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06日 11:12
國名:荷蘭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藍色表示國家面臨海洋,象徵人民的幸福;白色象徵自由、平等、民主,還代表人民純樸的性格特徵;紅色代表革命勝利。
國徽:即奧倫治 拿騷王室的王徽。為斗篷式。頂端帶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隻頭戴三葉狀王冠的獅子,一爪握著銀色羅馬劍,一爪抓著一捆箭,象徵團結就是力量。盾徽上面有一頂王冠,兩側各有一隻獅子,下邊的藍色飾帶上寫著威廉大公的一句格言“堅持不懈”。
國花:鬱金香
國鳥:琵鷺
國石:鑽石
國家政要:女王貝婭特麗克絲 威廉明娜 阿姆加德 (Beatrix Wilhelmina Armgard) ,1980年4月登基繼位。首相揚 彼得 巴爾克嫩德 (Jan Peter Balkenende) ,2003年5月就任。
|
|
|
鹿特丹附近的風車群 |
自然地理:41864平方公里(2003年世界知識年鑒),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三大河流入海口。海岸線長1075公里。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其西部沿海為低地,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為高原。“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一半以上的土地低於海平面,1/3的面積僅高出海平面1米。從13世紀開始圍海造田,增加土地面積約70萬公頃,荷蘭全國建成的用於攔海造田的堤壩總長度已達1800多公里。荷蘭的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
荷蘭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滅頂之災”。他們長期與海搏鬥,圍海造田。早在13世紀荷蘭人就築堤壩攔海水,再用風動水車抽幹圍堰內的海水,所以風車是圍海造田的産物。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公里,增加土地面積70多萬公頃。如今荷蘭國土的百分之二十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人口:有1627.3萬(2004年),90%以上為荷蘭族,此外還有弗裏斯族。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弗裏斯蘭省講弗裏斯語。居民31%信奉天主教,21%信奉基督教。
|
|
|
古都阿姆斯特丹 |
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人口73. 5萬(2003年);政府所在地:海牙(The Hague),人口45.8萬(2003年)。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2個省,省下設489個市鎮(2003年)。各省名稱如下:格羅寧根、弗裏斯蘭、德倫特、歐弗艾塞爾、格爾德蘭、烏特勒支、北荷蘭、南荷蘭、西蘭、北布拉邦、林堡、弗雷佛蘭。
簡史: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1568年爆發延續80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蘭共和國(正式名稱為尼德蘭聯合共和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17世紀曾為海上殖民強國。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795年法軍入侵。1806年拿破侖之弟任國王,荷被封為王國。1810年併入法國。1814年脫離法國,翌年成立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一戰期間保持中立。二戰初期宣佈中立。1940年5月被德國軍隊侵佔,王室和政府遷至英國,成立流亡政府。戰後放棄中立政策,加入北約和歐共體及後來的歐盟。
政治:1814年3月29日頒布憲法,1848年修改憲法,規定荷蘭是世襲君主立憲王國。立法權屬國王和議會,行政權屬國王和內閣。樞密院為最高國務協商機構,主席為女王本人,其他成員由女王任命。議會由一院和二院組成。二院擁有立法權;一院有權同意或拒絕批准法案,但不能提出或修改法案。
經濟:荷蘭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十大經濟強國之一。荷自然資源貧乏,但天然氣儲量豐富。荷工業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鋼鐵、造船、印刷、鑽石加工等。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荷是世界主要造船國家之一。荷蘭農業高度集約化。農業的構成中,畜牧業佔50%,園藝業佔38%,農田作物12%。2000年農産品和食品出口額達292.8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凈出口為全球第一。花卉是荷蘭的支柱性産業。全國共有1.1億平方米的溫室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享有“歐洲花園”的美稱,花卉出口占國際花卉市場的43%。荷蘭地少人多,科學有序地利用國土是荷蘭治國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荷蘭人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現已躋身於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的行列。他們在沙質地上種植馬鈴薯,併發展薯類加工,世界種薯貿易量的百分之七十都從這裡輸出。荷金融服務和保險業、旅遊業發達。
交通運輸:荷蘭陸、海、空運輸均十分發達。境內河流縱橫,水路四通八達。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大小水道160多條,橋梁1000多座。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出海口的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阿姆斯特丹機場是荷蘭和歐洲主要航空港之一,曾多次獲世界最佳機場稱號。荷蘭人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發展交通運輸業,其陸海空各類運輸佔歐盟交通市場總額的百分之三十。
新聞出版:報刊發行始於1618年。現共有日報近90種(其中全國性日報8種),綜合性和專業性期刊約4000種。主要報刊有《電訊報》、《每日彙報》、《人民報》、《新鹿特丹商報》、《誓言報》、《忠誠報》、《金融日報》、《埃爾什維爾週刊》、《自由荷蘭》。荷蘭通訊社是半官方新聞機構。荷蘭有5個全國廣播電臺、10個地區廣播電臺和150個地方廣播電臺。電視廣播覆蓋率100%,其中76%的家庭可接收有線電視。全國有35個廣播電視組織,由荷蘭廣播電視協會根據各組織會員人數分配廣播電視的播放時間,其中8大廣播電視組織在3套半官方的全國性電視節目中擁有絕大部分播放時間。近年來,荷商業電視臺發展較快。
外交:荷蘭為歐盟和北約成員國。對外政策以歐洲為重點,同時強調美國在歐洲的存在是歐洲安全與穩定的重要保證。主張在加強北約的同時,西歐國家制訂共同外交、安全政策以加強北約的歐洲安全支柱。
與中國關係:中國與荷蘭的人員和經濟交往可追溯到17世紀初。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中荷經貿關係有了較大發展。雙方政府先後簽訂了包括海運、航空、經濟、技術、文化在內的多種雙邊協定和協議。荷蘭也是最早承認中國的西方國家之一。1954年11月19日與中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1972年5月18日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1981年5月5日降格為代辦級,1984年2月1日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2004年4月,首相巴爾克嫩德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1994年,北京與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結為友好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