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哥倫比亞號爆炸背後 美預算削減萬名工程師被辭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10日 07:07)

  北京青年報消息:幾十年來,美國航天計劃一直關注著其順利實施的關鍵:安全問題。然而直到如今,航天飛機的安全問題仍是美國航天界揮之不去的陰影。

  總有“如履薄冰”之感

  1999年7月,“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向太空部署強力太空望遠鏡時曾遇到數起嚴重事故。

  雖然當時“哥倫比亞”號安全返回了地面,而且美國航天局的官員也對出現的問題做了低調處理,但是那次多事故飛行卻給航天局敲響了警鐘。在之後的數月裏,航天局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對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得出了驚人的一致意見:多年來航天計劃預算的持續削減導致航天局辭去了1萬多名工程師、技術員和質量管理人員。許多安全措施被視為可有可無,一些重要的更新計劃也被撤消,質量監控成了名存實亡的東西。這些對宇航員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威脅,每次將航天飛機送上太空時,對安全問題始終有一種“如履薄冰”之感。

  爭論焦點:預算削減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出事後,安全問題和預算之間的關係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但是到目前為止,人們尚未發現有力的證據説明預算削減與失事之間有什麼直接聯絡。

  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後,美國國會增撥了數億美元對其他航天飛機進行改造。但是外界批評説,這些錢都被花在那些小地方了,如花了3000萬美元改造了航天飛機的廁所。公眾對太空探索計劃的興趣也在下降。克林頓當政時為了大力削減聯邦赤字,對當時的美國航天計劃的預算攔腰一刀。1988年,美國航天計劃有49%的預算是花在安全和提高飛機性能上。但到了1999年,這個數字下降到19%。同時,航天局的人才外流嚴重,一些需要關鍵技能的崗位,如電子工程師,越來越沒有能人。

  航天飛機仍要繼續使用

  在“挑戰者”號爆炸前,美國航天局對出現災難性事故的概率測算為七十八分之一;事故發生後,所設定的目標則是到2005年將這一概率縮小到千分之一。在“挑戰者”號爆炸和“哥倫比亞”號事故發生之間的這段時間裏,美國航天計劃共做了87次航天飛行,目前的災難性事故率為四百八十三分之一。這表明,目前的航天飛機仍是一個試驗性運載工具,它不僅沒有達到每週可進入太空一次的設計要求,而且單單維持住目前的狀態就需要大量的精心維護和不斷改造。

  去年秋天,美國航天局宣佈要到2010年才能決定是否用新型航天飛機代替現有的航天飛機。按照原來的設想,美國航天局將設計一種新型的小型軌道飛機,主要用來接送國際空間站的人員。而美國航天局推遲到2010年才做決定則意味著,現有的航天飛機要一直飛到2020年。(張振東)

責編:張麗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哥倫比亞號殘骸下周將被送往肯尼迪航天中心(2003/02/09/ 13:23)
  • 哥倫比亞號宇航員最後16天 大量的實驗富有收穫 (2003/02/05/ 10:44)
  • 哥倫比亞號機毀人亡 七個宇航員留下七個故事(2003/02/03/ 10:43)
  • 永遠的旅程——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 (2003/02/02/ 21:38)
  • 悲劇重演 哥倫比亞號和挑戰者號爆炸巧合驚人 (2003/02/02/ 10:55)
  • 背景:哥倫比亞號是人類第一架航天飛機(圖) (2003/02/02/ 08:02)
  • NASA新聞發佈會通報哥倫比亞號失事講話實錄(2003/02/02/ 03:42)
  • 中國專家痛惜哥倫比亞號飛船失事 分析事故原因 (2003/02/02/ 02:53)
  • “哥倫比亞號”解體燃燒 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2003/02/02/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