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風雲變幻 中國經濟破浪前行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7日 10:25)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在過去的13年裏,世界經濟風雲變幻,陰晴不定。然而,中國經濟的航船始終保持較高的速度,破浪前行。
回首13年,品味的是艱辛,感受的是自豪。我們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抑制了通貨膨脹,頂住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戰勝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災害,克服了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和世界經濟減緩等各種艱難困苦。更為重要的是,生産力水平邁上了一個大的臺階。
中國經濟增長快速穩定,令世界矚目。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裏,世界經濟增長率約為2.5%。而1989年至2001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3%。1990年至1997年,在長達7年時間裏,國內生産總值每年增長率都在10%左右,而且這一高速增長期是以“軟著陸”的形式結束的。
世紀之交的這幾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對接越來越直接,世界經濟波動對中國的影響也越來越直接。亞洲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減緩,幾乎是接踵而至。面對經濟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黨中央作出了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等一系列重大決策,促進了國民經濟快增長、高效益、低通脹發展格局的形成。1998年至2001年,經濟增長速度都保持在7%至8%,居民消費價格水平比較穩定,財政收入連續幾年增千億元。
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快速膨脹,世界排名快速前移。200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95933.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1989年增加近2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大國意大利,躍居世界第六位,在發展中國家排名第一。
中國曾經是個物資短缺的國度。然而,如今中國人卻在全面遭遇過剩的苦惱。看一看世界的排名,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工農業産品,在13年中不知不覺中竄升至首位。
13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不管世界經濟風雲如何變幻,中國經濟發展勢不可擋。(趙承)
統計專家許憲春感受的國家“大帳”
走進許憲春並不寬敞的辦公室裏,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鮮艷的國旗。這位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就是在這裡與他的同事們一起計算著中國的經濟大帳。
在十多年的統計生涯中,許憲春已經與GDP結下了不解之緣。談起他所經手的國家“大帳”,這位統計專家説,十多年來,中國GDP“芝麻開花節節高”,已是今非昔比。
12年跨越8個萬億元大臺階
1989年,中國的GDP只有16909億元;到2001年,中國GDP達到95933億元。12年裏,中國的GDP跨越了8個萬億元大臺階。
許憲春説,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GDP的總量很有可能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國家的大帳也只有幾千億元。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跨越。
翻開過往的記錄,許憲春感慨萬千:1978年到1989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5%。在高速增長11年的基礎上,1989年到2001年,GDP仍然保持了年均9.3%的高速度。
許憲春説,國家的經濟規模越滾越大,基數越來越高,同是一個百分點的增長,意義大不相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內生産總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增加的量也就是1000多億元。現在,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增加的總量高達9000多億元。在高基數上,國內生産總值仍然保持如此快速的增長,實屬不易。
許憲春認為,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世界經濟環境並不是十分有利。我們遭受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歷了世界經濟增長減緩的影響,經濟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是就是在這樣不利的環境中,中國成為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被國際社會認為是一個奇跡。
經濟總量的擴大,迅速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許憲春説,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已經躍居第六位,中國GDP佔世界GDP的比重也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在,中國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中國的經濟總量成為各個國家以及國際權威經濟組織關注的對象。
GDP內涵今非昔比
同是一個GDP,但內涵已經是今非昔比。
許憲春説,GDP的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1年,三次産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41.6:31.3調整為15.2:51.1:33.6,一産比重降低了11.9個百分點,二産、三産分別提高了9.5和2.3個百分點。許多十多年前偏小的産業,比如信息産業、機電工業、金融服務業等,今天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産業,對於經濟總量的影響越來越大。
許憲春説,進出口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佔GDP9.8%,1989年提高到24.6%,2001年增至44%。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6位。對外經濟規模在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比重的迅速擴大,表明中國開放型經濟正在逐步形成。
許憲春説,GDP的增長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萬元GDP的能耗和固定廢物排放量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1991年,我國萬元GDP的能耗為5.12噸標準煤,2000年下降為2.68噸標準煤;我國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也從1991年的3376萬噸下降到2000年的1040萬噸。人民收入水平、企業利潤以及國家財政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許憲春説,GDP內涵的變化,説明中國經濟不但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而且增長的水平、質量和效益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本世紀中葉經濟總量可能躍居世界第二
對於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許憲春既抱有樂觀的態度,又保持了學者的嚴謹。
許憲春在詳細分析了國內外歷史資料和經濟增長因素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許憲春説,中國經濟已經保持了二十餘年的高速增長。按照一般規律,在經過較長時期高速增長後,都會出現減速過程,西方發達國家以及亞洲“四小龍”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是,中國經濟能夠避免像日本那樣在高速增長之後長期陷入低速增長期。”
許憲春認為,中國的城市和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的差距相當大。這些方面既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許憲春説,2000年中國GDP的總量為1.08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六。第四位的英國為1.4134萬億美元、第五位的法國為1.2863萬億美元,與中國的GDP總量比較接近。中國經濟在較短的時間內超越英國、法國,排名位次前移,是完全有可能的。
許憲春認為,再過十多年的時間,中國的GDP可能超過德國位居第三。而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經濟總量有可能超過日本。不過,許憲春認為,即使如此,中國的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發展的任務仍然相當繁重。
最後,許憲春説,作為一個統計工作者,我最願意看到的是中國的GDP能夠快速長大,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國富民強這一億萬中國人共同的心願。(趙承 齊中熙)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