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地球上一切力圖邁向強大的國家都無法回避一個詞——科技。美國推出了“星球大戰”計劃;歐洲提出了“尤裏卡”計劃。在亞洲,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國”的方針,印度發佈了“新技術政策聲明”,此時,中國人又在做些什麼呢?
| |
在八十年代,有一本書在世界範圍內産生了很大影響。這就是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作者認為人類在繼農業和工業文明後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他稱為第三次浪潮文明。書中描繪了正在興起的以信息化為特徵的新技術革命及其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本書也引起中國科技人員的關注。
改革開放的中國密切關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動向。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就確定科技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關鍵。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興起和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而進行的一場新的革命。
國務院參事石定環:時已經看到了新的技術革命正在産生,特別是信息技術,對整個人類的生産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對生産力的發展,正在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為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到來,1983年2月在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組織了對《1986~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編制。
規劃提出在20世紀末科技水平達到發達國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在某些傳統産業和新興技術方面力爭達到九十年代先進水平。並相繼推出促進高新技術發展“863”計劃,帶動科技産業化的“火炬”計劃,推廣農業科技為目的的“星火”計劃。
讓科技服務於經濟,給中國的科技體制出了個難題,如何讓科技服務於經濟建設,在當時多年計劃經濟的體系下沒有套用的模式。
中關村管委會委員趙慕容:就是原來科技成果被放在實驗室裏面轉變不了成果。其實跟我國大的計劃體制有很大關係。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已經開始改革開放,但是這條路怎麼走,那不是事先有人給我們設計得一清二楚,大家出來一二一齊步走,然後咱們科技成果就能轉化,它不是這樣的,它實際上是無數人在探索。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為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我國開始有計劃地選派科學家到發達國家進行考察,1980年中科院物理學家陳春先來到當時極富盛名科技園區美國矽谷和128號公路,在這裡他發現了一片新大陸。
| |
北京中關村聚集了幾十所高校和大量的研究機構,是一個智力和知識高度密集的地區,但是在計劃體制下,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産力。1980年12月陳春先和一些科研人員在中關村創辦了第一家民營科技機構,引發了科技人員下海的熱潮。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機制在這裡形成了。
在新機制形成過程中,中關村迸發出極大的活力。京海、科海、信通、四通等一批科技企業迅速誕生,形成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對於那些有志於讓技術邁先向市場的科學家來説這裡是絕佳的實驗室。
計算機技術專家蔣士飛:國外計算機技術為什麼發展快呢?因為計算機跟企業跟市場結合起來,産生大量利潤 從利潤中間回過頭來大量投資,這個投資的數目要遠遠比國家投資多得多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80年代我下海的一個主要原因。
像蔣老這樣投身民營科技企業成為那個年代不少科技人員的大膽選擇。儘管遭到種種非議,中關村的科技企業的嘗試最終得到中央的認可,並給予18條優惠政策,1988年中關村成為國家火炬計劃中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中國“矽谷”由此崛起。
火炬計劃的實施使得以中關村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園區陸續出現,逐步探索出一條科技産業化的道路。到2004年為止,全國已經建立了53個國家高新區,工業總産值達到22639億元,上繳稅額1240億元,出口創匯近824億美元。
863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等推開以來取得了12萬項重要科技成果,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解決了一批關鍵技術問題,産生經濟效益2800多億元,比前30年的總和還高出幾倍,到八十年代末,全國有1000多萬人的自然科學技術隊伍,建立起學科門類齊全的科技體系,形成了較強的科技攻關能力,我國科技工作的機制,格局和面貌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的變化。
| |
九五期間,農業方面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保證了糧食增産目標的實現。工業方面提升了我國重點産業技術水平,數字程控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的産業化,秦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集成製造等一批重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航天高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基因工程藥物,高清晰度電視,巨型計算機,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南海大洋鑽探,人類基因測序.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科技進入良性的快速發展軌道。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