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9日 10:35
光明日報消息:鄧小平最偉大的歷史貢獻,在於他第一次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了勃勃生機,將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系統地解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問題
社會主義究竟怎麼搞,首先是一個思想路線問題。在鄧小平的大力倡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的科學的思想路線。這條思想路線集中地表現為五個“破除”和五個“堅持”。
一、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鄧小平發表一系列重要談話,強調“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他大力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指出這場大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從這個意義上説,關於真理標準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這場討論,在全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而使全黨和全國人民獲得了一次思想大解放,為撥亂反正,開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破除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針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神聖化、凝固化的教條主義思想,鄧小平強調 “在革命成功後,各國必鬚根據自己的條件建設社會主義。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革命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也要走自己的道路。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他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指出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個基本結論,是對我國、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表現出鄧小平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在實踐中開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氣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巨大理論勇氣。
三、破除超階段的“左”的思想,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認清國情乃是認清革命和建設一切問題的基本的根據。長期以來,我們對中國的國情、主要是對我國社會主義處於何種發展階段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總的傾向是估計過高,要求過急,制定的方針政策、目標要求有許多是超階段的。突出的表現是發展生産力急於求成,調整生産關係盲目求“公”求“純”。鄧小平説,過去“左”的教訓就在於“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他指出 “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産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這就為進一步解放思想打開了思路:現實的國情乃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制定一切方針政策的最基本的依據。
四、破除離開發展生産力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思維定勢,堅持“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針對改革開放過程中一些人抽象談論姓“社”姓“資”的思維定勢,鄧小平指出 “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要符合“三個有利於”的,就是社會主義的,或者是為社會主義所允許的;而一切違背“三個有利於”的,肯定不是社會主義的,也是社會主義所不允許的。這一標準的提出,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如特區姓“社”姓“資”問題,社會主義能否搞市場經濟問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産規律的經營方式、管理方法能否吸收和借鑒的問題等,使人們進一步解放了思想。
五、破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思想,堅持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強調,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也沒有丟毛澤東。老祖宗不能丟啊 ”同時他又強調,馬克思主義一定要隨著實踐、科學和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指出 “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鍵是尊重實踐、尊重群眾。鄧小平總是告誡我們,要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努力講新話;要時刻關注廣大人民的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落腳點;要十分重視概括和總結人民群眾的經驗和創造,使之上升為指導實踐的理論和政策。這樣,才能永遠保持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活力。
進一步科學地闡明了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
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種種誤區。鄧小平説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上也要解放思想。”“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針對以往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經驗教訓,針對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種種誤解和曲解,針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鄧小平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進一步作了科學回答,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澄清了種種迷誤,將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産力。這個論斷,主要是針對以往我們忽視發展生産力的教訓,針對林彪、“四人幫”所謂的“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謬論,針對改革開放過程中一些人離開發展生産力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錯誤傾向。鄧小平強調,其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首先表現在它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産率。“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産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産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其二,社會主義國家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都要靠發展生産力。“這是我們解決國內問題、國際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其三,社會主義將來向共産主義過渡,最主要的也靠發展生産力。“共産主義的高級階段要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産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鄧小平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産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産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
二、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共同富裕。鄧小平説 “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平均主義,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加快發展、走向共同富裕的捷徑。它可以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逐步地都富裕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為了防止兩極分化,鄧小平強調,其一,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佔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其二,國家對困難地區困難群眾,“要從各方面給以幫助,特別要從物質上給以有力支持。”其三,要實施兩個大局的發展戰略,沿海地區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帶動內地發展;然後到一定時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內地加快發展。其四,提倡先富幫後富。第五,“對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個人,也要有些限制”,如徵收個人所得稅、遺産稅等等。
三、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鄧小平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創造性的回答。長期以來,不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還是西方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幾乎都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而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的專利。鄧小平否定了這種觀點。他反復説 “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説是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只要對發展生産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他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一個新的科學概括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概括,是對前兩條的綜合,它從生産方式上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因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為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導原則。
四、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政治特徵。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經濟上能夠迅速發展生産力,改善人民生活,而且表現在政治上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針對“文化大革命”的教訓,鄧小平指出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民主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又是實現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政治保證。我們黨的基本路線所確定的目標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是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奮鬥目標,它們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五、沒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文化特徵。鄧小平指出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又一重要表現,也是實現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保證,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鄧小平反復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創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問題是緊密聯絡的。搞不清前者,便談不到後者。但二者又是有區別的。“什麼是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一般理論問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同國情相聯絡的問題。具體説,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鄧小平認為 最根本的是立足中國國情,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産力,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發展經濟的任務尤其迫切。只有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鄧小平反復強調,對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要“扭住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説到最後,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要大力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各項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保證和不斷擴大人民民主;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圍繞黨的基本路線,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培養“四有”新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總結歷史經驗和科學分析現實國情的基礎上,鄧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産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前兩步目標的實現,證明這個戰略部署是實事求是的,正確的。為了實現“三步走”的戰略部署,鄧小平提出三個戰略重點 “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必須集中力量加快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無論是農業的發展,能源、交通等基礎工業、基礎設施的發展,還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最後解決問題都要靠科學和教育。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發展經濟“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
三、以改革為重要動力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問題。鄧小平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産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首先是經濟體制改革,其實質和目標就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是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其次是政治體制改革。改革的總方向是“發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揚和保證人民民主。”具體內容主要包括 健全民主制度,加強法制建設,推進機構改革,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除了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之外,還有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等各個領域的改革。
四、在對外開放中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提出 “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開放的對外政策”,這“是一項長期持久的政策”,“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他強調,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是對世界各種類型國家的開放,而不是只對某些國家的開放;對外開放是多層次的開放,包括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地帶、沿江沿邊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等等各個層次的開放;對外開放是寬領域的開放,首先是經濟領域的開放,包括對外貿易、引進技術、利用外資、興辦經濟特區等,不僅是經濟領域對外開放,還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開放。
五、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説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其艱巨複雜的任務擺在我們的面前。……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絡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鄧小平認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是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基本力量。鄧小平糾正了把知識分子視為工人階級異己力量的“左”的錯誤觀點,明確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科學論斷,認為知識分子作為先進生産力的開拓者、科學文化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鄧小平認為,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是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十分重視農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 “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中國的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因此,必須切實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鄧小平還認為,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依靠各族人民的團結,為此,要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正確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鄧小平還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鞏固和擴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不斷完善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六、在黨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沒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産黨的這種領導地位是歷史地形成的,是中國人民的歷史性選擇。鄧小平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這是因為黨所處的地位發生了變化,黨所肩負的任務發生了變化,黨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改善黨的領導,關鍵是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克服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係,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係”。改善黨的領導,還要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要適應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的要求,學會按經濟規律辦事,按民主程序和法律程序辦事,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提高決策水平和工作效率。為了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鄧小平強調,必須切實加強黨的建設,“把我們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要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在思想上,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的實踐;在政治上,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在組織上,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推進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在作風上,堅持從嚴治黨,切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在制度上,堅持和完善黨規黨法,推進黨內生活民主化、制度化。(文/楊春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