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核醫學之父——王世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7日 18:21 來源:CCTV.com

  開場白:

  1924年,一個八歲的小孩因為在學校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一個人拿了五塊大洋,離開了家鄉福州,一路輾轉,去尋找在南京行醫的父親。八十多年過去了,當年那個任性的小孩如今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回憶起當年的往事,他説,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底。


  解説:王世真,世界上最早參與研究放射性核素的科學家之一,我國核醫學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今年已是89歲的他,依然每天騎著自行車穿過這條衚同去上班。車水馬龍中有誰會知道,正是這位老人,用五十年的心血,讓核醫學在我國落地生根。

  從培養第一批核醫學人才,建立我國第一個同位素中心實驗室開始,王世真引領著我國的核醫學從無到有走過了半個世紀。在核醫學領域聲名顯赫的王世真,有著同樣顯赫的家世。

  1916年王世真出生在福建福州的一個書香世家,高祖王慶雲是清朝道光9年的進士,祖父王仁堪是光緒3年的狀元,父親王孝緗早年留學日本,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和辛亥革命。20世紀20年代,王孝緗曾作為中國的惟一代表參加了遠東醫學大會。而王世真的母親林劍言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曾孫女。

  主持人:您這個家族應該説也是一個名門望族,所以能不能從您的這個家族開始給我們聊一聊?

  王世真:最早的祖宗是在江西清江一個人到福建去,所以這個家呢,後來就叫做西清王氏。我的高祖是清朝的大官,叫王勤鄆,現在大概是成都了,昆明了,太原了,都有“勤鄆街”,過去就是以他的名字為名。

  主持人:好像我們在您的回憶錄的時候提到您祖父在清朝的時候,那時候給慈禧太后修頤和園的時候,他曾經上書過,反對過這件事?

  王世真:我祖父,非常欽佩他, 但只是狀元也不容易,三年全國才出一個。恐怕更知的經驗他是一個愛國者,最早他有一些大事,就是那個時候有一個楚後,清朝跟俄國有邊界之爭,楚後嘛,作為清朝代表簽一個對國家很不利的一個條約,結果他就上了奏折跟另外一個狀元,兩個狀元上一個奏折給慈禧太后,結果這奏折奏效了,就把楚後抓起來了,這條約就廢了,那麼第二次就是等蓋頤和園的時候,他就上一個奏折。

  就説勸慈禧太后不能動用海軍的軍款,結果這一下慈禧太后火了, 結果就把他下放了,當時叫貶,讓他當鎮江的知府。到鎮江他倒是幹了不少的好事。後來他就調到蘇州做蘇州知府,到蘇州不久就死了, 我一個哥哥叫王志偉,他考績出來,説實際上是被人謀殺了,因為蘇州的那許多官吏一聽説他要來,等一下反腐倡廉,所以他們都賣通他的廚子,就大師傅給他下毒。

  主持人:像您祖上的這些事,特別是您祖父的這些事情在您小的時候,是不是您父母也給告訴您?

  王世真:倒不是,我是看了許多人家寫的,他的傳記以後才知道的。

  主持人:那這樣一個家庭對您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王世真:影響,我想還是不淺的,就是我小時候生在這麼一個家庭,多少就是有一點“惟有讀書高的”那種思想。 小的時候,就是名利思想太多。特別名,利倒沒有。

  主持人:很看重名利?

  王世真:很喜歡我將來要念博士,當然沒有狀元了,假如有狀元,我一定要奔著狀元去奮鬥。

    解説詞:受到書香門第的家風影響,王世真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是老師和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是八歲那年,一向聽話的他卻不顧母親的一再勸阻,堅持一個人離開家鄉去南京尋找父親。

  主持人:您小時候 是很有主見的,我看材料裏記載在您八歲的時候自己一個人拿了五塊大洋就走了。

  王世真:我作為家里長子, 向來是被寵愛,所以我現在還是這樣覺得。我想做的什麼事情我非幹到底,我覺得人間沒有辦不到的事,看你堅持不堅持,八歲的時候也是這樣,那時候要去蘇州到南京,跟現在,你不能想象。

  主持人:很難走那個時候?

  王世真:很難走, 我們家要到閩江,閩江要到馬尾,要坐渡船, 火輪船是不定期開的,你到那兒不知道它哪一天去上海。

  主持人:然後再從上海到南京,我們現在想起來好像,因為我的孩子也八歲,我想我們現在的孩子,我是不可能讓他自己拿著錢去出門,自己去,可以説是千里迢迢地到另外一個城市去,一個人?

  王世真:我父親急壞了,趕緊找親戚,趕來勸我回去,我堅持要走她有什麼辦法。

  主持人:您還記得八歲的時候, 為什麼一定要離開家?

  王世真:在學校裏邊,我做一些事情,受一點冤枉就不高興了,就走了。 以後就比較老實了。

  解説:十七歲那年,王世真考入了著名的燕京大學,一年後,他在沒有與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自作主張,轉學到清華大學化學系。

  主持人:當時您是在燕京大學上學,為什麼突然轉到清華去了呢?

  王世真:因為清華在1932年蓋一個新的化學館,1933年我們進燕京大學,在34年我們好多人奔著清華那個大化學館來,另外清華的那個化學系,那些教授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大師,所以就轉學,經過考試就考上清華。

  主持人:當時轉過去的還有很多?

  王世真:我們同班轉學過去有七個人,現在很有名的張鐘祥教授、馮新哲教授,什麼這些原始都是轉學生。

  解説:那時的清華大學理學院名師雲集,吳有訓、薩本棟、高崇熙等大師都任教於此,理學院的學生也都是經過嚴格的考試,從全國各地招來的高才生。名師的高尚風骨和言傳身教給年輕的王世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7年他獲得了清華大學的學士學位。

  但是歷史的巨變在那個年代的學生身上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這是王世真一直珍藏的一張他參加“一二九”運動時的照片,那時的華北已經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王世真和他的同學們不得不離開了他們心愛的校園。

  訪談:

  王世真:清華淪陷是7月28號。

  主持人:就是37年了?

  王世真:1937年。

  主持人:那時候您在清華嗎?

  王世真:不,7月28號我已經不在清華了。 “七七事變”以後我就離開清華園,把所有的都扔掉,就是我不能走天津,天津已經給日本人佔領了,我們知道只要像個學生,馬上到天津就抓了,所以我就跟幾個清華同學,清華園有個火車站,從那裏到大同,從大同經過太原,太原過黃河,這麼去的。完了又跑到西安, 完了從西安又轉到南京到各個地方。

  主持人:就是繞了一個大圈?

  王世真:大圈,渡黃河的時候很有意思,那時候拉縴,當時水非常急。

  主持人:這一路都是坐著火車過去的?

  王世真:坐火車。

  主持人:我想對於你們這些清華的學生,而且特別以清華為自豪的這些學生來講,當時清華淪陷,你用的這個詞就很典型呀,清華淪陷,對你們打擊應該也是很大的,應該是很傷心的一件事情?

  王世真:對。我們在武漢的時候,好多人就是清華的學生在漢口,編了一首歌,就是松花江上改的詞,叫做我的家在北平清華園了,哪有什麼小橋流水叢林人家,還有我的師長,親愛的同學呀,等一下就“七二八”,“七.二八”,在那個悲慘的時候,就是代替“九一八”,“九一八”。

  解説:戰爭打碎了王世真安心讀書的夢想。流亡到內地後,在我國著名化學家袁翰青教授的推薦下,王世真來到貴陽醫學院任教。那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王世真加入了由北京協和醫學院的一批愛國教授組成的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並擔任化學組主任,那時由於戰場的衛生條件很差,抗日軍隊隨時受到暴發斑疹、傷寒之類的流行病的威脅,王世真從留學德國的一個哥哥的來信中了解到,德國部隊所用的新殺蟲劑DDT的化學結構,於是他馬上動手合成,不久就向抗日軍隊提供了DDT殺蟲劑,他也因此成為在我國首次合成DDT殺蟲劑的科學家。

  解説:戰爭讓王世真深切地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1945年抗戰尚未結束,在日本飛機的轟炸聲中,王世真參加了當時教育部的公費留學考試,並獲得了制藥化學專業第一名的成績。但是由於當時國民黨教育部官員的瀆職,沒有事先通知考生專業的限制,發榜時他卻名落孫山。

  訪談:

  主持人:為什麼一個這麼高的分結果沒出去?

  王世真:因為這個錢不是國民黨出的,是英國出的, 他要人去英國學要,而且在藥廠實習,要制藥畢業的。

  主持人:您是學化學的?

  王世真:我們是化學的,清華化學的,前幾名都是化學的。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