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三個普通家庭的醫改之盼:渴望不再為藥費發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1日 13:09 來源:

  工人日報消息:撲朔迷離的新一輪醫療改革終於漸顯端倪。衛生部的官員近日透露,醫改下一步以基本醫療系統覆蓋90%的人群、併為其至少負擔一半的醫療費用為整體目標。這位官員進一步表示,這也是“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內容,衛生部正在討論的方案中,將提出如何逐步實現這一目標的步驟和方法。

  儘管尚在醞釀中的醫療改革新方案還不明了,但通過“整體目標”和“‘十一五’規劃”這兩個關鍵詞,我們是不是可以獲悉這樣的積極信號:新一輪醫改將在未來5年內逐步實現讓絕大多數人看得起病?據悉,新的醫改試點擬明年初展開,正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目前已確定4個中等城市試點。

  記者近日採訪了幾戶家庭,他們對醫改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許多想法與醫改方向不謀而合。

  進城務工人員周曉含

  “什麼時候才能照顧到我們的利益?”

  29歲的小時工周曉含來自東北農村,和丈夫一起到北京已經3年了。起先夫妻倆開了一家小飯館,後來遇到SARS倒閉了,現在周曉含在一家保潔公司打工,偶而幹點私活,每月收入在500元左右。丈夫在一家小飯館當廚師,每月掙1500元。

  夫妻倆帶著一個4歲的女兒,租住在清河的一間平房裏,每月房租300元。丈夫工作很辛苦,一個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孩子沒有送幼兒園,平時周曉含自己照看,出去給人做小時工時,就托鄰居照應一下。

  在城市裏生活,周曉含最怕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生病。

  周曉含和丈夫都沒有任何醫療保險,“保潔公司什麼保險都沒給我上,自己又上不起。”雖然家鄉搞起了農村合作醫療,但周曉含和丈夫也沒有參加,“在外面打工一年也難得回去一趟,城裏看病又這麼貴,估計回去也報銷不了多少。”

  現在,周曉含一家有個感冒發燒的“小毛病”就挺一挺,病再嚴重點就去藥店買點便宜藥,實在不行才敢上醫院,而且選擇最簡單的治療。

  和周曉含一起做小時工的有一位四川妹子,孩子患感冒到醫院治療,前後竟然花費了好幾千元,耗去夫妻倆大半年的收入。“好在我家孩子身體還行,否則日子就難過了。”周曉含説。

  聽説醫療改革快有新動向了,周曉含充滿期待地問,“改來改去,什麼時候才能照顧到我們這些人的利益?”

  記者觀察:“小病拖,大病挺。”

  這是目前部分外來務工人員面對疾病的真實寫照。我們目前的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基本上沒有覆蓋這一群體,他們正成為被遺忘的群落。

  進城務工人員儘管是以青壯年為主的群體,但生病也是在所難免的。調查顯示,有36.4%的進城務工人員生過病,甚至多次生病。他們生病以後有59.3%的人沒有花錢看病,而是仗著年輕、體質好,硬挺過來。當然另有40.7%的人不得不花錢看病,但看病支出絕大部分是自費,用人單位為他們支付的不足實際看病費用的1/12。

  在農村,他們大多沒有參加合作醫療,因為“看病貴”,用他們自己的話説就是“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儘管國家有明文規定,要求各地勞動保障部門,把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係的進城務工人員納入醫療保險範圍,但調查顯示,落實情況並不令人樂觀。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根本原因在於,目前的醫療保障制度不適合他們。即使他們在務工期間按規定繳費,一旦跨省流動,就無法轉移和保持險種關係。而且,由於“看病貴”,即使參保,也仍然看不起病、看不好病。

  “社會需要底線公平。”有關專家強調,進城務工人員連那些對全社會而言是最起碼的保障制度也享受不到,説明我們的社會缺乏“底線公平”的構建。新的醫改方案把龐大的進城務工人員群體擺在什麼位置上,如何設計他們的醫療保障制度,值得期待。

  自由職業者張雨舒

  “什麼時候醫保起報門檻能降低一點?”

  44歲的張雨舒以前在四川一家國企工作,享受公費醫療。後來因丈夫工作調動來到北京,和人合夥開了家小公司,閒的時候就炒炒股。她從2000年開始參加醫療保險,每月自己繳納178元。丈夫在一家大型國企工作,待遇不錯,有醫保和補充醫療保險。

  儘管張雨舒參加醫療保險5年了,卻從來沒有去保險公司報銷過。“2000元的起報門檻太高了,一年看病的錢根本到不了,而且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去醫院看也太麻煩太貴,一個感冒就好幾百,就算報銷也只能報一半,還有好多藥保險公司不給報,不如自己買藥吃方便。”

  張雨舒身邊的很多人跟她的想法一樣。張雨舒有一位朋友原來是北京某針織廠職工,由於企業效益不好買斷工齡,也成了自由職業者。她從1999年開始參加醫療保險,每年通過職介中心繳納3000多元的保險費,也從來沒有去保險公司報銷過,原因同樣是起報點太高。

  孩子看病是最讓張雨舒感到頭疼的。由於丈夫有單位,兒子看病的藥費可以報銷50%,但檢查費不給報銷,而“現在看病檢查費往往比藥費高”。

  張雨舒很懷念以前享受公費醫療的日子,“沒有什麼起報點,所有的醫藥費都給報銷80%。單位還有醫務室,有什麼小毛病就去拿點藥,不用去醫院,又方便又便宜。實際上那時候每年也就報銷幾百元的醫藥費。現在可好,每年交給保險公司2000多元,一點回報都沒有,看病買藥還得另掏錢。”

  張雨舒天天都在關注醫療改革的消息,“什麼時候醫保起報門檻才能降低一點呢?”

  記者觀察:不少人對看病貴、看病難已經習以為常,但卻少有人去問個明白:這病怎麼越看越貴,越看越難?

  對於現行的醫療改革,社會民眾有著太多的不滿。醫療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其變成福澤全民的社會公益事業,然而現在卻是百姓有病也不敢醫。為什麼醫改會走到“患者不滿意,政府不滿意,富裕階層不滿意,中低收入階層更不滿意”的地步?

  “醫改方案的推廣,如一次大手術,尚未準備妥當,就急著將患者送上手術臺。結果是醫生手忙腳亂打開胸腔腹腔,挨刀者痛不堪言……”一位曾參與醫改過程的人士坦言醫改“基本不成功”的原因。

  有關專家指出,百姓禁不起太多的折騰,醫改再起步,首先要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公眾參與程度是其能否真正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

  退休職工黃躍

  “多麼渴望不再為藥費發愁啊!”

  71歲的黃躍是山西某機床廠的退休職工,由於企業效益不好,自己退休又早,每月只有500元的退休金,廠裏已經好幾年沒有報銷過醫藥費了。

  黃躍身體不太好,因此整天為醫療費發愁。好在老伴有醫療保障,無奈之下,她只好借著老伴看病開藥的機會,能開一點是一點。實在開不了的藥,她就“蹭”藥吃。“比如老伴看病時開的一些藥,看著説明,能對上症狀的,我就跟著吃點;老伴沒有的毛病,比如腎結石,我就得自己去買藥了。人上了年紀,一身的毛病,吃藥就跟吃飯似的,醫療負擔越來越重,日子跟著一天比一天緊巴。”

  黃躍説,好些熟人為了湊夠2000元的起報點,都是全家四五口人用一個醫保賬戶,或者在有公費醫療的家人那裏“蹭”著報銷點醫藥費。“沒辦法,這都是被逼出來的,不會總這樣下去吧———”黃躍説,“政府部門應儘快拿出一個辦法來,解決我們的看病難問題,多麼渴望不再為藥費發愁啊!”

  記者觀察:“群眾個人負擔醫藥費用的比例過大,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説,世界各國都通過建立和不斷完善醫療保險體系來解決疾病費用風險負擔,而當前我國的醫療保險體系還很不完善。與此同時,全國醫療費用的增長幅度已經大大超過居民收入的增長水平,低收入群體的醫療費用負擔較重。

  困難群體對“看病貴”反映尤為強烈。如在城鄉低收入者、低保對象以及未入醫保等人群中,50%的人患病後存在有病不治、無錢治病的現象。而那些年齡大、養老金少、慢性病多的退休人員,醫藥費不夠花就更司空見慣了。

  為什麼醫保覆蓋率低?相關人士認為,究其原因,在於醫療保險的高繳費率。以北京市為例,醫療保險需固定按社平工資的7%繳納,且與養老和失業保險捆綁繳費,按照今年2362元的社平工資,每月三險共需繳納708.6元。這對中等收入家庭來説,委實是個不小的數字。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部部長丁寧寧的看法:“過分強調以繳費為基礎的社會保險方式,恰恰把最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排斥在外。”

  有關專家指出,目前,醫療改革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仍然是醫療保險覆蓋率過低的問題。而實現醫保的“低水平、廣覆蓋”,關鍵要設計一個適合於低收入人群的保險方式。 (應被採訪者要求,本文中出現的名字均為化名)

  新醫改關注窮人經濟學

  作為一項攸關13億人口生老病死的民生大計,醫療改革之路20年來越走越難。

  經歷了起伏跌宕,醫療改革走到了十字路口。體味過政府主導的僵硬和市場主導的失靈之後,關注醫療改革走向的人們在思考第三條道路在哪。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引用了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的一句話:“世界上大多數人是貧窮的,所以如果懂得窮人的經濟學,我們也就懂得了許多真正重要的經濟學原理。”解決“看病難”,道理也一樣。市場往往關注的是“富人的經濟學”,政府關注的是“窮人的經濟學”。

  事實上,醫療改革改來改去,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使“患者有其醫”,就是讓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個方向萬萬不能迷失,不可偏離。因此,新一輪醫改能不能成功,取決於能不能照顧到絕大多數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一個不考慮中低收入者利益的改革方案,結果註定將是“基本不成功”。有關國情專家指出,醫改再起步,需要政府強化而不是弱化其為百姓提供醫療保障的角色意識,從而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政府應該本著“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保障絕大多數人看得起病,更有責任建立起醫療救助體系,逐漸惠及少數特困人群。

  新一輪醫改實效如何,儘管仍需審慎觀之,不過,當它沿著清晰的航線一步一步接近目標時,人們有理由抱著振奮而樂觀的心情等待分享。(記者 劉靜)

責編:湯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