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基金業度過8月幸福時光 1000億基金規模意味著什麼   
09月02日 09:50

    近期國內基金公司排名(見右圖)

    北京青年報消息:中國已有20家(1家籌)基金管理公司。沿著基金公司批設的足跡溯源而上,20家基本可分為3批:在“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指導思路下,1998年3月至1999年4月期間建立起的最初10家(俗稱老10家),這一類公司基本生存空間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建立的。首只基金髮售規模基本上為20億~30億,基金被投資者當做股票一樣追捧,一上市就溢價。最典型的是基金裕元在熱炒之下最高曾達到每基金單位10元的市場記錄。此期間老10家公司規模基本都達到六七十億元左右(嘉實例外)。第二批為2001年上半年陸續開業或籌建的6家(易方達、銀華、融通、寶盈、長城、中融)以老基金改制為籌碼獲批的基金公司,藍天、天驥等老基金都在這期間得到清理和改制。6家公司首只發售的基金以改制基金為主,發行趨難,首開湘財證券包銷基金天華之案例。第三批則是“好人舉手”制度後批設的4家公司——銀河、合豐、天同、長信(籌),完全以市場為導向尋求生存空間,在基金的發行上投資者網上申購的中簽率已經達到100%。

    整個8月成為基金業的幸福時光,誰也不知道這美好的日子還能過上多久。

    募集資金高達64億多元的富國動態平衡開放式基金的成立宣告一個里程碑式的數字誕生——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規模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無論怎樣這是一個令基金業亢奮的數字。

    但這場8月基金盛宴真實的境況卻表現為截然相反的兩種景象:內有基金管理公司連珠炮式的發行,外則是前來就餐的中小投資者冷冷清清。

    “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現在成了基金公司追逐的目標。”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市場部屈樂偉這樣説,從有限的公佈數據看,機構是支持開放式基金銷售額的主流,如南方穩健戶均買入份額達9.8萬份,國泰金鷹增長戶均買入9.45萬份,富國動態平衡達到7.39萬份。

    而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虧錢效應”令大多數人僅對證券投資基金望而卻步。

    現在誰也不能否認,這場基金盛宴的真正主角是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機構投資者,三者之間正玩著一場金錢遊戲,本應是這場遊戲主角的中小投資者正在離這場遊戲越來越遠。

    ■規模=錢

    只要您能將錢放在我這裡,趴上三個月,過後我們公司會有獎勵,比例是2‰,其中我返給您1.5‰,我們不收贖回費。這是一位基金公司銷售人員為一位機構負責人開出的豐厚“禮單”。

    “‘回扣’成為了基金銷售中的重要競爭手段,這部分很可能落到可以為單位買基金的人的手中。”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基金盛宴開始後不久,業內的“手續費之戰”、“回扣競賽”已是暗流涌動,繼而跳上前臺。各家基金公司的獎勵從無到有,最高的達到4‰,也就是0.4%,對基金來説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成本比例。

    “現在對於基金來説,最重要的就是規模,規模越大就可以拿到越多的管理費,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使盡手段,拼命發行的主要目的。”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説,基金業的管理費收取比例為1.2%,按照一隻基金每天的市場凈值提取,1998年以來,基金管理公司提取的管理費已經達到30億元人民幣。

    機構與回扣沒有成為基金髮行的萬能鑰匙,強行攤派已經成為這一輪基金大擴容最大的疑竇。

    “每到發放開放式基金的時候,大家心裏惴惴不安,以前發行的開放式基金每人限制購買5000元,不買就從工資裏扣除,弄得大家怨聲載道。”一位建設銀行的職員説。從第二批開放式基金首只鵬華行業成長開始,攤派幾乎成了分銷行採用的慣例。與此同時攤派也開始多樣化,以北京地區為例,一家分行由於大量代銷基金,發行不出去,最終要求內部職工購買,市區職工每人5萬元,郊區職工3萬元;還有一家銀行則是要求每人購買1萬元;另外一家銀行則要求每人包銷150萬元。

    “連續7家開放式基金髮行,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競爭開始激烈,下一步難免會出現‘塞車’。”富國基金管理公司市場與發展部總經理張嘉賓説。

    8月份開放式基金大擴容,先後有富國動態平衡、易方達平衡增長、融通新藍籌、南方寶元債券、銀豐平衡、寶盈洪利、長盛成長價值、大成價值增長等8隻基金獲准發行,至此中國證券市場的開放式基金已達到14家。與此同時,成立基金公司的大門也已洞開,8月6日長信基金管理公司獲准籌建,8月8日天同基金管理公司獲准開業,8月27日廣發證券傳出消息,已獲准籌建金鷹基金管理公司,目前還有14家處在襁褓中的基金管理公司正在積極地申請籌備之中,想吃基金這杯羹的已經在證監會門外排起了長隊。

    ■政策催熟

    “基金大擴容的政策動力就是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這一政策從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的多次講話中已有所表示。”富國基金張嘉賓説。

    自今年6月周小川在“2002年中國上市公司高峰會”上發表了有關大力培養機構投資者的講話後,基金業再度活躍,並迅而在七八月間出現了第三次大擴容。有業內專家指出,發展基金業、積極發展機構投資者是管理層針對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不合理而開出的主要藥方,政策成為基金業的催熟劑。

    有兩件事是這一次政府做多的最好體現:第一件是證監會啟動了“1+1”政策,即告別“拼盤基金公司”——每家包括四五個實力均等的股東,不存在控股股東,各家券商可以成立一家自己控股的基金公司和一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

    第二件是採用了“好人舉手”制度,即只要條件具備,自己主動要求成立基金公司就可以獲批,申請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由此變得容易。

    幾十家基金管理公司從今年年初就焦急地等待著儘快步入市場,並將目光落定在開放式基金上,“封閉式基金經常處於折價狀態,這使得封閉式基金很難再發行出去,於是開放式基金成為他們的首要選擇。”屈樂偉説,目前掛牌的51家封閉式基金大多處在折價狀態。

    “政策是主要的大背景,不應忽視的是市場游動和需要投資的資金量相當大,像保險公司等機構的投資受到限制,證券投資基金成為他們的選擇。”屈樂偉説,保險公司只能購買國債或基金,而已發行的封閉式基金數量對保險公司來説吃不飽。“保險公司購買的份額佔到基金髮售量的30%以上。”

    除了上述機構投資者以外,早前做新股申購的資金等也被認為是推動市場的重要動因。

    ■誰在盈利

    與普通投資者對基金的一臉茫然成對比的是,除了基金公司以外,商業銀行在這場擴容中異常積極。

    “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輪番上場,他們的興趣都非常高,”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的人士説,“銀行有興趣是因為現在銀行可經營的中間業務有限,他們急於尋求新業務,基金代銷這塊收益不小。”但在最近幾隻基金的代銷中,幾大銀行接連出現了銷售不暢,滯壓手中的場面。

    商業銀行敢於冒險代銷乏人問津的開放式基金,其意在於爭取中間的單只基金託管費,據説現今單只基金年費率達到0.25%,目前一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通常超過100億元,這樣算來,託管銀行只要抓住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年收益就能達到2500萬,而抓住開放式基金是抓住基金公司的關鍵。

    事實上基金公司管理、銀行代銷託管等費用所造成的手續費過高,讓中小投資者望而卻步。按照目前的手續費水平,基金管理費比例1.2%,申購費1%,贖回費0.5%,加起來就是2.7%,也就是説,投資者一旦購買,事實上已經損失這麼多。

    前些時候經濟學家吳曉求按照當時的費用水平(比現在還高),為整個基金業算了一筆賬:他認為,除債券基金外,目前基金管理費是1.5%,申購費是1.5%,加上託管費和贖回費,一共是3.75%;而一年期儲蓄利率是1.98%,如果按2%計算,另外還有2%至3%的風險資産升水價格。若取中間值2.5%算下來購買基金的成本在8%至8.5%之間,也就意味著如果基金業的收益率達不到8.5%以上,購買基金還不如把錢存在銀行裏划算。

    8月基金熱浪又一次讓人感到政策做多的巨大能量。

    盈利與風險是基金業存在的兩條底限,基金在這兩條線上的起伏會決定它們的前途。

    8月基金熱浪中,盈利不再是營銷的主打招牌,一位業內人士講,最早的三家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南方穩健成長、華夏成長由於問世時間好,都出現盈利,但今年6月份第二批開放式基金就不一樣了,其中鵬華先買國債受損,“6 24”後買股票再折一陣,連續遭受損失,現在基金已不敢輕言盈利。

    與盈利捆綁在一起的是風險,催熟下的基金,發行和管理成本較高,成本高就意味著需求較高回報,這就埋藏著很大風險,一旦有風吹草動,出現大規模贖回,就會出現基金危機。

    “提防虛假繁榮,最大規模不等於最佳規模。”一位專家對現在的基金市場提出這樣的警告,他説,在可能已經出現泡沫的中國基金市場上,很難判斷一家基金公司是否真的受市場認可。(張念慶)



責編:楊潔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新聞
54隻基金中報全部披露完畢,三成基金跑贏大盤 (08月30日 09:45)
投資基金法:出籠前的博弈 (08月27日 13:16)
開放式基金熱銷是否説明了基金銷售探底回升? (08月27日 11:16)
吳曉求:高收費阻礙了發展 基金業在賺取壟斷利潤 (08月26日 13:42)
證券投資基金法起草內幕(08月26日 11:22)
《證券投資基金法(草案)》審議程序啟動 (08月24日 10:20)
關注:基金立法(08月23日 20:12)
南方寶元債券基金銷售火爆兩日銷售突破一億份 (08月21日 10:02)
易方達基金銷售額超過40億 (08月23日 10:54)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