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求學調查:費用、戶籍兩大"攔路虎"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8日 19:06)
新華社北京2月18日電 農民工子女求學難在何處?新華社記者、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收費高、沒有城市戶口,是農民工子女求學路上的兩大“攔路虎”。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這項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地進行的問卷調查,共收回問卷131份,其中有效問卷125份。調查表明,有46名農民工子女,曾經因為父母務工地點的變化而被迫轉學。其中轉學1次的有10人,轉學2次的有12人,轉學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
在回答子女在城裏求學遇到的最大困難時,54位受訪者表示是“費用太高”,佔受訪總數的43.2%;46人表示是“沒有城市戶籍”,佔受訪者的36.8%。選擇“住處附近沒有學校”“受城裏人的歧視”“畢業後拿不到畢業證”的受訪者比例依次為16.8%、6.4%和4.8%。
“我本來準備把小孩送到公立學校,但因為不是南京戶口,我找的一所學校每學期竟然要8000元的贊助費,另外還要交這費交那費,最終還是沒有去。”在南京市打工的羅陽告訴記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陳光金認為,進城農民工流入地政府要制訂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收費標準,減免有關費用,做到收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對違規收費的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等要及時予以查處。這位專家強調,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沒有像公辦學校一樣掌握著大量公共資源,兩者不在一個起點上。民辦學校所收取的費用一定要用於自身教育設施的改善,不能挪作他用。
調查同時顯示,有20名農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學時曾“遭受到拒絕”,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學校才接受”;有19位受訪者表示孩子在學校“有過不公平待遇,但不嚴重”,3人表示孩子在學校“有過不公平待遇,情況比較嚴重”。
近八成農民工子女成績一般或不好
新華社記者、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地進行的最新問卷調查表明,77.6%的受訪農民工表示,孩子“學習成績一般”或“成績不好”。
這次調查共收回問卷131份,其中有效問卷125份。調查表明,81名受訪者表示孩子在城裏學習成績“一般”,16人表示“不好”;表示孩子成績“好”和“很好”的有27人,佔受訪者總數的21.65%。
調查同時表明,88名受訪者表示,“從來沒有”或“不一定”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佔受訪總數的70.4%;只有13人表示“每天都能”輔導孩子學習,佔受訪總數的10.4%。
調查顯示,81名農民工表示,孩子在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上學,佔受訪總數的64.8%。只有5人表示,孩子在重點學校就讀,佔受訪人數的4%。
儘管絕大多數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條件簡陋,仍有111名農民工家長對目前孩子上的學校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佔受訪人數的88.8%;表示“不滿意”的只有10人,佔8%。
“小孩只要聽話,知道尊老愛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沒有時間想太多,學校的質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歲的王克文來自江蘇宿遷,以幫酒店洗臺布為生。談起孩子的教育,他無奈地説。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陳光金認為,農民工進城務工具有就業不穩定、住所不固定的特點,所以往往是走一步算一步,因而對孩子的成長和學校質量的要求大多不高。
再苦也沒有苦孩子——平淡數據後的震撼信息
當所有的統計數字規規矩矩地在表格上站好隊後,我們才發現,自己的調查設計與統計出來的真實結果是有差異的;而且,差異並不算小。
我們曾經以為——統計一齣來,一個震撼的數字會讓自己、也讓社會震驚:民工子女失學率極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但數字是嚴肅的,我們的調查雖然只發出131份問卷,其中還有6份無效,但較少的樣本也得拿出較大的科學態度去面對。我們有責任告訴公眾一個公正客觀的調查結果。
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的調查首先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農民工們生活並不寬裕,64人每月月收入為500元至1000元,佔被調查民工總數一半。但他們再苦也沒有苦孩子,孩子們也許在簡陋的民辦學校,也許在公辦學校借讀,但他們都在上學。
問卷上的家庭經濟來源問題,我們設計的是一道選擇題:全部靠我,或還有其他收入,72個農民工把自己的選擇劃定在前者。
家庭全部靠我,每月月收入千元以下,在大城市打工交通、居住的相對較高成本……讓我們眼前浮現的是一個個在烈日和寒風中工作的辛勤勞動者,況且他們還要拉家帶口,供子女上學。
120多個被調查者,有著159個孩子,其中有108名孩子正在就學。這一百多名孩子就讀的學校會是什麼樣的?與其他問題有時無明顯參差的回答相比,這裡出現了陡然而升的數據:民辦農民工學校,就讀者81人。另外,在一般學校學習的有30人,相對而言,一般城裏孩子趨之若騖的重點學校,卻只有5名民工子女在其中就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陳光金副研究員評價説,這是本次調查最為有價值的一組數據。
奇怪的是,儘管有46名孩子因為父母的打工地點變化而被迫轉學,儘管有20名孩子上學曾遭到學校的拒絕,7個學童在父母做了很多努力後才被學校接受,還有近20人在學校遭到不公平待遇,大多數民工子女就讀的民工子弟學校的硬軟體條件讓作為城裏人的記者唏噓不已,但是,111名民工對自己孩子所上的學校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頗高,兩者相加已接近參加調查者的總數,我們只有把如此高的滿意率歸結于:可能是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條件並沒有過高的期望值吧。
父母們忙碌。以體力勞動者為絕大多數的農民工更是終日為生活奔波。調查數據表明他們的孩子雖然很少有輟學現象,但作為父母,他們幾乎沒有時間輔導孩子,所以百名左右的民工子女學習一般或較差。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共有特點,農民工父母們也如是。在這次調查中幾個集中出現的“高潮”數字也出現在這裡。“你認為當前子女受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兩個集中的選擇是:“費用太高,沒有戶籍。”
但困難沒有阻擋希望。民工們對子女受教育最大的願望依次是:和城裏孩子同樣的待遇;降低收費標準;有專門的學校。
相對於佔自己收入比例比城裏人更高的子女教育費用,農民工們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孩子們一直背著書包上學。把一幅廣為人知的標語送給他們,因為他們值得讓人們驕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這就是我們這份調查帶來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
享受同等待遇是農民工子女求學最大願望
新華社記者、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聯合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和城裏孩子享有同樣的待遇”“降低收費標準”,是農民工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的兩個最大願望。
這一調查歷時7天,由新華社記者、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向農民工發放調查問卷131份,其中有效問卷125份。
調查顯示,73名受訪者表示,最大的願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裏孩子享有同樣的待遇”,佔受訪人數的58.4%。43名受訪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費標準”,佔34.4%;17人希望能“有供農民工子女的專門學校”,佔13.6%。
來自山東的農民工劉印紅在接受調查時對記者説,孩子經常回來説:“不想上公辦學校了,那裏的同學經常罵我。”我們做家長的聽了雖然很難受,但也沒有辦法。只能對孩子説:“把成績搞好,看他們城裏人還敢小瞧咱們。”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陳光金表示,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城市人沒有資格歧視農民工和他們的孩子。這位專家表示,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差距,給人們的日常行為和語言帶來了莫大影響。
調查同時顯示,78位受訪農民工表示,通過“朋友介紹”為孩子在城裏聯絡學校,佔62.4%;16人表示“從媒體報刊獲悉”有關學校信息,佔12.8%。只有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門諮詢”,2人表示由“家鄉教育部門推薦”,1人表示“學校主動上門”,分別佔4%、1.6%和0.8%。
陳光金認為,這一結果表明,農民工流入地還沒有利用社會資本,為農民工子女教育服務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這無形中增大了農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社會交易成本,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