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焦點訪談首頁

  

今夜星光燦爛

  激情飛揚的白岩松

  似乎白岩松天生就是做電視新聞評論主持人的,他過去所做的一切,幾乎一直在為他走向主持人這個崗位準備的。

  他看待問題的成熟能力和深刻能力,與他的年齡不成比例,他還年輕,但看問題很老練,有厚度,非常理性。他有一種強烈的表達慾望,並且善於表達。白岩松的激情和銳氣給人一種感染,新聞評論員的特徵在他身上特別鮮明:敏感、獨到、深刻、參與感、播講欲、不傳播毋寧死!堅決維護話語權!他似乎永遠在發現著什麼,身上有股銳氣。他經常外表冷靜,其實心中經常澎湃著一種激情,充滿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是一個感性和理性結合得比較好的主持人。在新聞評論部,白岩松被大家公認為是目前中國最好的新聞主持人,在他身上具備了一個優秀電視新聞評論員所應有的潛質和素質。

  曾經有人問白岩松,“你是名人嗎?”

  白岩松笑著説:“狗坐在中央電視臺的主持臺前面一個月,也能成為名人。”

  白岩松的話儘管是句玩笑話,卻不是客氣話,而是發自肺腑的心裏話。在2002年新聞評論部的年會上,播出了白岩松1993年第一次主持的節目,這期節目把在場的所有記者編輯都笑得前仰後合,連新聞中心主任李挺看了也説:“還不如我呢,我起碼還顯得老成些。”

  的確,第一次出境的白岩松,給人的印像是緊張、稚嫩,尤其是一張清瘦的臉,毫無表情,誇張的髮型越發顯得他有些不自然,與當時常在屏幕上露臉的俊男靚女相比,白岩松無疑是個另類人物。只是那張出口成章的嘴,多少讓人們感到他説的東西不是在背誦臺詞,是從他的腦子裏涌出來的。但是八年過去後,那個當年毛糙的青年變成了當今最紅的新聞評論主持人、《時空連線》的製片人。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每一個人談及曾經的走過都會有無限的感慨。

  白岩松對此這樣説過:“我談不上什麼成功,我走到今天,比如説獲得了別人的掌聲,那完全是因為我的幸運。幸運在哪兒呢?在一片荒地裏頭大家看到了一片植物,便給了很多的掌聲。其實這個世界原本就應該是鬱鬱蔥蔥的,有更多漂亮的植物,有更多鮮艷的花,但是因為過去是荒地,所以大家不知道有更鮮艷的花,頭一次看到了綠色,看到一些長得七扭八歪的植物,就已經給了很多的掌聲,我們都屬於長得比較七扭八歪的植物。我們佔了一個便宜,在一片荒地上成了頭件被大家看到的綠色植物。從某種角度來説,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可以驗證兩點:一個是幸運,幸運自己有這樣一個集體,另一個就是中國電視業在進步。過去像我、崔永元、方宏進、王志這種長相的人想當電視主持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知道將來的屏幕上必定是鬱鬱蔥蔥的景色,會讓觀眾眼花繚亂,更加喜歡。”

  從容大氣的敬一丹

  新聞評論部的名嘴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方宏進、水均益、王志、董倩、翟樹傑、張泉靈、柴靜、李曉萌等人中,其中,敬一丹是最年長的一位,大家都叫她“敬大姐”。

  在加盟《焦點訪談》之前,敬一丹是中央電視臺二套《一丹話題》欄目的主持人,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以主持人的名字作為名稱的欄目。1994年,《焦點訪談》欄目剛剛創辦時,敬一丹主持的《一丹話題》正是紅紅火火的時候,但是她卻毅然放棄了一個已經很成熟的欄目投身到《焦點訪談》中來,當一名編、播合一的記者。1995年1月1日,敬一丹主持《焦點訪談》的第一個節目播出前10個小時,《經濟半小時》剛剛播完她製作的1994年年終節目,那是她的告別節目。在這樣一個年度轉換之際,敬一丹實現了位置的轉換,可謂辭舊迎新。

  坐在演播室裏,主持《焦點訪談》的敬一丹,留給觀眾的印像是從容、冷靜、大氣和自如。敬一丹曾認為主持人所應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就是要有親和力,而所謂的親和力就是老百姓們所説的人緣兒。每天幾十封觀眾直接寫給敬一丹的來信,足顯敬一丹的親和力。其實這種“人緣兒”,也表現在與同事們的工作之中。在這個集體裏,她因謙虛而熱情被大夥兒尊敬地稱為“敬大姐”。

  在《焦點訪談》這樣一個充滿衝擊力的節目中,敬一丹的“溫文爾雅”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白岩松也在他的書裏寫到,敬大姐在我們這一群尖酸刻薄的人裏顯得有點不一樣。但正是在這種另類中,敬一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她的那種從容,使節目顯得更具真實性;她的那種冷靜,使節目顯得平實厚重;她的那種大氣,使節目增加了權威感;她的那種自如,也使節目增添了不少的親和力。

  有一種主持人能給人以“刺痛感”,因為輿論監督節目本來就不是讓社會所有人都感覺舒服的,是要讓它保持“感覺”,不能麻木,這“感覺”裏當然包括痛感;但另一種主持人,讓人産生一種“隱痛”,不是那種尖銳的痛感。敬一丹屬於那種在比較平和的狀態下,善於表達“隱痛”的主持人,她可以把一些鋒芒畢露的話語處理得很合理,很注意語調的把握,她對觀眾説話的聲調,像是對朋友説話一樣,這是她一直追求的一種交流感。

  敬一丹自己就公開承認自己不酷。她説:“我覺得,在我們這樣一個很大眾的節目裏,跟酷什麼的遠了一點,但是我能接受別人酷,比方説有一些賞心悅目的節目,以年輕觀眾為主要對象的節目,也挺好的,但是我只能是欣賞,讓我在《焦點訪談》裏酷一下的話,我想大多數觀眾是不能接受的。我覺得我穿著是挺土的,也挺隨便的。但是,在節目裏頭,穿什麼樣的衣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比如説《焦點訪談》這樣的節目,是很大眾的,它大眾到了有的時候要有意識地遠離時尚。《焦點訪談》的觀眾中平民百姓居多,甚至有一大半是農民,尤其是有相關內容的時候,我都要求自己在穿著上,包括髮式,都儘量大眾化,人家都説,你這髮式怎麼十幾年如一日啊———我連剪頭髮都不希望觀眾能看出來,就一點點剪,讓屏幕上的形象穩定。”

  才氣橫溢的水均益

  水均益,在加盟中央電視臺之前是新華社記者出身。

  1993年初,《東方時空》第一次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時候,水均益就報了名,而且在填報的崗位一欄中,他填寫的是“主持人”。“星探”見他的時候,他穿了一個大褲衩,搖搖晃晃地走進過來,顯得有些隨意。大家並不大怎麼看好,這樣的人怎麼能當主持人呢?

  然而隨著提問的深入,小水的機敏與睿智開始顯露出來,回答起來滔滔不絕,有板有眼,尤其是他那種看待國際問題的眼光和表達,立即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對國際問題具有自己獨特表述的人,而且他的英語水平很高,具有獨特的專長。

  1993年5月23日,《東方時空》開播第23天,播出了一期國際題材的節目《》。這是水均益第一次在中央電視臺的屏幕上主持國際節目,那晚觀眾記住了一個濃眉大眼、侃侃而談的小夥子。

  1994年《焦點訪談》開播後,水均益又擔綱了該欄目國際題材節目的主持人,黃金時間段的亮相,為他提供了更大的舞臺。至此以後《焦點訪談》的國際性題材的節目均由水均益主持“承包”。

  長期的國際報道,使小水錶現出了一種既是中國的、又是易於同世界溝通的風格,在這方面,現有的屏幕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尤其是他的外語水平,更使之如虎添翼,他的英語受到了朱鎔基總理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的交口稱讚。

  8年中,作為《焦點訪談》國際題材方面的主持人,水均益前後共採訪了七八十位國際要人,包括總統、首相、主席、總理、聯合國秘書長、國務卿、外長等等顯赫的國際風雲人物,成為了中央電視臺採訪國際要人最多的一位主持人。同時他還經常作為一名中央電視臺的戰地記者親赴世界許多熱點地區,從兩伊戰爭、海灣戰爭、波黑戰爭、巴以衝突,到阿富汗戰爭,在這些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都留下了他英勇無畏的身影,為國內觀眾及時報道了許多世界熱點地區的最新信息。多年國際問題的報道,也使水均益自己成為了國際問題方面的專家。可以説,主持人兼專家,是水均益的最大特點。

  2000年11月28日,水均益領銜創辦了《東方時空》的《世界》欄目,並出任該欄目的製片人,每週對國際上的重大事件進行深入而全面的報道,同時他依舊擔綱主持《焦點訪談》國際題材的節目。

  深邃自如的方宏進

  在《焦點訪談》,方宏進稱得上是一位全才,而且是非常有人緣的一個主持人———他的長相就給人一種敦厚、實在的感覺。方宏進在鏡頭前已經進入了自如的境界,他的人生經歷、知識結構、學識水準,使他對相當寬泛的題材都能積極駕馭。

  當遠洋船長、曾飄過許多國家的父親,教給了他看問題要全面、透徹的方法,就像在茫茫大海上能準確認準方向一樣。當記者的母親,不僅給予他敏銳的思維,而且還養成了他愛寫東西的習慣。1979年中山大學物理系畢業,物理專業對他産生的作用是,想事邏輯清晰,做事條理分明。1984年南開大學社會係讀研究生,又讓他能夠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待事物,做到不迷信不盲從。而在深圳大學當老師,又為他提供了鍛鍊口頭表達能力的舞臺。在講課時他老説中國電視這不行那不行,終於引得學生當堂質問:你是否就行?

  於是,為了證明自己,方宏進于1991年,從深圳北上,來到北京電視臺,參與創辦了《18分鐘——經濟與社會》欄目。結果節目挺火,便被中央電視臺《觀察思考》欄目相中,于1992年7月進入了中央電視臺。

  相對於白岩松、水均益等人,方宏進算是較早進入電視這個行當的。《焦點訪談》創辦時,方宏進就已經是一位具備了一定電視經驗的電視人了,他在《焦點訪談》一直是記者、編輯、主持都做,而《焦點訪談》開播的第一期節目《九四年國庫券發行》就是由他編輯的,只是主持人不是他,是張恒,現在《東方之子》的主持人。一直到19984年的4月1日,也就是《焦點訪談》創辦四週年之際,他被指定為專職主持人。

  如此豐富的閱歷,使方宏進在主持節目時,自然樸素,遊刃有餘,並且形成了自己的主持理念。他認為,主持節目不是播音,就是説話,像馬路邊大夥兒那樣的説話。節目主持人要想接近觀眾,就應該像正常人一樣説話,要允許有口音,有齒音字,他反對那種不去計較主持人的知識水平、文化修養,單要以播音衡量的做法。所以,聽方宏進的主持,觀眾常常會認為親近、可靠。

  有些主持人,很容易在乎自己在屏幕上的形象,希望把自己最漂亮、最光輝的一面獻給觀眾,其實觀眾未必在乎你這個,關鍵是説的話在不在理兒。方宏進從上鏡的第一天起,就不化粧,燈光師説不化粧臉上會反光,即使如此,方宏進也不化粧。至今依舊如此,誰説也不行。而且,他只有兩套西裝,兩條領帶,四年如一日,他怕外在的形態破壞了傳播的功能,他經常振振有辭地説:如果我一齣來,濃粧艷抹,光彩照人,那觀眾就先暈了,估計前30秒大家根本沒注意説了什麼,節目就結束了,那我虧死了。

  對於方宏進來説,寫《焦點訪談》前後演播室的評論,真不是一件難事,相反他親自鼓搗出來的話反而更為節目增光添彩,於是在《焦點訪談》,許多編導喜歡方宏進來給自己的節目進行評説,因為這樣省事有效果。方宏進也常常樂得其所,不僅字斟句酌,而且回回先很認真地看一遍節目,有的放矢。方宏進寫的稿子,不喜歡引經據典,沒有什麼華麗辭藻,甚至缺少節奏,但是正是這種沒有了矯情的大白話,讓觀眾聽了舒暢,讓不法者膽顫。

  方宏進的一句常説的話是:作為一名《焦點訪談》的主持人,你要以理服人,不能天天聲色俱厲地拍桌子,那只是一種宣泄,缺少讓人回味的東西。如果天天拍桌子瞪眼睛,天天在罵人,大家早煩死你了。

  銳利朝氣的柏楊

  柏楊是從一線記者成長起來的主持人。他曾做過大量的《焦點訪談》節目,5年的記者經歷讓他明白了觀眾的需求是什麼。

  柏楊在首都師範大學讀書時,就獲得過北京大學生演講比賽第一名的成績,在他的性格裏有種強烈的表達慾望。主持人必須有一種説話的慾望,因為他是靠説話謀生的人,尤其在《焦點訪談》是要靠嘴來表達,靠腦子來評論的。一個道德高尚的評論員,不見得意味著就能做一個優秀的電視評論員,這之間的差距就在於需要他能夠把腦子想的東西用嘴清晰而準確地表達出來。在《焦點訪談》選拔主持人的過程中,其實有一條不成文的標準的,那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説話和表達的慾望,而作為主持人,在方面是不需要謙虛的,更不能“話説三分半”。

  柏楊的表達慾望是與生俱來的,有天份。儘管他從遼河油田電視臺剛來時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但是《焦點訪談》健全的選拔機制,最終使決策者們感覺他確實具有主持人的素質。

  柏楊儘管比較年輕,但是他身上有一種疾惡如仇的道義感。他在評述節目的時候,人們常常能感到有一種路見不平的銳氣。他喜歡抓住問題的本質,抓住那些責任者的七寸來評論。這就是柏楊的特點。也有人認為,柏楊是不是有點咄咄逼人了?但是《焦點訪談》的決策者並不這麼認為,作為以輿論監督見長的欄目,不能全是那種平和,應該倡導風格的多樣化,應該鼓勵發揚自己的個性,如果柏楊也採取很平和的態度就不是柏楊了,一定要給予他這種特點存在的空間。何況柏楊是從一線記者成長起來的,他在採訪、調查事件的過程中,接觸了大量的普通百姓,也看到了各種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草菅人命的做法,甚至了解了一些所謂的貪官行徑,因此,他在節目中具有一種強烈的愛憎心理,在表達方面有銳氣,這是自然的,只要不破壞欄目的整體風格。他的自身經歷決定了看他問題的角度,也決定了他的表達方式。

  柏楊主持的《焦點訪談》,讓觀眾感覺過癮,且充滿朝氣。

  樸實厚重的翟樹傑

  翟樹傑來到《焦點訪談》時已經是37歲的年齡了。這樣年齡的人,要在一個充滿青春朝氣與競爭壓力的環境裏從頭幹起,重新再來,絕不是一件易事。

  在來《焦點訪談》之前,翟樹傑一直是一個電視軍事記者,火熱的軍營生活,曾使他的生活與事業充滿著燦爛的陽光。在部隊時,“中國新聞獎”的一二三等獎他幾乎都拿遍了,包括“人民子弟兵”的一等獎、“軍事題材”的一等獎都有好幾個,二等獎就更多,到現在也不記得了有多少了。當時他就覺得自己是部隊的“大腕兒”,挺牛的。人就是這樣,安逸了反而不舒坦了,總得給自己找目標,找痛苦。1995年,已經是一個團級幹部的他毅然決然地轉了業,來到《焦點訪談》記者二組當了一名普通記者,開始了新的生活。

  作為一名軍人,翟樹傑喜歡有壓力的挑戰,喜歡雷厲風行的工作環境,更喜歡有辦事果敢利落的領導。可以説《焦點訪談》恰恰具備了他所渴望的條件,而從一名記者,走到主持人的崗位,就是翟樹傑挑戰自我的結果。

  翟樹傑最大的特點在於他的成熟。他主持的《焦點訪談》顯示出了樸實沉穩的特色,。他在評論的時候,一般喜歡從大處著眼,喜歡從國家政策和大的形勢問題來概括,進行點評,視野站得比較高,在《焦點訪談》的主持人中人氣指數“一路狂飆”。翟樹傑曾主持了一期名叫《金穗,你在哪》的節目,講的是新疆的一個農行行長,自己非常艱苦,卻去幫助吉林一個烈士的孤兒,一直到很多年之後,自己出車禍死了,才被人發現。翟樹傑幾乎是含著眼淚主持的這期節目。節目播出當晚,有許多觀眾打來電話,説“看你主持的《焦點訪談》,讓我看到了人間的真善美。”其中一位當年在一起的戰友給他打傳呼,傳呼上這樣寫道:“翟樹傑你今天晚上賺取了我不少眼淚。”這句話讓翟樹傑銘記在心,它不僅是對他工作的最大肯定,而且也成為了他努力追求的目標。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翟樹傑,同樣面臨著一個挑戰自我的問題,他自己把這歸結為“如何保持活力,充滿激情。”為此他的對策是:站直了,別趴下!

  清新沉穩的方靜

  從2002年6月開始,《焦點訪談》演播室的主持人中增加了一個新面孔。她清新、端莊而年輕,尤其是已經習慣了《焦點訪談》嚴肅、樸實風格的觀眾更被她那漂亮的面容所吸引。她叫方靜,《焦點訪談》的新主持人。其實許多觀眾對她並不陌生,她曾經在中央電視臺四套的《中國報道》做過主持人,2000年年底,《東方時空》改版時,她成為了總主持人之一,直到至今。

  方靜來自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專業,可以説在所有《焦點訪談》的主持人裏,她算是個正經八百的科班出生的播音員。作為一名主持人,方靜非常勤奮好學,文筆工夫也很好。難能可貴的是沒有那種學播音出身的浮躁,更多的是幾分書卷氣。對於方靜的使用,代表著《焦點訪談》新的發展思路。決策者們認為,像《焦點訪談》這樣節目的主持人,不意味著都要求老成持重,同時需要補充新鮮血液,不拒絕那種有魅力更有朝氣的年輕面孔,當然這種魅力與朝氣一定是建立在能力和毅力的基礎上的。方靜還比較年輕,二十七、八歲,就走向了萬眾矚目的欄目是幸運的,但是八年前,當《焦點訪談》橫空出世時,一群無畏的創辦人不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嗎?

  由於時間的關係,方靜還需要在《焦點訪談》這個熔爐裏錘煉,面對她的挑戰會很多。首先她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轉軌變形,也就是説要解決別人對她的不信任感,因為觀眾已經認可了《焦點訪談》輿論監督監督的特色,熟悉了《焦點訪談》欄目人到中年有點滄桑感的風格,接受了它的主持人由於厚重沉穩而約定俗成形成的印象,方靜還年輕,要取得觀眾的信任感,必須靠自己的實力,取決於主持人自己風格的建立以及説話內容的分量。

  作為中國科班出生的播音員,不可否認,他的身上都會或多或少地帶有課堂專項訓練的烙印,這種在學校培養出來的播音員,他過多訓練的是嘴,他要求的是標準發音,字正腔圓。但是擔網新聞評論節目的主持人僅僅憑藉這些顯然是不夠的,因為他們是在學校的一個模子裏訓練出來的,而且標準發音意味著這種規模化、批量化生産出來的東西,肯定是千人一面,沒有個性的。那麼如何形成自己的個性風格,具有突出的特點,無疑將是方靜面臨的考驗,比如聲調的把握不能過冷和過硬,比如面目表情不能機械呆板,等等,度的把握十分重要。

  《焦點訪談》為主持人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而他們又用自己超凡的實力和各有韆鞦的風格追求,為《焦點訪談》增加了光彩。

<<上一頁
第4頁
(編輯:辛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