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焦點訪談首頁

  

《東方時空》的前期探索

  1992年底,中宣部新聞局局長徐心華來到時任中央電視臺臺長楊偉光的辦公室。他傳達了中央領導意見:認為新聞媒體要注意抓熱點,請工人、農民、解放軍及專家、學者就熱點問題發表意見,以引導輿論。

  在當時中央電視臺的欄目中,存在著一個名為《觀察與思考》的近似于“熱點”的欄目,但是《觀察與思考》,每週播出一次,寬鬆時,還可以,稍緊一點,就要挨板子,致使節目難以為繼,因為熱點問題是最燙手的。現在中央要求經常抓熱點,把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搬上銀幕,這無疑表明中國已經敲響了對新聞進行實質性改革的鐘聲!事實上,這是中央高層領導決心實施新聞改革的一個步驟。

  “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國電視人最早感受到了這股涌動的春潮。當時,楊偉光臺長對徐心華局長説,這樣重要的措施,光口頭傳達很難貫徹,最好有文字的依據。不久,中宣部提出的1993年工作要點裏,就寫上了上述的要求。

  根據這一精神,楊偉光臺長要求新聞中心策劃在早晨的時間段開辦《東方時空》欄目。把這個體現新精神的新欄目放在早晨7點,楊偉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早上看電視的人少,熱點抓得不對,影響也小,可以在重播時校正差錯。

  一批中國電視人開始了新聞改革的艱難探索。

  《東方時空》創辦之初,具體負責籌備的孫玉勝提出了《東方時空》“以紀實的手法反映生活,以平視的角度貼近群眾”的創作理念,規劃了《東方時空》“鮮活的、新聞性、板塊式的雜誌節目”的基本格式,形成了“縱覽天下事”的《早新聞》、“濃縮人生精華”的《東方之子》、“講述老百姓的故事”的《生活空間》、富於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東方金曲榜》、迅速詳細反映國內外熱點事件的《焦點時刻》的節目構成。

  1993年5月1日早晨7點整,《東方時空》橫空出世,走進了千家萬戶。

  這個全新的電視雜誌節目給廣大觀眾送去了中央電視臺清晨的第一聲問候,她標誌著中央電視臺建臺35年來終於有了自己的早間節目,向世界級大臺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儘管《東方時空》開播佔據的是最不理想的時間段,但隨著節目內容的不斷完善和質量的步步提高,僅僅三個月便已家喻戶曉,贏來了一片叫好聲。中央領導給予首肯,認為《東方時空》接近生活,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是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的重要標誌;新聞界大聲驚呼,評説“《東方時空》引發了一場電視革命,改變了中國人早晨不看電視的習慣”,為媒體傳播新聞開闢了一條新途徑;電視觀眾大開眼界,親切、輕鬆、真實的節目讓他們從此對中國電視新聞節目刮目相看。

  從實踐中看,這個欄目的清晰定位確實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在內容與形式上與中央電視臺的老欄目似有一道分水嶺。在內容上,《東方時空》的節目非常貼近生活的實際,使電視和觀眾的思想平等地交流,一反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舊面孔。在形式上,《東方時空》也有突破,提倡了多年沒能突破的現場採訪、紀實採訪在這裡實現了。當時北京的老百姓有民謠這樣説:“打面的,吃方便麵,看《東方時空》。”

  在這四個子欄目構成的四大板塊中,《東方之子》由於在選材上,將目光盯在了精英式的人物,確定的主題是“濃縮人生精華”,使一大批“學界名流,商界奇才,文體精英”走進了“東方之子”的行列,欄目一誕生就個性鮮明。《生活空間》是為百姓服務的節目,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講述老百姓的故事”,把鏡頭對準普通百姓,構成了“為未來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構成的歷史”的清晰思路。《音樂電視》是中國的第一個MTV欄目,對於《東方時空》來説,最先打響的應該説是《音樂電視》, MTV在屏幕上以每天一個的頻率出現無疑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情,它前衛、激情,一花獨放,引人注目,吸引了很多的觀眾,尤其是吸引了中學生和大學生年齡層的觀眾,而這些人進而又構成了整個《東方時空》觀眾群的骨幹。而《焦點時刻》,則是新聞的深度報道或者是新聞事件的追蹤報道。四個欄目之間既遙相呼應,又彼此間有一定的個性。

  隨著《東方時空》欄目的成熟,節目越做越精,在觀眾中的口碑越來越好,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其中的《焦點時刻》,更是産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最讓人矚目,因為它貼近生活,播出了大量真實、尖銳、鮮活的報道,特別是一些批評報道,回答和聚焦了“廣大群眾最關心的各種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涉及到了一些尖銳的社會現象。《焦點時刻》播出的第四期節目是《遼寧大石橋交通事故追蹤採訪》,在這個事件的報道當中,記者們深入調查,挖掘細節,展現過程,使一個簡單的社會新聞變得非常飽滿,找到了對新聞進行深度報道的感覺,從而也找到了欄目清晰的定位。

  《焦點時刻》開播僅僅半年多,這個欄目就有兩個節目在1993年“全國優秀廣播電視新聞獎”評選中,獲得評論類的一等獎,其中由章偉秋、盧望平、張予北製作的《洋河污染導致大片農田絕收》這期節目,直接把批評的矛頭對準了嚴重的官僚主義,使人們感到了一股凜然的正氣。

  當然,由於中央電視臺評論性節目《觀察與思考》曾有過三起三落的經歷,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把握好分寸,上上下下對《焦點時刻》這個子欄目格外關注。

  今天我們在梳理初期的《焦點時刻》時,從中不難發現當時它還是過多的以社會話題為焦點、熱點,而所謂的焦點、熱點,也還僅僅停留在已經發生或者是已經報道的問題上,具有自己欄目獨特發現的新聞熱點還不多,與平面媒體不同的只是具有了一些自己獨特的視角。尤其是所報道的熱點、焦點問題,還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並沒有完全抓住這些焦點、熱點問題背後的人和事,離輿論監督的主陣地尚有一段距離,特別關鍵的是由於環境與條件所限,輿論監督內容的節目只是偶爾為之,數量很少,無法形成連排炮的氣勢。

  《焦點時刻》的初期運作,儘管是如履薄冰,但是它畢竟為中央電視臺在捕捉熱點新聞提供了一方舞臺,有了自己固定的陣地,把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搬上銀幕,為中央電視臺進行深度改革,併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專家稱“《東方時空》的電視改革是革命性的發展”。而這個電視改革的“革命性發展”,無疑表明的是中國已經拉開了對新聞進行實質性改革的序幕!

<<上一頁下一頁>>
第2頁
(編輯:辛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