物研究所工作的小陳到溫室裏來上班了。
同期聲:
師傅,師傅,我又遲到了,這天怎麼這麼熱,今天不是攝氏26度嗎?我們這裡怎麼這麼熱,我們這裡怎麼三十一度。
師傅,師傅,我做什麼?你去澆水吧。辦公室來電,説今天有外賓,你把幾盆石竹花,牽牛花,搬進去吧,這跑腿的事總是我做。師傅,我走了,師傅,我回來了,師傅, 這幾盆花種得真好,他們都説好,您在哪呢?我有點不舒服,怎麼啦?您哪不舒服,悶熱。我們到醫院去吧,您好像發燒了,走吧。師傅,您有點不舒服,師傅,我用毛巾給你敷一下,別著急,醫生馬上就來了。沒事兒,我給您倒杯水吧。師傅,先喝點藿香正氣水吧!
江師父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小陳送花去了,江師父開始給植物澆水。在相對封閉的溫室裏,給植物澆水緩解了旱情,也增加了空氣中的濕度。
人體不僅對溫度敏感,也對空氣濕度反應靈敏。當氣溫超過攝氏30度、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上,人就會感到天氣悶熱,渾身汗水無法排出體外,情況嚴重時,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神志不清,以及昏厥、休克等中暑症狀。
一旦發現有人中暑,要把病人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要用濕毛巾冷敷病人的頭部。
要給病人飲用淡鹽水,服用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水等解暑的藥物,如果病人高燒超過40度,並伴有昏厥、休克現象,要立即送進醫院搶救,否則就會危及生命。
採訪張院長談:
現在統計重症中暑病人死亡率,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七十,而五十歲以上的病人,可能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十,這個死亡率就比較高了,關鍵在於及時地發現病人,把病人及時送到醫院,在醫院及時地把病人的體溫,降下來 同時積極地儘快地治療並發癥,時保護好臟器的功能,到最好的治療目的。
看來中暑危險,離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並不遙遠,不過,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引起這次中暑的氣溫並不高,為什麼人體的中暑溫度與人體耐高溫的能力有著如此懸殊的反差呢?
要知道在人體耐高溫試驗,科學家總是選擇在乾燥的空氣中進行,這樣的環境有利於人體排汗降溫。
溫室的小環境恰恰與科學家的耐高溫試驗環境相反,它的保溫設計,使室內的通風透氣較差,於是,當室外只有攝氏26度時,溫室的溫度升高到了攝氏30度,空氣相對濕度更是達到了80%,遠遠超過了人體皮膚感覺清爽的40%左右的相對濕度。
夏日的溫室變得潮濕悶熱,在這樣的小氣候環境中,由於空氣相對濕度大,汗液難以蒸發,人體的熱量不能自由散發,那麼,體溫就會迅速升高,人體的熱平衡機能發生了紊亂,因此,老江中暑了。
小陳雖然和江師父一樣,都在高溫中工作,但是他們處在的小氣候環境不同,從懸挂在溫室外的溫濕度計上可以看到,室外的溫度只有26度,空氣相對濕度只有45度,這樣的環境有利於人體的皮膚散熱、降溫。
空氣相對濕度的改變,影響人體的耐高溫能力。科學家發現人體耐高溫的能力與空氣濕度成反比關係,當空氣相對濕度大於80%、氣溫在攝氏31度時,人就會中暑。
空氣相對濕度在50%的時候,氣溫要超過人體的表面溫度,達到38度以上,才會出現中暑現象。
如果空氣相對濕度在30%的時候,氣溫要超過40度,才有中暑的危險。
人體耐高溫的能力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説,人類耐高溫的能力受空氣濕度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工作的人們,要加強中暑的意識。
為了讓您平安度夏,我們的防暑專家特意請您注意如下事項:
注意收聽、收看當地的天氣預報,在高溫高濕的天氣裏,一定要採取降溫防暑的措施。
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暴飲,要喝溫開水,不宜喝生水和涼水。
在飲食上,要多吃苦味菜和瓜類,它們有利尿消炎、清熱解毒、清心消暑的藥用價值,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
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儘量避開在炎熱的中午飯前後,到室外下活動,
在室內要加強通風透氣,保持空氣新鮮。
夏天引起的高溫中暑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只要我們認真聽取專家的防暑建議,那麼,我們就可以充分享受夏天帶給我們的快樂。請在下周同一時間繼續收看《夏日的忠告》下集,如何防止紫外線輻射對你的傷害。
《科教片之窗》欄目供稿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