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消息:進口汽車許可證問題,雖然一直是個公開的“秘密”,但是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公開拿到媒體上討論,一點秘密不留,今年可是第一次。
中國加入世貿談判之所以曠日持久,汽車市場的開放是僵持的重點問題之一,而在汽車問題上,整車進口又是彼此討價還價的難點。1999年中美之間達成協定,中方承諾,除整車進口關稅逐年降低外,還同意以60億美元為基數,從2001年起,汽車産品進口額每年增加15%,到2005年全部取消進口許可證。消息傳來,汽車界簡直炸了鍋,異口同聲地質問:這60億美元的進口額是誰提供的?依據何來?是啊,統計數據明明擺著,1999年不過258018萬美元,這60億數字差的也太邪乎了!從1996年到2000年,全國轎車進口量分別只有5.79萬輛、3.2萬輛、1.8萬輛、1.9萬輛和2.16萬輛。60億美元進口總額,平均每輛車價以2萬美元計算,就是30萬輛整車,每年再增加15%,豈不是一入世中國汽車就被衝垮了嗎?
到去年底,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專家們又紛紛計算進口車的未來價格,儘管多數認為到2006年也下降不了多少。有的合資企業還聲言,那時他們的車價仍比同類進口車低20%。但是進口車商卻慌了神,一時間相互比著賽著降價,有的車型居然降價幾十萬元,生怕降慢了車子賣不出去,砸在自己手裏。建國5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進口車價爭相大跳水的奇觀。
但是,進入2002年,進口車非但沒有“潮水般”地涌進國門,車商們手中僅有的少量進口車,反倒成了“稀缺資源”,車價不僅不跌,反而一路看漲,消費者感到莫名其妙。慢慢就有人透出消息:這都是讓進口車許可證鬧的。進口配額中相當大比例被用作進口散件了,進口整車許可證變得無比奇缺,大量進口車呆在保稅區入不了關。接著就是炒賣進口許可證的傳聞,社會上説得有鼻子有眼,一張證炒到七八萬元,甚至有説十萬元的,但是卻沒有一個相關人員出來指證。管理部門聲言絕無炒賣發生,同時發文要嚴厲清查,到現在一個倒賣者也沒有抓住。攻之者説有,辯之者説無,“謠言”卻沒有“止于智者”。
接著又有人提議,乾脆將許可證拍賣,收入上繳國庫,不讓少數人發洋財。這話貌似有理,其實使不得,因為這樣一來,豈不是將“無價”的許可證炒賣合法化了嗎?再説,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誰能保證拍賣以後不會再來一次“二次炒賣”?
不管怎麼説,今年上半年全國共進口汽車51890輛,雖然同比增幅達33.6%,和國産車30.14%的增長率齊頭並進,絕對進口量只增加了13042輛。原來擔心進口汽車洪水般的衝擊並沒有出現,國産車銷售形勢出乎意料地好。在世貿原則允許的條件下,管理部門又給國産車爭得了一段時間的保護。
但是,我們認為,緊縮進口許可證的辦法是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如果炒賣許可證傳聞屬實,則是製造了腐敗,破壞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也敗壞了國家形象。就算沒有炒賣許可證的醜聞發生,仍然潛伏了深刻的矛盾。首先消費者是有權力選擇購買進口車的,聽任進口車價格一路上揚,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其次,車價這樣大幅度逆勢而上,扭曲了供需關係,放大了新一輪汽車熱,給廠家和商家發出了失真的市場信息,使許多不想從事汽車生産的地方和企業,也怦然心動。一些商家也加大了進口車的定單,造成保稅區進口車的大量積壓。還有散件的大量進口,除了正規轎車生産廠家擴大了生産外,一些不具備條件的廠子,也採取CKD形式幹起了“生産轎車”的活計。這種組裝,不僅又讓外國廠家比出售整車多賺我們一道錢,而且,比起整車進口,國家還損失了關稅收入。
此外,2005年取消進口許可證,是一定要兌現的。進口車的衝擊,如果分成幾年,可以減輕每一次的衝擊力度,如果像洪水一樣集中在2005年一次性釋放,屆時國産車可能還真的承受不了。我們對汽車工業保護了幾十年,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再多保護兩年,會有奇跡發生嗎? (程遠)
|