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面對“非典”疫情如何避免恐慌心理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30日 22:47)
新華網天津4月30日電 目前,全國多個省市出現了“非典”疫情,有的人開始出現恐慌心理。比如:每天測量體溫多達8次還不放心,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如何描述這種心理?這種心理産生的原因是什麼?對此,有關專家進行了分析。
南開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袁辛副教授説,從每天公佈的國內疫情和國際疫情來看,“非典”已經波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而人類在這個前所未有的病毒面前準備不足,病死率每天都在上升,恐慌的出現就不足奇怪了。産生對“非典”的恐慌心理,其內在原因可能源於兩點:一是“非典”病症的廣泛傳染性和較高的病死率;二是人所具有的幾乎類似先天本能的跟隨性。“非典”病症廣泛的傳染性加上較高的病死率給了人們心理上很大的威懾作用。如果單單是其中的一者,人們的恐慌心理大概不會這樣嚴重。另一方面,社會心理研究向我們揭示出人類有跟從的習性,當人們對某件事情形成共識的時候,無論這種共識是對事物的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最終的結果都可能引發人群的一致行動,在很大程度上,人是以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行為的參照物的。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潘允康教授説,從整個社會發展來講,在人民的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社會的過渡中,對生命、身體健康以及生活的質量愈加關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長壽成為人們的一個中心話題,因此面對非典型肺炎這樣的突然災害,容易産生恐慌心理。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心理衛生協會胡順之教授認為,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是人類共同追求的,誰也不想生活在一個受到威脅的環境裏。面對“非典”疾病的傳染源不清,潛伏週期長,還沒有完全被人類所認識,人們心理出現一些緊張是可以理解的。但這需要做一些鑒別,一些人是由於恐懼過度、認識不清而緊張;一些是對周圍環境失去安全感,對自身失去信心,需要來排除是否具有心理障礙。(記者孟華 )
責編:白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