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面對非典構築健康心理防線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25日 18:57)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針對當前人們對非典的恐慌心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專家呂秋雲提醒,在疾病流行時,構築起健康的心理防線至關重要。
呂秋雲説,面對非典型肺炎,人們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反應。有的心存僥倖,認為自己身體強壯,不會感染,表現得滿不在乎,甚至充大膽,不做認真防護。而有的卻出現恐懼心理,神經過敏,不敢與人交談;走在大街上,看誰都是非典,別人一咳嗽,就嚇得趕緊離開;過分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看是否出現了異常的感覺;每天反復洗手,一次就長達半小時,覺得自己的健康不可把握,生活不可控制,感到自己沒有力量。還有一些人則到處尋找偏方、秘方,無病也亂投醫、亂吃藥;一旦出現不適症狀,不管是不是非典,一律採取逃避的辦法,不去醫院就醫,害怕看病會染上非典,或者擔心把自己隔離起來,不讓出來;要求家人都照顧自己、順著自己,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對別人指責、抱怨;為了躲避非典,整日閉門不出,或輕信謠傳,到商店搶購東西……
呂秋雲認為,以上心理反應有些是正常的應激反應,有些已屬於亞健康狀態了,需要一定的臨床心理治療。
呂秋雲分析,此次非典流行與空難、山難、地震等災難性事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它災難一般是在一個時間點一次性地出現,而非典流行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波及人群面較廣。由於病毒微小,肉眼看不到,在生活中無法分辨,而其傳染性又比較強。加之目前沒有特效的藥物可以治療,使人感到無處躲藏,無力應對,這會比其它災難性事件更讓人們感到緊張和恐懼。由於非典病人是被隔離起來的,也給心理危機干預人員進行心理幫助帶來了困難。
呂秋雲説,在面對可能出現的危險時,我們會提前出現緊張、恐慌和焦慮,這叫“預期性的焦慮”。應該説,這是屬於正常的心理反應,因為每個人意識到可能出現這樣的危險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慌和焦慮等情緒反應。因此,當出現這些情緒反應時,我們不要説“我這人真沒用,我怎麼這麼膽小,我怎麼這麼脆弱,我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這樣的話,因為這並不能減少緊張情緒的出現,反而會進一步導致和加強自己的緊張情緒,還會降低身體的抵抗力,這對心理健康和預防非典都是不利的。
呂秋雲説,應該學會善待自己,接納自己,不人為地加劇這種緊張、恐懼和焦慮情緒,通過與家人、朋友聊天,共同討論這些情緒,看到大家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反應,從而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反應。通過相互交流,還可以起到心理上互相支持的積極作用。同時可以使用適應性的行為,如幽默、運動、保持正常的進食、睡眠和工作習慣,增加營養,提高免疫力,放鬆訓練等,減輕應激帶來的緊張情緒。在心理上保持正性、平衡的健康狀態,多看有利因素:黨和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廣大群眾已充分調動起來,廣大的醫務人員發揮了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已取得了豐富的治療預防經驗等。
呂秋雲強調,面對非典我們一定要避免消極的應對方式:否認、退縮、回避、過度恐慌、衝動行為、過分依賴、過度疲勞、壓抑情緒、不接受幫助、過度飲酒或服藥、自傷、自殺等,這些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於心理健康。(記者李京華 張舵)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