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正文

厲以寧:鄧小平同志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的創新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9日 10:19

  鄧小平的經濟理論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造性突破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二是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並科學地闡明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動力;三是明確地把計劃和市場看成是兩种經濟手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計劃和市場都得要”,這就為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四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速度與效益的統一問題提出了嶄新的觀點;五是科學地論述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證,使得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更加充實、更加完整。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當代中國面臨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二是如何使中國從一個發展中國家逐步成長為現代化國家,使中國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在以往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還沒有系統的、深刻的論述,因此,這一理論的研究是具有開創性的。

  鄧小平經濟理論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的重大創新。小平同志領導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他所設計的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方案與道路,以及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研究,填補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發展史上的空白,並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豐富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寶庫。《鄧小平文選》,特別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凝聚了小平同志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的創新的主要成果。

  同以往有關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研究與探討相比,小平同志在以下五個重要方面有創造性的突破。

  (一)社會主義的本質

  這是一個對社會主義進行科學界定的問題。儘管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和學説已有很長久的歷史,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誕生,也已70餘年,但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解釋是不一的。例如,在以往的經濟學著作中,通常把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三者並列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而且也往往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那裏摘引一些語錄來證實這種觀點。雖然這種摘引不一定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原意相符,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一直缺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簡明而科學的概括。理論界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解的混亂,與此不無關係。小平同志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界定在經濟理論上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抓住了本質,而把非本質的東西排除在社會主義定義之外了。

  根據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樣三點:

  第一,這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産力,實現共同富裕目標。1949年,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個選擇是對的,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放生産力,消滅剝削,消滅貧困。以後,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忘記社會主義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説,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實現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保證;計劃經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

  第二,把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前人所不曾論述或不曾考慮的。小平同志則緊緊把握住“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産力”這一中心論點,從而使其它問題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答。比如説,為什麼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産力長期發展緩慢?因為傳統的經濟體制束縛了生産力。為什麼要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為了解放生産力。為什麼要堅持對外開放?為了更好地吸收人類的文明成果,促進生産力的發展。為什麼強調解放思想?因為舊的習慣勢力等等阻撓改革開放,限制生産力的發展。改革開放的目的是什麼?是發展生産力並在此基礎上走向共同富裕。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為什麼要通過各項改革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因為生産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勞動者。為什麼要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因為同步富裕不切實際,人為地拉平收入差距反而限制了生産力發展,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幫後富,生産力才能迅速發展,才能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總之,只有深刻理解了鄧小平經濟理論中關於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的論述,才能懂得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的偉大實踐意義。

  第三,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中的是與非,要聯絡社會主義的本質來進行判斷。判斷的依據就是生産力標準。小平同志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裡,充分突出了生産力標準,因為只有發展生産力,才能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上有關姓“社”姓“資”的爭論,恰恰忽略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一些非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當做社會主義本質而堅持不放,結果必定束縛了生産力的發展,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從而有損於社會主義本質。

  (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論述,革命是為了解放生産力,革命就是指以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些論述無疑是正確的。但革命勝利以後怎麼辦?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怎麼辦?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什麼?這些問題在他們的著作中並沒有詳細的論述,或者只講到發展生産力為止,這是不全面的。在一段時間內,包括原蘇聯和中國,甚至那種繼續把階級鬥爭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的觀點,還在社會上有相當大的影響,以致於使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遭到了損失。小平同志在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上的重大理論突破,具體表現於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關係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解放生産力問題,即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改革是一場革命”、“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等觀點。

  從“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這一論斷所得到的啟示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後,一定要根據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關係的原理,改革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和上層建築,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動力。假定忽略了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就一切墨守成規,那就不僅會使社會主義難以繼續前進,難以在生産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目標,而且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失去活力,失去吸引力。

  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之後,我們對小平同志在經濟理論上的這一創新的意義有了更深的體會。要抓住時機進行改革,不能錯過改革的時機。如果不改革,或者不抓緊時機進行改革,那麼最後將丟掉社會主義制度。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訓説明了這一點。反之,只有致力於改革,使社會主義經濟充滿活力,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適應生産力發展的新體制下不斷發揮出來,使人民群眾熱愛社會主義,擁護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制度才得到維護,社會主義也才能繼續前進。因此,可以把這個道理作如下的表述:不改體制,失去制度;改革體制,保住制度,或維護了制度。

  實際上,“保住制度”這四個字還不夠完整。小平同志在談到經濟發展時曾説:“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現代化建設可以搞得較快較好。這就是説,只要抓緊時機,改革了體制,不僅可以保住社會主義制度,而且可以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充分地發揮出來,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有成效,使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得更好。

  從這裡還可以體會到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左”和右都會葬送社會主義的道理。什麼是右?右,不只是改體制,要害是要改掉制度。“左”,連體制都不願改,或者不願真正改,這樣,不改體制,照計劃經濟的老路走下去,最終連制度也保不住。為什麼“左”是主要干擾,這是因為,多年來在理論上所灌輸的就是舊體制的那一套東西,使人們在“左”的言辭的迷惑下抓不住社會主義的本質。也就是説,“左”的迷惑性是不可低估的。

  (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體制

  前面已經指出,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總是把社會主義同計劃經濟畫上等號,把資本主義同市場經濟畫等號。因此,如果要談經濟體制改革,那就只能在計劃經濟體制的範圍內作某種修補或進行某些調整。假定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上不能突破這個教條的束縛,那麼經濟體制改革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解放生産力和實現共同富裕也就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目標。小平同志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上的另一個重大創新,就是明確地把計劃和市場看成是兩种經濟手段,指出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計劃和市場都得要。”這大大豐富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併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計劃與市場作為兩种經濟手段或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可供我們根據經濟的實際情況而選擇使用。但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製作為兩種不同的經濟體制,則不可能並存。這是因為,計劃經濟體制是以計劃作為資源配置主要方式的體制,市場經濟體制是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要方式的體制。以這種資源配置方式為主就不可能又以另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為主,所以兩种經濟體制之中,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改革,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替代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制,解放生産力和實現共同富裕。

  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可以結合使用計劃與市場兩种經濟手段或兩種資源配置方式,正如計劃經濟體制也可以兼用這兩种經濟手段或資源配置方式一樣。區別在於: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資源主要用中央計劃進行配置,市場只不過起着“拾遺補缺”的作用,也就是説,社會主義經濟被人為地分成兩塊,一大塊由計劃調節,一小塊由市場調節;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調節是基礎性調節,而政府則起着高層次的宏觀調控作用。市場經濟體制對計劃和市場的兼用,既可以充分調動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按照市場供求狀況來配置資源和重新組合資源,促進生産力的迅速發展,又可以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使社會主義經濟在持續、穩定、協調中前進,兼顧效率與公平。長時期以來,正由於那種認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必定相互排斥的觀點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佔據支配地位,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受阻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小平同志對這一傳統理論的突破,意義是非常深遠的。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在鄧小平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必將取得越來越顯著的成就。

  (四)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速度與效益的統一

  關於在經濟發展中必須把速度與效益統一起來的論述,在前人的經濟著作中已多次被提到。然而與前人不同的是,小平同志就以下四個方面提出了嶄新的觀點,從而把速度與效益的理論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這四個方面是:

  第一,小平同志在談到速度問題時,是把加快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同他對於國際形勢的正確估計聯絡在一起的。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這就為中國加速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要抓住機遇。抓住什麼機遇?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抓住當前對我們發展經濟的有利的國際環境。同時,正因為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那就會從另一個角度給我們以某種壓力,這就是:周邊國家,比如説東南亞國家,同樣會利用(並且已經利用了)對它們有利的國際環境,加速經濟發展。假定它們的經濟以比較高的速度增長了,而我們卻一再錯過機會,那豈不是又拉大了我們同世界經濟技術水平的差距,同周邊國家經濟發展的差距?

  第二,小平同志在談到速度問題時,是把發展速度同社會穩定、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聯絡在一起的。他指出:“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説,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又説:“人民現在為什麼擁護我們?就是這十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假設我們有五年不發展,或者是低速度發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會發生什麼影響?這不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正因為小平同志把發展速度提到這樣的高度來認識,所以他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否則社會主義有什麼優越性呢?”

  第三,小平同志在談到速度與效益統一問題時,是把速度、效益、改革、開放聯絡在一起的。沒有改革,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仍束縛着生産力,就不會有速度和效益;沒有開放,不去吸收國外的先進知識和經驗,不去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裝備,也不會有速度和效益。特別重要的是,要把速度和效益統一起來,就必須按照客觀經濟規律來發展生産。小平同志一再提醒,不能像1958年那樣搞“大躍進”,搞“人民公社”,一哄而起,什麼效益也沒有,即使速度上去了,但很快又掉下來。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如果不改革過去那種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舊體制,各級政府只抓産值,不注意銷路,只抓速度,不注意效益,只抓高指標的完成,不管成本多大,代價多大,那麼必然出現産業結構失調、瓶頸制約嚴重、效益下降,給國民經濟帶來危害。計劃經濟體制下,速度不能真正上去,無論微觀經濟效益還是宏觀經濟效益都下降。可見,只有通過經濟改革,速度與效益才有可能統一起來。小平同志曾經多次以農村改革和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例,指出一旦拋棄了吃大鍋飯的辦法,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産品就豐富了,農民收入就提高了,速度與效益也就同時增長了。小平同志還在政企分開、轉換政府職能、企業聯合、理順價格、發展金融、“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興辦鄉鎮企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建立經濟特區、辦“三資”企業等方面發表了許多重要的觀點。這些論述表明,只有通過改革,才能真正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才能在效益增長的同時提高發展速度。

  第四,怎樣看待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波動,這又是一個新問題。以前,人們總認為社會主義經濟中不會有波動,或者認為經濟波動只是由於政策不當或工作失誤造成的;更重要的,把波動看得過重,總想求穩,哪怕以低發展速度作為代價也在所不惜。小平同志在考察速度與效益統一時,提出不要單純求穩而忽視發展速度。這是因為,經濟發展總是有起有落,總是在波浪中前進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歷史上留下了産業結構不協調、市場不發育等問題,要把經濟搞上去,怎麼可能四平八穩?只要宏觀上大體控制住,社會能承受得住,不是大起大落,有一點波動算不了什麼。許多問題只有在經濟發展中才有利於解決。單純求穩,不注意發展,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仍然是解決不了的。

  總之,結合新的國際形勢來説明抓住機遇的必要性,把速度問題同社會穩定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問題聯絡在一起進行分析,對速度、效益同改革開放之間關係的充分論述,以及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波動的科學分析,都是小平同志在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效益統一問題上的創見,這對於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證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必須有相應的保證。小平同志在這方面的論述,使得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更加充實,更加完整。這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關係的分析。

  1.關於社會穩定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小平同志總結了近年來的國際國內經驗,指出穩定是壓倒一切的,社會不穩定,什麼經濟建設也無法進行,人民生活水平只會下降而不可能提高。因此,社會穩定是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當然,經濟發展是需要資源的,例如資金、技術、人才、自然資源等等,但關鍵不在於有沒有這些資源,而在於有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以便組織這些資源,利用這些資源,發掘潛在的資源,引進國外的資源。假定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已有的資源會流失,或者資源無法被利用,或者資源遭到破壞,再多的資源也無濟於事。這正是以往在研究經濟發展時很容易忽視之處。

  2.關於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小平同志一直強調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並重。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而言,兩種文明建設一起抓,既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性質,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這是因為,一個缺少精神文明的社會,不管經濟發展程度多麼高,物質産品多麼豐富,那只是一種畸形的社會、病態的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所要求達到的境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果應當體現於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的提高,而生活質量的範圍是廣泛的,它包括物質産品的豐裕,社會風氣的良好,群眾道德水平的提高,環境的舒適,犯罪率的降低,人們文化教育程度的增長等等。只有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並重,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質量,才能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

  3.關於經濟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的關係。過去,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雖然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但通常是在民主、法制建設不健全、不完善的條件下進行的,對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及其對加快發展生産力的意義認識不足。小平同志總結了國際國內的教訓,尤其是中國在“文革”期間的教訓,強調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抓民主、法制建設。這是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指令性計劃在國民經濟中佔據支配地位,在這種情況之下,再加上民主、法制建設不健全、不完善,那麼計劃經濟很容易轉變為“權力經濟”、“審批經濟”,經濟建設項目也很容易轉變為“長官意志項目”,結果,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受到挫傷,資源被浪費,經濟效益下降,使生産力不能迅速發展,甚至滋生腐敗現象。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所要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注重法制的經濟體制,也是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經濟體制。民主的發揚,不僅調動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和首創精神,而且有利於加強經濟工作的監督,使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得更好。法制的健全與完善,不僅促進市場主體行為的規範化,促進市場秩序的正常化,而且也把政府的經濟行為,包括宏觀調控,納入法制的軌道,有法可依,違法必究。這就可以避免出現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歷史上那種憑長官意志作出決策,違背科學,違背客觀經濟規律而造成的大起大落、大浪費、大折騰等現象。

  4.關於經濟建設與黨的領導的關係。小平同志強調加強黨的領導的必要性,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沒有黨的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本不可能取得成績。在這裡,特別應當認識到,黨的領導既體現於黨的基本路線成為一切經濟工作的指導,又體現於黨的各級機構、全體黨員都應當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而努力。國內國外某些人,出於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對中國經濟發展以後的前景有各種各樣的揣測,其中一個較普遍的揣測是:中國經濟的多元化必定會在政治領域內引起重大的變化,於是中國社會制度的性質將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將取代社會主義制度。他們甚至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發展趨勢。如何看待這些觀點?從小平同志的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關鍵在於中國共産黨是否加強黨自身的建設,是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否有足夠的力量把各族人民團結在黨的周圍,領導他們堅定不移地循着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保險箱之中。不要以為只要發展經濟,就萬事大吉,從此高枕無憂了。其實並非如此。如果黨不注意自身的建設,黨的戰鬥力削弱了,人民對黨的信任消失了,那麼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是沒有可能出現我們所不願看到的那種局面的。這是當代社會主義所面臨的迫切問題,也是蘇聯東歐的劇變引起我們深刻思考的迫切問題。小平同志根據新的形勢對經濟建設與黨的領導之間關係的論述,使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增添了嶄新的內容。

  上述五個方面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是小平同志創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最新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關係的基本原理,是鄧小平經濟理論的依據。中國改革開放十來年的實踐已經對鄧小平經濟理論進行了檢驗,證明它是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理論是強大的思想武器,科學的理論指導社會的實踐,改變現實世界,推動歷史前進。鄧小平經濟理論的科學性,必將不斷被社會主義的實踐所證實。

  《人民日報》1993年11月12日

(編輯:魏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